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2022-05-30王瑜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蔬果美术笔者

王瑜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笔者以“我家的菜篮子”一课为例,解析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以期为一线美术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重图像特征和图像内涵,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基础。图像识读的基本能力是对图像特征的感知和理解,通过感知图像特征,理解图像的内涵和价值。

图像特征主要包括图像的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等,而感觉器官是获取图像特征的重要途径。强化感官体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像特征。为此,笔者在“我家的菜篮子”一课中设计“猜猜蔬果”的游戏环节,将不同感官体验融入游戏中,学生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等方式来获取不同的图像特征。如秋葵的特征是毛茸茸、有青草香味、形状似尖椒、绿颜色、有一根根细小线条的花纹、里面有圆形白色的籽等。这些特征的发现为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多样的视角。

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笔者在本课赏析齐白石所画柿子的教学环节中,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帮助学生去理解作品的含义,发现“柿子”与“事事如意”在读音上的外在关联和在文化含义上的相通之处,体会齐白石先生所要传递的创作意图,理解文化中“借物喻意”的文化内涵。

二、重美术语言和现代媒材,培养学生美术表现的能力

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美术语言是美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来获取美术表现的能力,而借助媒材能更好地创造视觉形象。

参与美术欣赏活动是习得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的美术语言,将习得的美术语言运用于美术表现,创作者便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思考。笔者在欣赏齐白石蔬果绘画作品的教学环节中,从作品的局部人手,将画中的蔬果与生活中的蔬果进行对比(图1、图2)。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发现齐白石用方形的点画石榴的籽。用交错线表现玉米粒及其排列规律。用颜色区别不同品种的柿子。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知道能用点、线、面的原理来表现蔬果的形态特征,并知道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为后续的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媒材是学生创造视觉形象的重要工具。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将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实进行改造,以唤起人们新的思考和认识。笔者基于陌生化理论的启发,从研究纸张的形状与学生心理、大小与课堂时间、厚薄与美术表现、颜色与主题等方面人手:将长方形的纸裁成圆形激发学生绘画的兴趣,对圆形纸张的尺寸进行调整以确保低年级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选淡黄色调的纸张以契合秋天主题。对绘画纸张进行研究和改造,不仅优化了学生美术活动的体验,而且让作品的最终呈现达到了理想的视觉效果。

三、重审美趣味和审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提升审美趣味能有助于学生感知审美对象,认识审美对象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注重审美评价,养成审美评价的习惯,逐步形成审美判断力。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齐白石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拘泥于物象的外在形象,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想象,或突出或夸张,体现其独特性。笔者在教学环节中,围绕石榴形似圆圆脑袋、戴着皇冠的特点,提出了绘画作品中的石榴和真实的石榴外形的异同(图3、图4),让学生们讨论。学生经过观察,发现绘画作品中石榴的皇冠要比真实的更大、更长。我们通过探讨,了解齐白石运用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作品,体会似与不似之间的趣味,形成对美的初步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了解美术表现的多元化。

低年级的学生乐于和别人分享想法,向同伴表达感受,但大部分学生碍于表达,也有因总结、提炼的能力有限,而很难有机会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评价。如在课堂评价环节中,笔者利用填空题型的方式辅助学生用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和评价。填空题型展示如下:运用()的美术语言表现了蔬果的()特征;我喜欢( )的作品,原因是( );我想对( )的作品提出()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理性地分析作品并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对作品进行评价。

四、重创新意识和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的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思维能力,美术学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容易把教师示范和范画当作准则。因此,在教学中应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答案。在学生绘画环节中,笔者把两张表现玉米的作品进行对比交流,学生受到作品中不同表現方法的启示,思考出更多表现玉米特征的可能性,如表现玉米粒可以用椭圆形的点、短弧线的组合、点线结合等多种表现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打破了思维局限性,大胆创新,加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造方法是进行发明和创造时的技巧和手段。欣赏美术作品是获取创造技巧和创作思路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其创作思路及美术表现进行美术创作,拓展新的创造方法。如在课堂拓展环节中,笔者借助一幅《好柿发生》的绘画作品,分析其谐音方法的创作思路,告诉学生“事”通“柿子”、“生”通“花生”,让学生感受谐音创作方法的趣味性。课后,有学生尝试创作了柿子、花生、栗子的画面组合,取名《好“柿”“栗”马“花生”》。

五、重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美术课程的设计不应该局限于美术知识与技能,应借助美术课程的载体,传播人类文明,扩大美术课程的价值,让学生了解美术和文化的关系、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饮食文化异彩纷呈,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不再只是解决人最基本的温饱需要,它已经拓展出了丰厚的文化内涵。笔者借助蔬果题材的主题创作引导学生养成“小口吃、慢慢嚼”、节约不浪费、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开展课后与父母品尝蔬果的活动,在互动中传递蔬果文化。透过品蔬果之味,增进亲子关系,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的广博智慧。2016年, “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笔者以甲骨文“秋”字作为课堂导入,通过观察虫和火图案的组合,让学生了解生活在农耕时代的祖先在“秋”时节以火焚虫的仪式和祈求丰收的愿景。在“猜猜蔬果”环节中,笔者将本节课中出现的蔬果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将蔬果放置于相应的节气袋子中。在创作实践环节中,按节气将学生分成小组,创作相应节气对应的蔬果题材的作品并以与主题对应的节气名称落款(图5)。最后,以朗诵《二十四节气之歌》结束课堂教学。通过“我家的菜篮子”一课的教学,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智慧,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六、总结

“我家的菜篮子”一课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的培养着手,尝试设计了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笔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参与到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之中,探索出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路径,丰富美术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蔬果美术笔者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冬季蔬果飘香
老师,别走……
创意美术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分蔬果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