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融合策略

2022-05-30葛艳玲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劳动教育班主任工作

葛艳玲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习对象正确劳动观、态度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小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心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同样,劳动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提倡学习对象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必要,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劳动教育;班主任工作;融合策略

一、小学劳动教育主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人的素质由思想道德、文化、身体健康及个性几大内容组成,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认知比较有限,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有着较强学习能力,展开有效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小学生群体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等现象比较常见,这正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造成的。在接受良好劳动教育后能使学生在参与劳动中感受劳动不易,学会尊重与珍惜他人及自身劳动成果,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二)形成正确劳动观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重要前提,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决定了其社会价值。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劳动观的关键阶段,大多数学生之所以懒惰、不愿意劳动,是因为缺乏正确劳动意识观念,没有意识到劳动对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学生对基层劳动人民存在藐视心理,如果家中有人从事环卫工人、农民等基层职业,就不愿与他人提起,但实际上这些基层劳动者在打造和谐、健康、绿色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则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劳动意识,转变传统错误的劳动认知,加深对各劳动职业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劳动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大量优秀劳动者。在传统社会背景中人类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几乎都源自人类自己,在科学技术发展愈加迅速的环境下,大部分岗位已被科技取代,传统体力劳动正在朝着半体力劳动模式转变。将来,科技手段势必会替代更多人工体力劳动岗位,可供学生选择的劳动岗位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更应提高劳动综合能力,促使学生能在激烈竞争、残酷现实中获得一席之地。并且,当前各行各业都对劳动者全面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劳动者素质成为社会行业进步的主要因素,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显得十分必要。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过程中,通过理论加实践使学生拥有正确劳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劳动理念,使其从小具备劳动素养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劳动认识

大多数小学生虽然具备劳动基本认识,但却缺少劳动技能。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小学生会跟父母一起打扫家里卫生,但是劳动动机不明确,有些学生是因为闲暇时间过多才利用劳动打发时间,没有具备正确的劳动思想认知;也有部分学生劳动意识与行为均不具备,认为劳动是大人的事情与自身关系不大,更别提主动产生劳动行为。从某种角度上看,学生的劳动认识与家长教育理念存在密切关系。部分家长认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平日里不让学生接触任何家务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必须拥有好成绩考上大学,否则就只能当基层劳动者,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导致学生从小便认为劳动是低级的。学生从出生开始便接受家庭教育,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远远多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灌输的错误劳动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这给班主任工作造成阻碍。如果错误劳动认知没有得到有效转变,便会制约班主任劳动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导致劳动教育作用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方法单一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领导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还需承担班级综合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劳动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之一,但从当前教育现状来看,部分班主任的劳动教育方法较单一。劳动教育需根据学生真实情况针对性实施才能发挥成效,然而,由于班主任工作的客观因素影响,班主任没有密切分析学生劳动认知、行为等真实现状,劳动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小学班主任仅仅通过口头教育试图让学生深化劳动认识,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方法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无异,均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班主任必须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在自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积极影响,加強劳动教育重视度,为学生提供深化劳动意识、养成良好劳动行为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三、小学劳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融合的对策

(一)在班集体内弘扬劳动精神

加强劳动精神弘扬是班主任劳动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引导小学生养成尊重、崇尚、热爱劳动正确思想。班主任需引导学生了解劳动与人类幸福、物质生活、精神财富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应合理发挥班集体教育功能,可以通过班会传达劳动理念,增强学生群体对劳动的全新认知,提高劳动自觉性。例如班主任可在班会中组织以劳动为核心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让学生提前写一篇与劳动有关的文章,在活动中进行演讲、辩论,发表自我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工作者发表看法,并在活动中发挥班主任引导作用,在学生阐述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劳动楷模故事,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同时,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合作育人模式,可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劳动活动,传授家长正确劳动教育观,使其在家庭中通过言传身教强化劳动教育。

(二)制订教育规划,强化实践教育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想增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可以通过制订规划这一举措实现。班主任可以制订阶段性劳动教育规划,使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得到劳动指引。劳动教育规划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融入大量实践活动以培养劳动习惯。例如班主任可以一个月为单位制订劳动教育规划,一个月细分为4个星期,每个星期提出不同的劳动要求。第1个星期要求班集体共同完成大扫除,不同学生负责不同劳动范围、内容,使其具备打扫卫生的劳动技能;第2个星期要求学生跟家长学习做菜,至少应学会一道拿手菜,使其具备做饭劳动技能;第3个星期要求学生完成校内植物养护工作,使其具备植物修剪、管理的劳动技能。

(三)增强劳动教育正确认知,明确教育目标

班主任对劳动教育的看法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质量,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需学习劳动教育全面知识、内容,意识到劳动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注重思想内化与行为塑造。并且,应加强家长、社会联系形成三方共同育人格局,在制定劳动教育内容时可以多设立一些社会实践与家庭劳动活动,让家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从而培养小学生基本劳动能力。在劳动教育引导过程中,班主任应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创新,切勿局限住学生的自由发挥,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其利用灵活思维对待劳动内容,从而掌握多元化劳动技巧。

劳动教育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是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合理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形成正确劳动观。在班主任实际教育中还面临一些不良现状制约劳动教育高效进行,如学生缺乏劳动全面认识、班主任采用的教育方法较单一。为改善现状,班主任可以在班集体内弘扬劳动精神;制订教育规划,强化实践教育;增强班主任劳动教育正确认知,明确教育目标,以此来为学生形成正确劳动意识、行为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玲.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劳动意识教育[J]. 新校园(中旬),2015(07):165.

[2]贺明菊.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方法途径的探索[J]. 创新人才教育,2020(02):29-32.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劳动教育班主任工作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爱在字里行间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