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主要问题及策略举措研究

2022-05-30吴爱邦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意识形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艺术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说服力问题、系统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等。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说服力,强化其融入思政课的系统性,彰显其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性,切实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93-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凝聚和体现,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之中,是新时代艺术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体现,也是实施“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举措。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主要问题和方法策略,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的主旨在于思想引领和价值规范,艺术院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思想意识、促进教学方法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教学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时代化的理论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课赋能。思政课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在实践中、在理论创新中汲取养分,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思想支撑。高校思政课发展历史表明,只有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此更新教学理念,思政课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不仅为思政课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且优化其教学内容,提升其教育教学的实效[1]。因此,艺术院校应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充分吸纳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巩固教师的意识形态

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应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配合的立体式过程,而非满堂灌的、线性的、单向的过程。事实上,教学因“人”而异,不同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会大相径庭。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可度、接受度。

研究表明,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从整体上看,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有两大主旨,一是传授科学理论,二是解释现实问题,后者秉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上述两大主旨,教师往往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从学科教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不同,前者解决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与价值问题,后者解决其专业学科知识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思想世界、生活世界融合起来,提高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

(三)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艺术院校思政课应强化启发式教学法,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践教学表明,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相当程度上采取灌输型教学法而轻视启发式教学法。灌输型教学法偏重理论灌输、知识传授,异于互动式、案例式、参与式等启发式教学法,忽视学生的个性、文化素养、理解能力等,把其看作知识的“容器”。也就是说,该教学方法偏重知识传授,与学生重视主体性、主动性的思想特征格格不入,罔顾其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的多样性,从而淡漠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入式教学法既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也不适应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发展和培养“德艺双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此外,在考核上,某些学校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来考查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上,生活习惯、社会实践、为人处世等方法更易于考查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也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

二、主要问题

艺术院校在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共识上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三大融合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问题,实质上是理论自信问题。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某种程度的不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课教学中较为显著。“原理”课中的“原理”为核心价值观学习和传播提供了科学理论、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课程内容,主要进行理论推演和逻辑讲解,较少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素材去阐释“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致使“原理”教学的理论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学生难以对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共鸣。也有些教师采取线性教学方法,单向阐释其基本原理,脱离具体的史实、人物以及时代背景,缺乏对一般原理的事实还原,也缺乏对国内外事实的分析比较,使得课程缺少生机活力,降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信”效果,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问题,实质上是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反映前者体系的价值内核,是对前者价值领域的具体化。具体而言,两者的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中西对比的视野。教师若没有从国内外社会发展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其教学难以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思政课中,教师应注重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揭示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的特定环境和条件,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教师应强化中西对比思维,以大量事实和数据来贯通基本理论,使学生在比较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思想共鸣,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教学内容的缺位,即缺乏中国实践成果的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关键在于注入国情、党情、社情。具体而言,思政教师应融入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改革、中国发展、中国问题等方面素材,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性、时代性。这种结合强化了核心价值观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理性、客观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提高其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3. 价值观认同的缺失。艺术院校价值观认同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以西方价值观作为衡量中国的标准,并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从而在价值观上缺少“中国立场”“中国视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精神,它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思想迷惑、价值错乱、价值多元等问题,为人民大众提供主心骨,为中华民族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大众化的品格,不仅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空间,而且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软实力,为艺术院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价值定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实质上是文化自信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典故、哲理、文物等形式承载着核心价值观,赋予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厚度、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以此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身价值和时代价值,消解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精神的内在关系。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转换成低俗、庸俗的内容,不仅文化经典、历史人物被任意歪曲和解构,而且正确的历史认知、历史精神被完全颠倒,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对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消极的影响。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不足。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历史文化意识,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利用,致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乏善可陈。二是实践教学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教育的平台和渠道有待搭建,学生难以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能力。

3. 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不仅可以改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政治性、宣传性和政策性泛化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西方文化渗透问题。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并传播中国精神,不仅可厘清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从历史的角度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激发学生从文化软实力层面来理性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品格、实质等。

三、策略举措

上述思政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问题,不仅会对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削弱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为此,高校需要在增强融入的说服力、强化融入的系统性、彰显融入的价值性等方面下功夫。

(一)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说服力

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必须立足学生的需求、兴趣、认知规律等,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评价思维,转化为其价值评价尺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4]。以“原理”课教学为例,教师完成了三大板块内容的教学任务,阐释了基本理论、观点和命题,但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和生活化,忽略学生的理论关切和现实诉求。从理论说服力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法性、学理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故而要使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必须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较之西方理论的特色、优势,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普世价值的进步性[5]。就此而言,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合理性,关键不在于学生了解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而是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换言之,要把合理性、正当性意识贯穿思政课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真正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并提高他们辨别异质性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二)大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系统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逻辑自洽性、系统性。国家层面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利益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层面的“需求”,是国家的“要求”和公民的“诉求”的中介、交集。公民的“诉求”,是个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6]。上述三个层面有机统一,构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是贯彻于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宝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而化之”,忽视思政课教学的特殊规律,割裂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艺术院校之间的相关性,这是思政课教学系统性不强的重要原因。要真正落实核心价值观贯彻于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举措,必须以生为本,对学生群体特点进行研究,把握学生理解和接受话语表达的方式和内容[7]。教学实践表明,贯彻的内容不会直接呈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教师、艺术生群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这些因素关乎贯彻于思政课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要把教材、教案、课堂设计、考核方法等纳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

(三)明确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性

1. 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从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意味着国富民安,是物质富强与精神富足的统一,而非仅仅指向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硬实力的强大,是综合实力视域下的富强;“民主”指向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诸多权利,蕴含了人民而非社会精英是民主的主体;“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体的统一;“和谐”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展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社会层面而言,“自由”强调规范下的自由,而非西方所奉行的个人自由主义,它强调国家、社会、法律框架下的自由;“平等”是形式平等、实质平等、机会平等等方面的综合体;“公正”意蕴着共享的发展理念,即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成果;“法治”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以社会主义法律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而言,“爱国”是爱戴和拥护社会主义中国;“敬业”强调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把持社会主义职业操守,遵从行业规范;“诚信”意味着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友善”即善待自己、他人、自然、社会,构建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8]。

2.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诉求。在价值源泉上,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结合经济制度、政治建设、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内容,确立其实践来源,以此增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在价值选择上,它立足中国道路,联系国情、党情、社情,阐释价值导向,增强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度,教育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上不致迷失方向并抵御“西化”的侵蚀。在价值规范上,讲好“中国故事”,即通过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故事”,推出反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价值规范[9]。这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性、现代性的转化,并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曲建武. 切实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23-28.

[2] 李德全,邓多文.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J]. 社会科学家,2017(01):132-136.

[3] 王雅瑞,曲建武. 把握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73-76.

[4] 张明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三重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81-85.

[5] 陈锡喜.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6):4-8.

[6] 李芳,陈慧. 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思维范式[J]. 广西社会科学,2017(08):11-15.

[7] 李寒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2):137-140.

[8] 邵银,余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6):60-63.

[9] 李向前,罗映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的探索[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3):60-6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改革课題“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课题编号:PX-451972 6);2020年广东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逻辑理路及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HXJZGZ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爱邦(1979—),男,硕士,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