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文课程有效融合的路径

2022-05-30徐梦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徐梦真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契合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的价值追求。弘扬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人文课程的内核与工匠精神一脉相承,都以人文精神、综合素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将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文课程有效融合,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充分发挥人文通识课程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入手,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以实践创新与服务社会为突破口改革课程教学,营造出弘扬主流先进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人文课程 人才培养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2017、2018年“工匠精神”相继被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后,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工匠精神多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对大国工匠的重视,也指明了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一般认为,“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1]在新时期,工匠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外国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借鉴;既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又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体现形式。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文课程有效融合之重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承担了新时代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我们要培养的人才,不是卓别林《摩登时代》里重复劳动的机器,而是既有高超技术、过人本领,又有独立思想、完善人格的可持续成长型人才。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建筑、丝绸、瓷器等多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这些辉煌的成果离不开一大批技术精湛、水平高超,不断挑战自我、又吃苦耐劳的工匠。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培养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势必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职业教育,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然要求。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国家制造业快速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时代。新阶段、新常态、新科技革命,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急迫要求。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要求教育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也正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回首人类历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世界;展望人类前景,劳动仍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劳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给学生以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教育,可以有力地反击过度的消费主义文化、饭圈文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学会尊重劳动及劳动者,从而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长为响应时代召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的主力军。

(二)企业用人的迫切需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与中华民族的崛起一再证明,强大的制造业与国家民族的兴衰休戚相关。然而,在国家年年出台政策大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大量的工厂却出现了用工荒。中智咨询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有超过70%的企业都存在着“用工荒”的问题,截止到2020年,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2,200万人。而在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中,近一半都制造业相关。招工难与求职难的二元尴尬状况,反映了我们人才教育的现实困境,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偏离的矛盾。

事实证明,国家必须积极引导社会转变理念,改变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课堂教育、轻实践教育的现状,让社会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价值,提高大国工匠的地位,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爱迪生让人崇拜,魯班也值得我们景仰。提高技术劳动者的地位,树立大国工匠的楷模,让广大群众认可职业教育的意义,认同技术劳动者的价值;让学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创业教育》等人文课程中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开辟劳动创造价值的人生路径。

(三)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对专业能力的关注,而是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更高的期待。据调查[3],81%的用人单位将发展能力作为招聘的一个重要条件,高达79%的企业十分关注求职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综合能力。要培养上述综合能力,就必须以人文素质课程为依托,以“工匠精神”为内核,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追求职业理想,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职业自信,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切实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例如,《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分别从写作技巧、交流沟通、心理建设三个维度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文课程有效融合之有效路径

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文课程同向而行,都指向了学生职业理想的塑造、敬业精神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二者的有效融合将有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据调查反映,目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大多学生职业认同感低;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园文化中工匠精神发展力度不够。[4]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促进二者的有效融通。

(一)课程思政的科学融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具体而言,一要在课程思政中彰显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价值。通过文本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形式,在《大学语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法》等课程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让学生感受古代工匠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开拓创新的精神。二要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園环境氛围。以《大学生职业规划》、《创新与创业》等课程为载体,学习螺丝钉精神、劳模精神,聆听三八红旗手等先进模范的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让新时代劳动精神与职业课程教育相融合。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心传身授的作用,以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创造精神感染学生。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工匠精神,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必须大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因此,首先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的方针政策。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大量培养双师型或双师素质人才,通过教师的社会实践,缩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校企合作的距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将非遗大师、能工巧匠等行业佼佼者请进课堂,听工匠故事、感受工匠精神。其次,应完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大力加强改革课程体系建设。

1.完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除了惯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应增加思政目标,并把工匠精神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贯彻始终。以《大学语文》为例,我院在宋代文学篇章部分,选择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天祥的《正气歌》几篇文章,再根据每篇课文设置了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学习柳永屡试不第仍坚持到底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理解李清照国破家亡的痛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王安石不畏艰险、不惧人言、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学习辛弃疾、文天祥百折不挠、坚持为理想奋斗的人生态度,在典故搜集中领略中华语言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我们将应用文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写作材料筛选时去伪存真的原则等内容与诚信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而与会计、金融等专业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不做假账”的认识、对廉政文化的思考。思政目标的融合,更好地完成了教育立德树人的使命,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更好地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命题。

2.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突出人文课程的特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必须明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之“人”应心怀党和人民的事业,人文课程之“文”应融入红色文化、爱国文化与先进文化。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翻转课堂。将情境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课程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例如,推荐领学生观看《匠心》《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工匠题材的优秀纪录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平凡岗位却做出不凡事迹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普通工作岗位的热爱与坚持。同时,增加实践比重,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起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成长为重点,诚信培育、实践培育、合作培育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通过大师课、鲁班工坊、劳动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工匠精神进校园”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三)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气、物质环境、人文氛围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强化育人效果有重要作用。首先,坚持思想引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党建引领下发挥重要作用。党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制度保障,校园文化建设则为党的建设提供实践场所与前进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高举党的旗帜、弘扬爱国精神,运用党建文化自身的卓越性为校园建设、班级建设提供路径,用先进文化武装学生头脑,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匠心精神的培养。例如,将“四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用好校史馆、参观博物馆,组织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文艺展演、主题演讲、英模人物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其次,环境融入。我们应以校园实体环境及网络环境为载体,无论是校训、校徽、校园雕塑的设计,还是校园建筑、道路的命名,都应融入优秀的文化理念,营造勇于创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在校园环境中体现传统文化之美、时代创新之美、专业内涵之美与职业成长之美,进而提升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文化认同感。同时,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创作一批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传播力的融媒体作品,通过学校网站、企业微信、校园APP等网络载体进行全方位宣传,营造浸入式体验。第三,活动承载。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的载体,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院校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丰富校园活动的内涵,与时政相结合、与实践相融通,突出活动的思想性、创造性、社会性。通过基层走访、国情考察、田野调查、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区、反哺社会,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从而使校园文化得到提升和优化。

三.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文课程有效融合之未来展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而要完成这一目标,急需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而要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是历史的必然,也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高等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重要的人才保障,承担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营造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增强使命担当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建立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机联系,将工匠精神与人文素质课程紧密结合,势必为社会培养更多能工巧匠、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切实改变目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两难境地,为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冬梅.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N].工人日报,2019-11-05

[2]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

[3]赵俊童,江美瑛.“互联网+”时代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3):92-94

[4]石芬芳,刘晶璟.现代工匠精神内涵及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通识与人文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