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研究

2022-05-30杨艳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策略探索价值意蕴教学现状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课程思政追求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其实质体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文章梳理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基本要求、时代新人价值目标三大价值意蕴;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教学理念欠缺、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式陈旧、考核方式滞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以内容为王、以学生为本、以方式为要等方面进行策略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意蕴;教学现状;策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21-04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课堂作为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通过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阶段,成长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背景之下的高职学生,尚未树立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会产生不良后果。课程思政正是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在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中不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是以思政教育为主线,以各门课程为载体,共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教育理念,不是指具体的某门课程,而是面向所有课程,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一)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的功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的重任。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教育理念。“從学校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80%以上,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从宏观和微观方面着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则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要时刻秉承初心,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注重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是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充分证明,育人并非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各类课程均与其共同肩负着育人重任。“同向”指育人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育人方向。高职院校各门课程尽管在知识层面存在差异,但育人功能是相通的。不同课程要根据各自特点明确育人定位,把好育人方向之舵,始终将育人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灯塔。“同行”主要侧重于课程体系中的分工合作、彼此协调、精准设计,在处理课程之间差异性和关联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层次性。各门课程的学科领域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同以思政课为主的“点、线”式教育结合起来,构成“面”式体系,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的立体功能。教师必须自觉挑起教书育人重担,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的各个环节,实现真正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是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现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培育时代新人则是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学校要全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以培养大写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教师作为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把好理想信念关,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与引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基石。时代新人需具备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在内的基本素质,拥有坚定、自信、奋进的精神状态,担当起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教师需肩负起铸魂育人的使命,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使“四个自信”成为学生的精神引领,激励学生将爱国心最终转化为报国行。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探索创新的新兴事物。各大高职院校在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导下,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提升、实践逐步深入、研究持续深化,积极探索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力求找准方向、明确思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理念欠缺,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概念提出至今,已有较长一段时间。“各高职院校应在结合课程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素质与能力并重的理念、工作持续改进的理念。”[2]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源头活水”的蓄水池容量不足。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学生“三观”形成中的作用并主动践行;部分教师则强调专业知识教学,认为育人工作与自己无关,没有意识到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加上平时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多重任务,课堂上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未能发挥其他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不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榜样引领。

(二)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不同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同质性较强的情形,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单薄。如何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贯穿育人全过程是各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专业课程有着与生俱来的逻辑系统,其蕴含的思政元素需要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完善。目前课程思政缺乏整体设计,尚未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新趋势,抓住时代脉搏,更新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融入爱国情感、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等思政元素,使课堂内容更紧扣时代发展,更贴合学生生活。”[3]

(三)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兴趣有待激发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宽广,学识丰富,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堂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遇到问题时通常会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充分发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效力,新时代下的教学方式应逐步增加课堂展示、师生互动、投身实践的机会。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赋予课堂以生命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获得更多正向的学习体验得尤为重要。

(四)考核方式滞后,评价体系有待健全

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检验教学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尚未统一,评价体系有待健全。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评价方式主要基于学生课堂表现和学期成績这两个方面,对学生综合素养、毕业去向、社会贡献度等评价还不够充分。缺乏延续性的评价标准会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分数,对更加重要的思想道德修养、全面综合素养却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对课程思政没有做出明确的考核要求;部分学校对课程思政进行考核时,存在评估工作不细致、过程有漏洞等问题。”[4]此类问题均需通过完善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来呈现、反馈出立体多维的教学情况。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策略探索

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还不能满足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进一步取得成效,高职院校教师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品意识,敢于“破”、勇于“立”、善于“解”,把握好立德树人的主旋律,在开阔眼界思路和境界格局的基础上拓展方法路径,不断挖掘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颗粒度,抓好一时融入、一事融入和一贯融入的契机,让课程思政散发出独特的育人魅力。

(一)以内容为王,做到铸魂育人

1.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需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级目标体系。宏观层面,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将提升人才品质放在重要位置,顺应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中观层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要求,依托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置身于学生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成长的教育实践;微观层面,高职学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育人优势,结合国情、校情、学情的实际情况,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诚信友善等元素渗透到专业学习过程中,始终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5]

2. 分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建设新的资源供给,其自身规律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深度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则是开启课程思政大门的金钥匙。一方面,教师要有效挖掘通用的育人元素,即与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要素,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要求等。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育人元素,如“校史馆”“校史中的红色印迹展”等素材可以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致敬学校发展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革命英雄人物和杰出校友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学生继承和弘扬前辈精神,成为“校史”故事的传播者,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3. 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需经过初步构思、整体设计、挖掘亮点等步骤,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同步实现知识目标和价值目标 。”[6]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还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显性教育主要指教师直接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隐性教育主要指教师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经验活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隐性渗透教育,寓德育于各门课程之中,在显性教育与隐性德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以学生为本,做到立德树人

1.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以生为本”既包括“以学生的学为本”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包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归宿和目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获得感上,教学应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了解、接纳、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使得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任何时候都应做到“德”字为先。

2. 发挥教师队伍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实施者,更是引领者。以课程思政推动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应胸怀忧国忧民之心、深植爱国爱民之情,让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在心灵深处指引方向。要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引领能力的人,必然要求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发挥价值引领的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担当尽责、提振精神状态,以师德修养、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践行言传身教。

3. 营造课程思政浓厚氛围

创造良好的氛围能够助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实现。高职院校可以从互学互鉴、细节打磨、元素挖掘等方面着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通过“比学赶超”提升德育能力,营造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浓厚氛围,汇聚“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强劲合力。各二级学院(部)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园地,提供“教师尚未授课,学生已然置身其中”的沉浸式体验。

(三)以方式为要,做到入脑入心

1. 创新教学方法

助力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精神追求,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合模式,整合融入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一公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场景,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个案穿插式、专题植入式、讨论辨析式、主题演讲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感受和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利用学习通、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积极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 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的拓展依托于教育者眼界思路、境界格局的广度和深度。课程思政应从“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出发,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将教学空间从校园拓展到红色基地等领域,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通过打造线上教育平台、构建线下教育载体,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学生在“红色课堂”“行走课堂”中身临其境地感知、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规范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思想品质。学校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评价标准,各二级学院(部)在学校既定框架的基礎上,结合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特色,进一步细化各专业的评价标准。在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应广泛听取不同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根据教学实施具体情况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全方位反映课程思政实施的真实情况。通过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专业课加上思政课的授课内容,而是方向上旗帜鲜明、方法上润物无声。教师要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思政元素应与专业知识内容相辅相成,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抬高课程建设“基线”、打牢教师队伍“基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学校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逐渐形成“立德树人有抓手、内涵建设有主题、教书育人有灵魂”的生动局面,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易显飞,杨娟.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教学现状与质量提升[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03):108-112.

[2] 杨琳华. 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生产物流管理》专业课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36):110-112.

[3] 李颖. 浅谈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J]. 文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30-42.

[4] 张伟博.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 商业文化,2021(09):64-65

[5] 汪恭敬,方文利,俞念胜,等.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05):47-49.

[6] 申燕玲.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 教育观察,2021(04):137-140.

(荐稿人:孙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 20SJB042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艳(1982—),女,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策略探索价值意蕴教学现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深入课改 实践课堂 探索策略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