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2-05-30欧小刚
欧小刚
摘 要:小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思维之光。所谓启发式,就是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维。
关键词: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启发式教学;小学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从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现代目标教学中的“前提目标自达,基层目标导达,高层目标助达,情感目标诱达,发展目标引达”即是启发式思想的发展和灵活运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年龄、生理特征等因素,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按照儿童的年龄阶段来看,先学前期(1-3岁),幼儿处于动作思维水平,学前期(3-6、7岁),儿童大体处于形象思维水平,学龄初期(6、7-12、13岁),由于小学教学的影响,儿童处于抽象思维的形式思维水平或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龄中期与晚期(12、13-18、19岁),由于接受各门学科教学的影响,使其形式思维进一步发展,并且辩证思维得以初步显现。当然,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并非完全割裂的,只是說明该年龄阶段的一种思维水平占主导地位,每个年龄阶段都包含有前一段思维的因素,也孕育着下一年龄阶段思维的某些特点。况且,即使同等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也还存在着许多差异。
小学生运用思维的各种形式也有着特点,这些特点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给予重视的,在概念的掌握方面,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较少,而且大部分是比较具体、可以直接感知的,抽象程度较小。从小学中年级起,儿童掌握的抽象程度较大的概念逐步增多。因此,一般来说,小学教学应更重视直观教学的因素,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与教学方式,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发展方面,一年级小学生的判断大多为突然判断,即这种判断多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的。在二年级小学生那里,开始可以看到事物,清楚判断。从中年级起,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的逻辑判断力得到了初步的表现。他们虽然开始能从抽象的前提进行推理,但如能借助于直观形式,把抽象的前提加以具体化,是能顺利地进行间接推理的。
二、启发式教学须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体现就是加强教学活动过程、思想、方法的教学。华罗庚说:“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也要让学生看到做饭的过程。”教学不是堆知识积木,而是设法使课本的知识“活”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要把“结果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教学中必须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性语言代替陈述性结论,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实践中抽象概括出的概念,归纳总结出的法则、定律,必须让学生掌握抽象概括的思想方法,认识其必要性、合理性。
三、启发式教学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节课师生配合默契,使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开发学生智力,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分析课堂教学,不难得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编、引、辅、开、指、诱”七字上。不烦教导,思想上孜孜不倦地给予学生教导,树立学习的信心;认真编导,深入钻研教材,构思教学思路线索,安排详略、重点与次重点,抓住关键,设计好教学方案;积极引导,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激疑启思问题,提供隐藏性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展;耐心辅导,因材施教,让尖子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后进生“消化好”,多给予帮助,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欠缺点,多留心观察,查漏补缺,及时辅导;不断开导,对知识多设悬念,多讲其产生的背景及应用;加强指导,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随时控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状况;善于诱导,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内在动力。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看、思、讲、议、练、矫”六字上。“看”就是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可先提要求,设置疑问悬念,激发学生看书的热情;“思”就是让学生思考、动脑,多让学生质疑,从疑问中提高教学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讲”就是除了让学生回答问题外,还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议”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或集体大胆议论,通过自然相通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就是在练习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是一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矫”就是及时矫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深化。
四、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与渗透
启发式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思维情境,就是创设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克服但又力所能及的情境问题;创设一些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针对每一节教学内容,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按问题的发展顺序去进行构造。
怎样根据小学生式思维的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呢?每个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学科的性质以及学式的知识基础又不尽相同,很难提出一个统一的模式。
(一)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从已知到未知
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开展思维的条件,思维总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基础上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小学生绝非无知,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前教前中已经有不少知识,有时,教师没有想到的,他们却提出来了。一位语文教师讲课文《蜘蛛》叙述蜘蛛捉虫的故事。有个小同学问:“蜘蛛用网来粘住飞虫、飞蛾,怎么不会把自己粘住呢?”对,这个问题这位富有经验的教师一时也能解释。可是,另外一位小同学举手了。他说是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不会粘住自己。教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在《动脑筋爷爷》那里看到的。可见,教师只要经常了解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就能随时在教学中利用他们已有知识经验去教学新的知识。
(二)提供多种直观材料,发展小学生抽象思维
在教学中,小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是在直观材料的作用下逐步丰富起来的。应当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小学生去把握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直观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如模型、图表,多媒体等),三是语言直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迅速发展。
(三)创设情境,把启发问题和解决问题统一起来
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而告终。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就是在发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朱晓晓. 小学低年级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J]. 小学生(中旬刊),2021(12):58.
[2]何静珠.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J]. 第二课堂(D),2021(10):62-63.
[3]陈颖.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 天津教育,2021(19):61-62.
(责任编辑:罗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