APP下载

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的差异性及价值

2022-05-30柳震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差异性儒家文化

柳震元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在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思潮汹涌,各种理论激烈碰撞,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尤为突出。对儒道两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探析,从而分析两家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中国现代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青年一代继承、弘扬、传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关键词: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差异性 继承与传播

自公元前770年起,中国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地不断发展逐渐迈入了一个历史性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文化思想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革,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思潮的汹涌中,各种理论发生激烈的碰撞,各路思想家的思想在此摩擦出剧烈的火花,这也就使得后来“百家争鸣”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化大爆炸”得以产生。在这其中,儒和道这两家文化作为较为突出的文化流派,即便在某些领域有着互补的现象,但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因受内外因的影响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其中不管是在文化核心与主旨方面,还是在哲学领域方面,亦或者是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个人思想的不同等方面都有所表现。然而正是这些差异,对古代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社会文明、经济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乃至于对今世人们的精神层面都有着深远持久和源远流长的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极大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一.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发展脉络

对于儒家学派,司马谈和班固曾做过概括:“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2]。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这一流派,孔子以“仁”为核心,即主张“仁爱”、“爱人”为主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一举动旨在针对现实社会统治者苛政暴政的现象。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往后到战国时期,“亚圣”孟子和荀子等大家的不断研究极大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孔子“仁爱”的核心思想和“以德治民”等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延续和发展,与此同时,“礼”在治国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被再次强调。汉代儒学在董仲舒的研究下得以更新,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成为了正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使儒学的地位达到了顶峰并一直延续至今,乃至于后来儒学上升到新的高度——即“理学”的出现,又使儒学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3]。自此以后,儒学就以中华文化的思想主流影响至今。

对于道家学派,司马谈和班固同样做过介绍:“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4]。相对于周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文化虽说没有和夏、商文化相通,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春秋末年,老子所编著的《道德经》问世,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标志着道家学说思想的成型。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老子所总结出道家学说的思想精华是以“道”为最高哲学,在他看来“道”是宇宙万物本源和赖以生存的依据。在老子以后的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发展到了顶峰,其黄老思想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甚至对于当时国家社会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在秦始皇选择法家后,道家学派曾一度遭受挫折,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成为正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相对于发展较为顺利的儒家思想文化,道家文化发展较为坎坷,但作为两家主流思想文化,儒家和道家都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他们的主流思想更是星火燎原地影响着后世。乃至今天,两家文化都有着不可磨灭地作用,但在文化互补的同时,儒家与道家文化不管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自身主旨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异。

二.孔子和老子“无为”思想的差异

早在先秦时期,儒、道、刑名法术之学都讲“无为”。“无为”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可以包含自然观、认识论、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无为”的这一学术甚至可以说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孔子和老子在思想方面有差异,那就要先从二人对于“无为”这一看法说起。从现在现有的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无为”的思想来看,两位先贤的看法虽然略有相同,但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5]。从这句中可看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已经融入了“无为”的思想,其次,孔子的“无为”是主要体现在他对于治理国家的方面。孔子主张用“以德治国”的方式对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实施无为而治,他认为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可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引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6]。为政以德,一是要“举贤才”,孔子认为只要用善人为邦百年,就可以胜残去杀;二是对人民要实行先富后教,减轻对人民的盘剥掠夺[7]。

然而相对于孔子,老子的道家学说本身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8]这其实就是在阐述天道无为。事实上,老子的“无为”思想还存有积极的一面,其无为也可以理解为是要求人们学会有所做为,即要求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事物自然发展的需要作为,不要被私欲控制做出一些有害之为,要做到适可而止,适度而为,不去妄为[9]。相对于孔子主张的“以德治国”,老子恰恰相反,“無事、无欲、好静、其政闷闷”[10]他并不推荐“举贤才”这一说法,同时也不肯定当下国家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风气,老子的这一做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当局统治者的暴政乱政现象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也使得懒政堕政的现象随之出现,不利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后期发展。仅由此就可以看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由浅即深,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体现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风气之上,甚至对于社会乃至于思潮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关于哲学方面的差异

儒家文化中,孔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之大是无可厚非的。在他看来,个人的自我修身和对社会的贡献是同等重要的,孔子不仅重视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即“学而优则仕”、“修己以安百姓”[11],这也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儒家学派本就有关心现实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这一传统,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中。相对道家,孔子更加务实,老子空谈天道性命,而孔子主张理论和实用相结合,并清晰地表现出“知行合一,明理笃行”的重要性。在有关人生哲学方面,孔子认为“人贵物贱”,这说明孔子在肯定人的价值的同时也将人与物之间划出了明显的界限,随后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都以人独有的品性和道德意识与物相区别,这和孔子的看法大同小异。由此可见: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更重视社会现实的发展和进步;二是对个人发展和个人品德养成方面的认识,更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强调将个人品德培养、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发展、国家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仕、义、理、智、信”的哲学总纲。

但在道家看来,老子提出人居“四大”之一的观点,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2],这一观点将人的地位与天、地、道齐平,充分体现出道家对人的作用的肯定,但随着道家的不断发展,在其后的庄子却提出了“齐物我”的思想,在旨在說明,在自然万物中,不仅仅是人有着极大的价值,物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地位,这就要求人们在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物的价值,在充分发挥人的价值的同时也充分利用物的价值。这就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差异,这一方面是对孔子儒家“以人为本”思想的否定,另一方面从人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联系这一方面看来,道家主要是阐明自我价值的至上性,说明人的价值是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的,老子和庄子都意在突出“我、吾”的重要性,这就与儒家有了鲜明的对比性,儒家则恰恰相反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用力阐明一个自然人通过社会、国家而展现出来地价值体现。简而言之,相对于道家过于独立地思考人的价值,儒家则是结合以社会等客观方面,前者意在强调个体,后者意在突出整体。

四.儒道两家对于生命价值的不同看法

儒家文化中,孔子非常重视人的生命,主张积极善待人的自然生命,认为人的精神价值才是生命本质,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儒家的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在和子贡谈起“足食、足兵、民信之”不同重要性时认为,保护和维持人自然生命的军备和粮食都可以去掉,但“信”是一定不能去的,因为它是人生命的精神价值和人生命本质所在。孔子所说“民无信不立”也正是“以人为本”精神价值的体现。强调“朝闻道,夕死可矣”,主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把自身发展和个人价值追求放在首要位,在尊重人自然生命的前提下,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8]。

对于生命的价值,儒道两家有着不小的差异存在,庄子则较为彻底地否定了孔子对于生命价值地看法,也就是自然人生命的价值,从“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以生死为一体”[13]可以看出,庄子将生命模糊化,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这就使得生命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甚至可以说生命将不再被赋予价值;但另一方面,道家又提出了“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天人合一”[13]的人生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相通性,在尊重生命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宇宙与自然变化的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儒道在生命价值这一方面还有着差异较大的看法。当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即使有所略同,比如孔子和庄子都会用虚幻的概念去表现生命价值的实现,孔子自认为古稀之后便会达到“超脱”、“出神”的境界,这是类似于西方“乌托邦”的精神自由世界,而庄子更甚,“逍遥”“晓梦迷蝴蝶”正是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现。然而,在现当代社会之中,相对于庄子的“虚拟化”的生命价值观,人们更倾向于孔子的精神价值体现,以人为本,这种“民本”思想也同时是当下我国的主旨体现,因为人是自然界活动主持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人为操作,所以儒道两家都在生命价值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庞大的理论观念。当下国家不断重视民本,从“全面奔小康”到实现“两个百年计划”,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建设生态命运共同体,这一切都是肯定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儒道两家生命价值思想的集中体现。

五.儒道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两大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是中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不管是学术还是治世思想都对后世产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两种文化在存在巨大差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和中世纪以来西方的科学理念以及思想不同,西方的思想经历的是在剧烈的碰撞中,必存在着一个甚至多个思想的破灭,最终成为时代的实验品,正真可以留存下来的思想才可以为社会和国家所服务,但儒家和道家这二者并未因为差异出现分裂,而是源远流长,从未间断或破灭,在中华名族从古至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在这样一个相对包容的大环境下,这两种思想在互相碰撞中得以共生,甚至于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去其糟粕、留其金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二者从古至今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并深刻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思想文化丰富多彩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先进思想和优良素质的体现,更是华夏名族与生俱来的文化优秀品质。同时,二者所具有的鲜明差异性也使得我国的文化思想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儒道两家文化,文化多元化早在古代就有所体现,最为难得的是这些文化大部分都得以保留,这不仅仅为华夏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奠定了非常沉稳的基础,而且为中华多元文化的形成做出了极大贡献,是的我国拥有“文化万花筒”的多彩思想文化现状,为世界文化发展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总之,儒道文化是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两抹重要色彩,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个璀璨明珠,在给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和社会风气以重要的辅佐和端正,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这不仅在社会发展的大势上有着卓越的作用,而且其先进思想更会不断滋养着新一代的年轻人,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打足思想基础,其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思想力量不断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冯刚,鲁力.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J].湖南大学学报,2022,36(01):12-14.

[2]马荣良.《论六家要旨》刍议[J].泰安师专学报,2002(04):34-36.

[3上官巧儿.]评司马谈和班固的儒道学观[J].散文百家(理论),2021(05):19-21.

[4]李景明,唐明贵.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 儒道比较研究[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5]黎红雷.“为政以德”与“无为而治”——《论语》集译三则[J].齐鲁学刊,2015(01):67-69.

[6]徐佳.老子的“无为而治”与孔子的“德治”治国思想之比较[J].山东文学,2010(06):121-122.

[7]李生龙.孔子、老子“无为”思想之异同及其影响[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04)21-23.

[8]贾磊磊.老子无为思想初探[J].文教资料,2021(04):121-122.

[9]张国骥.老子尚简政治思想初论[J].湖南师范大学科会科学学报,2020,49(04):45-47.

[10]刘铁芳.士志于学:从《论语》看少年立志与个体成人[J].教育研究,2021,42(09):120-122.

[11]刘彦琳.老子的“道法自然”观的启示[J].汉字文化,2020(06):35-37.

[12]郭沂.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J].孔子研究,1994(04):34-39.

[13]何昕.论庄子生命伦理与现代临终关怀[J].云南社会科学,2015(02):56-59.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猜你喜欢

差异性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一)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