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分析

2022-05-30唐晓芹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养成策略学前教育

唐晓芹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前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最初阶段,这期间的教学对学生日后影响深远。其中,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重点之一。基于此,为使幼儿更好地成长,奠定良好行为习惯基础,文章探讨了学前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价值意义,重点分析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以期推动幼儿健康成长、发展。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学前教育;养成策略

学前教育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合理的引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比如饮食习惯、学习习惯等,为其后期成长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幼儿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教育中往往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学前教育质量与教育目的的實现难以得到保证和实现。因此,分析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前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价值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家长对幼儿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落实下,虽然学前教育较为基础,但是其作为学生学习和教育教学的最初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学习发展。相较于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和成绩,家长更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素质的形成。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价值意义如下:

第一,良好行为习惯涉及内容较多,直接关系到幼儿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品德习惯、学习习惯等,开展有关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其建立自信、身体健康,为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科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所以,幼年时代作为一个人启蒙思想、习惯养成的主要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顺利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幼儿学前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学前教育作为幼儿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培养其品德习惯、起居习惯、健康饮食习惯以及卫生习惯等,能够使幼儿从小就爱家乡、讲文明、爱劳动、懂礼貌。

其中,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学前教育的下一阶段就是小学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快融入校园生活,为其小学学习与生活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在科学技术愈发发达的背景下,不少幼儿掌握了先进智能设备的使用方法,虽然为幼儿带来了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但也使一些幼儿过于沉浸游戏、动画等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与外界之间的接触,压缩了幼儿的生活空间。在该情况下,一些动画的不良导向也许会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情况造成影响,甚至使其形成任性、好斗等不良行为习惯,难以分清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

(二)家庭教育环境因素

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背景下,老一辈格外注重幼儿的需求,尤其是物质需求,比如玩具等,虽然也会注重健康知识的灌输,但是不少家长普遍认为幼儿年龄较小,忽略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或长辈过度溺爱幼儿,导致幼儿行为能力难以得到培养与发展,此类问题最为直观的体现是:挑食、难以独立完成任务等,良好行为生活习惯无法顺利养成。而且,幼儿对家长具有崇拜与依赖心理,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行为与言语,因此,家庭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会直接造成不良行为的出现,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三)幼儿园环境因素

大多幼儿对陌生环境具有抵触心理,当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害怕、紧张、无措心理的出现在所难免,在幼儿掩藏心中恐惧时,往往会利用一些坏脾气武装自己。若是幼儿教师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心理梳理,则会导致幼儿逐渐养成坏脾气或者动手打人的坏习惯,不利于幼儿交往、交流,幼儿难以融入幼儿园环境,所掌握的表达方式也不够科学合理。

三、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学前教育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如上述幼儿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环境直接关系到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而我国自古代以来就明确了这一要素的重要性,比如“孟母三迁”,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广泛使用也印证了环境对一个人学习、行为习惯构建的潜移默化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为后续的行为习惯培养工作奠定基础,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幼儿构建良好行为习惯的潜力。在开展幼儿行为习惯教育工作时,教师应认识到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即自主意识不强、对时间没有明确概念,同时伴随强烈好奇心等。所以,幼儿教师可以结合一日生活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环境的创造,并在日常教育与生活活动中强调时间概念,即便无法让幼儿准确读出时间,也要使其明确各个时间段的具体活动内容。比如在早操、上课以及吃饭、午休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明确时间标志的设计,逐渐让幼儿认识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从而使其自觉调整、约束自身行为,在形成行为模式后,逐渐养成遵守时间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受到大脑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幼儿生活经验较少,对事物的热爱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因此,为使幼儿能够顺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采用贴合幼儿兴趣的方式进行,比如游戏活动,该教育形式本就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活动之一,而游戏又能够实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以沉浸式的方式学习知识、养成习惯。在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可以将培养重点落实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

作为幼儿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关系着幼儿的健康情况,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可以为幼儿各项运动的开展提供保证。对幼儿而言,其抵抗力本就不高,容易生病,若是生活卫生不过关,不仅影响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和发育都具有不利影响。比如在培养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一行为习惯时,幼儿教师可以先对幼儿进行分组,将小组教学与游戏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之后通过多次示范和讲解,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分批次进行,一组幼儿在洗手时其他小组的幼儿对其进行观察,洗手后引导幼儿指出不对的地方,然后下一组幼儿再进行洗手活动。这一教育形式能够提高洗手这项行为在幼儿心中的重要程度,而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不仅进行了洗手实践,也锻炼了观察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除此之外,叠衣服也是幼儿需要掌握的基础生活卫生习惯之一,在对这项能力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可以先进行简单衣物的叠放,之后仍以小组为形式开展游戏竞赛活动,看哪个小组衣物叠的又快又好,充分调动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多次实践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难以一次性记住较多知识内容,所以幼儿教师应保持充分的耐心,及时指导幼儿行为,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及时给予鼓励,从而使幼儿在相对放松的心态下完成游戏活动。

(三)创新教育方法,注重激励引导与行为训练

在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式越来越多,为使幼儿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发展,幼儿教师应注重学前教育方法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培养其自主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落实激励引导,进而强化幼儿行为训练,使其顺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会换位思考,以幼儿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为基础,灵活选择教學方法,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实践中逐渐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在实际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绘本开展主题活动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比如,为培养幼儿多吃水果和蔬菜的好习惯,避免出现挑食等情况,教师可以进行“水果和蔬菜”相关主题活动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投放物料,比如安全的果蔬拼盘和玩具式的菜刀,抑或是蔬菜水果样式的头饰等,通过进行猜谜语、角色(水果蔬菜)扮演以及找朋友等实践活动,与幼儿一同对常见的水果、蔬菜的外形特征和营养进行探索。在符合幼儿认识水平的前提下,还可以组织学生按照食用部分对提前准备的水果蔬菜实物进行分类,让幼儿通过自主思考进行分类,主动了解水果蔬菜的营养物质,认识到食物对身体的益处,从而逐渐形成多吃水果蔬菜、不挑食的好习惯。这类主题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幼儿在学习、参与活动与思考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促使幼儿回归生活、探索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培养幼儿主动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有关知识的语言讲解时,还应进行情感渗透。幼儿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充分耐心与平等的交流能够提升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知,逐渐养成温和的性格。比如在开展语言课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利用绘本与幼儿一同进行阅读,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引导幼儿对绘本内容进行概述,比如“肚子里有个火车”,幼儿在说完主角遭遇后,教师应紧抓时机进行健康饮食习惯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哪些饮食行为不可取,以此使幼儿自觉约束自己,使其在科学引导下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励引导,留意幼儿稚嫩的身心发展,温和地规范幼儿行为,使其认可行为习惯训练,提高其约束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四)注重榜样教育,强调家园合作

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且直接的,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家长和教师为幼儿做好示范引导,利用家园合作巩固幼儿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在更为全面且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在学前教育开展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增加与家长的联系,逐渐构建协同共育教育机制,正确认识到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定期进行信息交流与交互,使双方均能够掌握另一种环境下幼儿的行为习惯表现,从而共同制定教育措施,保证教育引导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此外,定期开展家园合作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亲子活动,进一步丰富学前教育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活动形式的同时,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家长应全面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行为方式,了解幼儿遇到的成长问题,通过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调整家庭教育方式,适应幼儿内在发展需求。此外,幼儿园也可以进行家园沟通展示栏的设置,利用家长会获得家长的反馈建议,从而共同教育幼儿,使其能够顺利养成健康生活、学习以及劳动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正常生活、日后发展以及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思维逻辑,以此为基础灵活选择教育方式,结合小组教学、游戏教学等,激发幼儿活动参与意识,同时开展亲子活动等家园合作活动,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蓉.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引导幼儿养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的策略[J]. 现代职业教育,2019(17):120-121.

[2]钟玉霞. 关于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可行性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900.

[3]吕震. 学前教育活动课如何与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J]. 基础教育论坛,2018(16):22.

[4]甘璐. 学前教育中幼儿饮食习惯养成教育——评《饮食营养巧搭配》[J]. 中国酿造,2021,40(06):后插3.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养成策略学前教育
自在活动 乐在分享
优化幼儿午睡管理的实践研究
阅读视角下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策略
探讨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生卫生习惯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中职生数学习惯养成策略
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