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2022-05-30唐莺
摘 要: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体育教学依旧存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滞后、体育课程思政形式化严重、思政内容缺少针对性、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为课程思政建设筑牢基础;细化体育课程目标,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大力推动体育课程革新,改进体育课程思政开展方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稳步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109-04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教育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教育领域愈发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重视学生的成绩、分数转变为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此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作出调整与改变,不仅要重视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要在体育与智育中全面融入德育,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这是实现体育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教学效益与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持续走高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因子,但新时代带来的新问题依旧制约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拓宽视野,与新时代、新理念接轨,多角度研究新动向,解决新问题;要秉持“全面思政、立体思政、创新思政”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促进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此外,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道路,契合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落实三全育人工作。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非思政教育者一人之事,高校领导、管理者、辅导员等也是思政教育的育人主体,需要協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地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效果,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将思政元素融于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这既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政治素养,也可以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校”“师”“生”合力完成,协调运行。就高校方面分析,学校自身要关注思政教育的开展,提高对思政理论课、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视,健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统筹各类课程的协调发展。就教师角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进一步拓宽自身视野,从内心认可思政教育的发展,然后将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至体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挖掘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要始终遵循以生为主、师为导的基本原则,注重收集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反馈,通过总结反思完善授课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优质体育课程。就学生角度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学生高置首位,引导学生更新自身学习观念,意识到思政教育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体育课程中开心锻炼,轻松获得思政知识。简言之,借助“校”“师”“生”多方力量,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政育人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助推作用。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的重要课程;体育课程思政需要将团结合作元素、规则准则元素、竞争斗争元素、公平公正元素等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共同发挥育人功效。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要求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行之有效地渗透至体育教学的各个过程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之上,学习思政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在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趣,极具思想性;借助体育教学将隐晦难懂的思政内容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领悟。如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训练略显倦怠时,教师可介绍苏炳添、郎平、李小双等体育名将的案例,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磨炼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总而言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形式丰富多元,各类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思政教育融入的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形式,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长效发展。
(四)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部分,需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政治水平,有效对比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部逻辑和不同之处,深挖体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全方位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和个体差异,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工作,在实际教学中优化授课方法和教学形式,更好地落实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长时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成长,知识结构也会得到完善,体育素养、思政素养会得到实质性提高。由此可见,基于课程思政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载体。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滞后
虽然课程思政的价值及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在实践中得到认可,但是长期受传统封建理念影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停滞不前。再加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体育教师难以打破自身固化思维,并未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转变,仍选择封闭保守的施教模式与教学观念,致使体育教学缺少思政教育元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理念上意识不到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与内涵就难以发挥,也就无法对学生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无法达到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1]。具体来说,长期受固化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往往认为文化类科目才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对体育课程也不够重视。但事实上,体育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思政教育是对大学生观念和思想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不管是体育课教学还是思政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师亟须认识到的重要问题。
(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化严重
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高校应以课程思政为基准优化实践环节,创新施教形式。然而,从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及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围绕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够充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片面化问题,尤其是以思政为核心的体育教学,其效果微乎其微,并且体育教师对学生总体情况的观察不够仔细,无法正确衡量体育课程思政的开展质量,导致教学效益及教学实效大幅度降低[1]。体育课程思政虽然一直是教育行业提倡的重点,但是由于体育教师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流于表面,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思政教学的实际内容。可见,流于形式的教学会严重拖垮体育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漏洞。
(三)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缺少针对性
体育课程思政的內容是对体育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是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师仍然以与体育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并未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并且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进度的把握只是凭借体育教师个人的思想自觉,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1]。在此情况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常常处于一种无序化状态,思政内容的应用缺乏针对性。由于思政教学起步较晚,且一些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在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时往往抓不到重点,难以找到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和烦躁。所以,体育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时,需要不断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找到思政教育内容的核心所在,让学生接触到更为有效的知识。
三、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为课程思政建设筑牢基础
其一,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关注思政教育。高校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同时鼓励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弄懂、弄通课程思政发展规律,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好、践行好课程思政相关要求[2]。教师要意识到,传授基本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课堂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决消除“思政教育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清楚德育、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
其二,提高体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要求基础之上,需要重视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体育素养,通过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熏陶与体育精神的传承[2]。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实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学、培训等活动,引导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进一步养成思政教育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从思政教育角度出发,有效地向学生宣传课程思政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好运动技能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三,加强师资培训工作。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育工作者是关键,教材是根基,资源挖掘是动力源泉,体系建设是根本保障。高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让体育教师学习新思想和新理论,实现培训常态化,进而更好地将前沿思政知识融入体育教学;只有不断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才能确保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一是在于增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团队思想建设;二是在于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改革意识;三是在于健全培训机制。如通过赛课、专题报告等多元化形式,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改革能力与育人本领;或利用线上培训模式,引入网络培训课程,进一步扩大教师培训范围,落实好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二)细化体育课程目标,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首先,摒弃体育教学只重视掌握技能和知识的传统理念。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全新教育理念,是各个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共同框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实际情况、课程思政具体要求,重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将课程思政理念纳入其中,明确体育教学的思政教育目标和意志品质的人格目标,落实体育课程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3]。
其次,完善体育课程教材,丰富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要用好课堂育人这一主渠道,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因势利导,巧妙地融入思政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的同频共振;还要深挖、统整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思政教育体系将其与体育课程进行融合,继而形成系统、科学的体育课程思政理论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多元的体育思政理论教材体系。
最后,在改革考核方面,高校需要对现有课程考核模式加以改革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通过加强日常考核和教学管理,添加有关思政教育考核内容,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综合能力的评价,使教学工作重点真正落到学生能力提高、素质培养之上,实现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3]。在完善评价方式方面,要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为主来检验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重视德育渗透效果以及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的有效连接。
(三)大力推动体育课程革新,改进体育课程思政开展方法
一是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首先,高校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体育项目丰富多样,每一类项目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也不尽相同,教师要认识到体育课程的独特性,寻找不同的思政元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其次,体育课程包含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借助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思政教育内容,扩充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知识的同时,为体育课程注入新的因子和活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以不同项目课程的特点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4]。最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应做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运动再到校外活动的立体化覆盖。将课外活动、体育竞赛参与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并纳入日常考核中,让全体师生意识到“体育+思政”的重要作用。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语言感染法,融入思政内容。语言表达不同于书面表达,具有生动、起伏有致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并重视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善于选择思政内容,并借助语言的魅力向学生传递生动形象的知识。利用榜样示范法,渗透思政元素。体育教师要利用典型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如曾文蕙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子滑板街式项目中获得第六名的成绩,创造了历史,而她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重复。结束了东京奥运之旅,曾文蕙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备战下一个赛事,她表示每一场比赛都会全力以赴,每一场比赛结束后都会总结归纳,继续提升自己[5]。通过传播体育文化、体育故事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
四、结语
随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应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顺应。高校要努力做好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健全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体育课程思政意识,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摸索与时代相符的教育理念与施教形式,挖掘隐匿于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避免“强上”“硬搬”,做到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因势而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唐迅.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瓶颈与解决途径[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2):137-139.
[2] 赵富学. 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7):30-36.
[3] 李在军,刘美,赵野田. 课程育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03):18-24+32.
[4] 陈克正. 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52-154.
[5] 薛浩,郑国华. 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4):20-27.
(荐稿人:孙开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重点课题“高校体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及其实施路径”(课题编号:2020JDKT009)。
作者簡介:唐莺(1982—),女,硕士,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运动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