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如茶

2022-05-30沈良娟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泡茶体悟茶道

沈良娟

本课的设计基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育》八年级下册的《人生如茶》一课。

一、课程分析

“啜苦咽甘”,人生如杯茗,吃得茶中苦,甘来岁月甜。我国先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了解了茶,把茶融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精神文化内涵的饮茶文化。本课通过剖析中国茶文化,联系到对人生的体悟。茶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追求,有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本课旨在通过向学生渗透茶文化之理,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二、教学过程

(一)课程目标

通过解析人生不同阶段对茶的不同认知,引领学生了解我国制茶的悠久历史和中国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从中体悟人生如茶的深邃含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格。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知识,理解茶文化的内涵。

2.难点

认识“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精神内涵。

(三)课程准备

茶具、几种不同类型的茶叶、热水。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提供一组各类茶饮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为自己和家人分别选一款茶饮,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我喜欢各式奶茶,细腻香甜。妈妈喜欢茉莉花茶,淡雅清香,爸爸喜欢用最爱的茶具品茶。爷爷喜欢普洱,口感醇厚,先苦后甜。奶奶更喜欢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热闹,无论喝什么茶……

小结: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喜欢的茶、喝茶的方式都有所不同,阅读理解“人生如茶”的含义,增强对年龄与茶、人生阶段与茶的关系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切合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用画面的美感、音乐的律动、知识的递进式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

2.中国茶的起源与传播

教师讲述《神农百草经》中“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带领学生走近魅力中国茶。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茶的发展与传播的知识有基本了解,为后续知识的展开和理解打好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师:聊了这么久,同学们想不想喝茶呀?想不想品一品自己泡的茶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实践体验。

3.感悟体验

通过观茶、泡茶、品茶三个环节的实践体会,增进学生对茶的进一步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桌而坐。

(1)观茶

教师:请仔细观察桌上的几个白瓷盘内的茶叶,它们从外观、形状、色泽上各有什么不同?学生充分交流并反馈。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茶叶种类的基本辨识,也可酌情拓展其他关于茶的知识。

(2)泡茶

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茶叶分别取适量放到不同的透明玻璃杯里,向各组茶杯内倒人热水。

学生仔细观察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细节变化,并记录下来,为后续交流提供依据。

(3)品茶

教师引导小组长将本小组冲泡的几种茶依次平分到各小组成员自己的小杯内(为“公道杯”的寓意埋下伏笔)。学生闻香细品,交流品茗的感受。

师生交流,加以总结。

教师给出几个有特色的与饮茶相关的图片,如“茶博士”和广东茶楼等,引导学生了解带有中国地域特色的饮茶文化,感悟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教师:茶不仅是中国人热爱的饮品,更是养生的佳品,俗话说:“春饮花,夏饮绿,秋饮青,冬饮红。”在不同季节里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有助于身心健康。

小结:小小一片叶,喝法各不同。文化分南北,代代相传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茶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中国人的茶,从古品到今,从冬喝到夏。从沸腾到温和,从喧嚣到平静。

教师:泡茶的过程多像人生的过程!让我们一同感悟泡茶里的人生。

再次泡茶、观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回扣教材主题。

教师:小时候,为什么大家喜欢奶茶的味道?

学生:好喝,不苦不涩。

教师:这就像大家小的时候,一切都被温暖和爱包裹着。

教师:青年时,就像刚冲的茶,它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翻腾、跳跃、上下浮动……

教师:一杯热水冲下去,茶叶“横冲直撞”,仿佛青年人努力寻找人生方向。

教师:人到中年时,如泡好的茶,这时的茶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泡好的茶,茶叶舒展,慢慢沉静……

教师:泡好的茶,经几番挣扎,撇掉了行为的莽撞,留下了内心的踏实,能够从容面对一切。

教师:老年时似静止的茶。

学生:不如刚倒热水时热闹,没有波澜,呈静止状态……

教师:无念无争,无波无澜,一颗心守住了杯盏时光。老年时,人就在从容淡定中慢度时光。

小结:绿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杀青”,除去稚嫩,摆脱青涩,留下醇香,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人獨爱春茶,是因为爱它的生机,爱它代表的希望。

【设计意图】 通过泡茶感受茶在冲泡时的变化,并引导学生体悟人生沉浮就像泡茶时的两种姿态,或起或落,或沉或浮。

4.从茶叶的诞生品味“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教师展示茶园图像资料,同时引导学生认知茶叶的诞生要经历的几个过程。

(1)种茶:从选种、施肥到扶苗,从精心促肥到修枝剪叶,从耕除杂草到病虫防控,从树冠管理到精剪精修,茶农一刻不歇。种茶的过程就像人生成长的过程。

(2)制茶:人生如茶,茶味有甘也有苦,历苦方得清香永存。采茶时一芽一叶的精挑细选,摊放时因时制宜在毫厘之间,杀青时理直成条追求的自然本真,回潮时的知易行难、慎独修己,回锅时的千锤百炼、玉汝于成,分筛时轻摇微抖、除去杂质,可见欲成上品,需先修其身。沏泡时取清澈之水,沏功夫茶,浮沉之间,正身清心。制茶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下足功夫,方得始终。制茶过程就像一个人成长中修炼身心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人情入理的引导分析,感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体悟到万事之本都在于育、在于德、在于品。茶的生产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历程,皆需修身养性。

5.茶的文化基因

教师通过图片资料解析并进行知识拓展。

教师: “茶圣”陆羽创设出一整套煎茶的流程、器具与礼仪,使得饮茶不再仅仅是生活之需,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茶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文化观念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例如唐以前的煮茶、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元明后的泡茶……“茶圣”陆羽将茶从生活饮品升格成文化符号。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以茶为基础的情感依托,是中国茶道与文化体系的根基,经过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基因。

第三次泡茶,学生边饮边听教师解读。

【设计意图】从对茶的审美升华到对生命的体悟。在饮茶、品茶、悟茶的过程中通过眼、耳、口、鼻、舌,体悟中国茶的文化基因。

6.体会中国茶道的审美和文化基因

教师深度讲解茶文化的四个审美维度,即“洁、静、正、雅”。

洁:茶具需纯净无瑕,这是饮茶的基本前提。

悟理:做人也当品性高洁。

静:静能生慧,烧水、洗杯、烫茶都需要静心为之。

悟理:心不静则乱,气不静则浮,静能生慧。苏轼言:“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老舍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善于静思,就能透过纷繁的现象把握生活的本质。

正:身正为范,不偏不倚,是茶文化的精神追求。

悟理:《礼记·大学》提出古代士人一生成就的四个阶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德行培养壮大浩然之气。“正”的深层含义是身正、公正、公平。

茶具中有个器具叫公道杯,意在公平待人,无所偏私。

雅: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是茶道审美的直接体现。

悟理:茶生于青山秀谷之中,得日月灵气滋养,本身就是高沽素雅的象征。雅也是茶道礼仪的基本要求。

小结:四个审美维度由外在到内在,从行为到心灵,是茶文化的终极追求。

【设计意图】从茶文化与茶道审美中感悟中国思想与精神内核。

(五)互动话题

1.周末时光,闲暇时刻,泡一壶茶,让时光慢煮,围坐桌旁与家人聊一聊茶的故事。

2.细心体悟泡茶时茶叶或沉或浮的两种姿态,体会人生中的“拿起”或“放下”。

【设计意图】 让品茶回归生活、回归本心,找到属于岁月的味道、属于生活的真实。茶道倡导和睦友善,是规范言行举止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和家人一起泡茶、品茶,增进情感和交流,让学生深切感知茶文化的熏陶。

三、课程评价

(一)通过学习,学生是否对茶和茶文化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生是否能将茶与人生结合,产生对人生的思考。

四、课程资源

(一)茶的起源与传播——“神农尝百草”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被认为是茶树原产地,中国人最早发现茶叶的功效,并使之成为国饮。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制茶和用茶技术,饮茶最早用于待客,随着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华文明五千卷,每一卷都浸着幽幽茶香。

千百年来,茶从中国出发,沿着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向世界。21世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了历史,跨越了国界,受到世界众多人民的喜爱。以茶論道,以茶会友,中国茶文化本着“和而不同”的包容,传达出开放的理念。

(二)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美学

茶道被视为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亦是品赏茶的审美之道。品茶要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要细细品味。而茶艺更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等,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的美学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的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的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的文雅含蓄之美。一杯茶里的内涵,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茶本山野之物,心即茶,茶即心。

猜你喜欢

泡茶体悟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保温杯泡茶太久会让人中毒?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Sim Sim
茶道人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茶道六百年》
泡茶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