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师工作坊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5-30王颖洁
王颖洁
【摘要】工作坊培训模式的实践性、生成性特点促使其成为近年来备受认可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项目团队以“遇见·审视·重生”为主题,围绕“促进乡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应用”“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发掘及创造性转化”两个方向展开思考,基于“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三天教师工作坊培训内容。通过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讨论、体验、点评、反思等活动,促进种子教师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培养用美术学科课程传承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观念与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师工作坊;“做中学”理念;民族传统文化
当前乡村美术教师培训常见的模式有专家讲座式、观课评课式,这类培训模式常因教师的工作與继续教育之间的矛盾、理论一实践二元分离使得教师心生厌倦。因此,通过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解决教师专业实践与专业发展分离的问题、提升教师培训积极性与培训效能已迫在眉睫。教师工作坊是指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依靠坊主引领、专家指导、同侪互助,以实现同伴经验交流、促进自身发展的培训形式。因此,旨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T作坊模式有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取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教育及教师培训。
2021年7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黄平县重安镇中心小学开展围绕“遇见·审视·重生”为主题的教师工作坊项日。本项日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蒲公英行动支教团队(以下简称“本团队”)支持,参与培训的种子教师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重安镇中心小学的其他学科教师组成,共计74人。
一、基于需求的培训目标定位
在正式开展教师工作坊之前,本团队通过发放前测问卷调研种子教师的学情,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此次教师工作坊课程。调研结果显示,种子教师对当前教育改革理念总体了解较少,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种子教师占比54.55%,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仅有18.18%,了解“杜威‘做中学教育理念”“问题情境式教学”的有9.09%,对大观念、KUD、单元教学、深度学习、项日式教学等教育理念的了解度为0。此外,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地教师对本地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熟悉且认同,但对于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学校课程、如何与国家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认识还有所欠缺。
结合调研结果及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前沿方向,本团队将此次教师T作坊培训围绕“促进乡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应用”“黔东南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发掘及创造性转化”两方面展开。培训改变过去理论、实践相割裂的模式,将教育理念、美术专业知识、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方式融合在课程之中,基于“做中学”教育理念,强调参与性、自主性,利用促进反思、团队学习等方式,通过四大课程模块与一个首尾呼应的开营、闭营仪式(详见表1),促使种子教师在项目中、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方法与技能。
二、工作坊培训模式的主要做法
1.科学建立学习小组
此次种子教师专业背景较为复杂,由25名美术学科教师与49名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为保证培训顺利展开,分组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人数合理,人数过多会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协作分工,过少则会导致小组氛围缺失,任务难以完成;其次,小组数量也要适中,以保证三天的培训中每组都能有有效的交流、展示空间;再次,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需要综合地考虑专业、地域、教龄等各种因素;最后,通过组内民主投票产生小组组长,保证小组有效组织。最终形成六个学习小组,每组由两位美术教师以及五至七位其他学科教师组成。
2.重视团队精神
良好的团队氛围是整个工作坊能顺利推进及课程得以深入展开的基石。在分组完成后,破冰游戏通过“我叫什么?我来自哪里?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最近在思考的和美育有关的问题是什么?”这五个与个人基本信息相关的问题展开,要求每位种子教师采用“可视化”即手绘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种子教师绘制完成后,要求在组内针对所绘内容进行自我介绍,促进种子教师互相熟悉,为后续的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小组成员在自我介绍相互认识之后,要为本小组取一个具有凝聚力、能体现特点的组名,然后进行小组标志设计,最后派代表上台向所有种子教师阐释本组名字和设计的内涵。通过两个小活动,让原本互不认识的种子教师们在活动、游戏中迅速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图1、图2)
3.以活动串联整个培训
设计怎么样的活动、如何设计活动,不仅决定了培训目标与内容,更影响培训课程的整体建构。本次教师工作坊课程以杜威“做中学”理论为指导,以融合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通过增加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做”提前,强化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实践导向,最终形成“VDKU”课程模式。价值( Value),即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 Do),即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项日的活动、行为;知道( Know),即学生能够知道的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技能;理解( Understand),即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习得的可迁移的观念或原理。
4.深入调研传统文化
本团队通过前期调研,深入了解贵州当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培训课程开发时强调利用当地文化作课程设计,促进种子教师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并形成用美术学科课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观念与能力。以破冰游戏“我最近在思考的和美育有关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为始,在定格动画、教师课程展示两大模块中不断融入有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表2)。
5.强化交流与反思
工作坊重视种子教师的表达与输出,在课程中多次设计个人表达、组内讨论、小组展示环节,强调以种子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引导种子教师通过表达深化所学内容,同时以定格动画课程“苗斯卡”颁奖典礼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每组分别展示定格动画作品,并从多个维度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教研活动则以分享、讨论、凝练的形式,将这几天工作坊的整体设计逻辑和教育理念系统地分享给种子教师,使之形成对新课程改革的系统理解。(图3-图5)
三、教师工作坊培训成效
本团队在教师工作坊进行过程中开展课堂观察、课堂录像分析,并在工作坊结束后采用焦点访谈、一对一访谈等方式对种子教师进行访谈,以评测此次教师工作坊的有效性并为后期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1.培训反应
整体而言,参与培训的种子教师对此次为期三天的教师工作坊十分满意,不少种子教师直言“这是我参与过的最有趣的一次培训”“这次培训来之前我以为和过去的培训一样,来了之后给我很大惊喜”“这次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人的参与度很高,整个过程很有趣,学习过程更有主动性…‘课程设置有很多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对我们的技能有很大的提升”“课程培训中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并用来做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2.理念掌握
经过三天的培训,种子教师对教育理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理解“做中学”理念,要尽量多组织活动,使学生在互动、参与中学习,老师仅仅提供一些引导;认识到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可以运用跨学科教学,将美术作为工具,促使学生学习更牢固、课堂更生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较为生涩的语文、数学等知识点。
3.文化传承
通过教师工作坊的“做中学”,种子教师认识到文化传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途径。种子教师认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更好地传承、弘扬本土文化,同时应该思考如何将民族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教学中,结合当地文化进行教学设计。不少种子教师还表示,今后课程设计可以将“非遗”与美术、非美术课程融合在一起,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展课程设计元素,用更为创新的方式使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并让学生理解。
美术教师工作坊培训模式日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这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和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培训模式。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不断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师培训模式,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体会美术教师工作坊的理念与做法,并把这些理念、方法贯穿到基于美术教师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