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人文阅读落实“立德树人”

2022-05-30郭军成

新校园 2022年9期
关键词:桑娜渔夫辩论

郭军成

我国中小学学校教育已经全面进入“立德树人”发展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在这一新时代下突出文本阅读活动的人文教育价值,使得学生不仅能在丰富的阅读中拓展语言素材,也能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汲取人文精神,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一、创设人文阅读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便是要保证学生能对文本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体会产生精神共鸣,反之则很难促使学生在文本阅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在阅读课上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使得小学生不仅能积累文本知识,还能在情境内思考文本所隐藏的人文价值。在此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设人文阅读情境。

第一,组织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活动,以便让学生能在阅读时迁移自己的成长经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着他们难以理解过于高深、抽象的道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备课时组织生活观察活动,使得小学生能真正产生类似的感受,为人文阅读教学活动做准备。

第二,在阅读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人文阅读情境,通过声像、动画等资料去丰富小学生的视听感受。小学生具有感性、主观的特点,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因此在课堂上创设人文情境,可使小学生在丰富的视听媒体资源引导下对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形成品德意识,在文本阅读中自觉汲取人文智慧。

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笔者在课前便与几个学生对话,发现多数学生并不十分关心历史,所以他们不能明白现在的和平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于是,笔者在备课时下载了圆明园遗址的图片,以及能反映战争之残酷、外敌之压迫的短视频并在阅读课上播放。观看短视频后学生的心情变得沉重,接着笔者让学生联想如果自己最喜欢的家人、零食、衣服与玩具都被其他人抢走的场景,加剧了学生的悲伤、愤怒等情感。在这种状态下,组织学生阅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也有不少学生因此对战争产生了愤怒的情绪,不能接受他人以“强盗”行径侵害我们的国家。由此,帮助小学生树立家国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政素养。

因为《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内容的特殊性,学生难以在生活中观察圆明园被毁灭的场景,所以笔者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的方式创设了教学情境,并且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时的场景,激发出了学生的悲愤之情,有利于促使学生去理解圆明园被毁灭时国人的愤怒与不甘,使得学生能顺利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情感共鸣,便于学生对这篇文章实现深度阅读,使得学生能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二、通过提问与追问,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提问与追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技巧,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在丰富的提问与追问中,小学生不仅能探索文本的写作思路、语言的表达特点,也可在深入的思考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感受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尝试通过提问与追问引导学生从被动思考到主动学习、探究,使其能不断地去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便为促使小学生主动讀课文做好充足准备。

比如在《穷人》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围绕桑娜选择将西蒙的子女接回自己家中的行为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人物品质设计了一组问题:为什么桑娜要将西蒙的子女接回自己的家中?既然决定了要照顾西蒙的子女,为何桑娜会显得有些焦虑不安?她担心渔夫会生气,但是最终桑娜却依然决定要接走西蒙的子女,这体现了什么?

《穷人》这篇小说不仅反映了沙皇统治时期劳苦大众贫困、窘迫的生活,更是赞颂了以桑娜、渔夫为代表的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而上述一组问题可促使小学生深入分析桑娜的品质,便于学生接受人文熏陶。在第一个问题中,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邻居西蒙因为寒冷、饥饿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一认知实则超出了学生的现有认知经验,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富足的生活环境中,很少面临饥寒交迫的窘迫境地。对此,笔者补充了课文的背景资料,也希望学生能懂得换位思考,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常识去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过程。在第二个追问问题下,小学生能明白桑娜决定照顾西蒙子女的原因是担心这两个孩子无人照顾,害怕他们会跟西蒙一起离开人世,同时也能理解桑娜因为生活贫困而有些担心、焦虑的心情。这就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桑娜的善良:即便自己生活十分窘迫,但是桑娜却依然愿意帮助他人。在这时,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状态,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倾尽所有地去帮助其他人,并鼓励学生讲述真实的事例去证明自己与桑娜拥有同样的品质。在这一追问活动中,不少学生沉默了,而这种差异会让学生受到深度刺激,也能使其产生学习桑娜善良品质的想法。在这种状态下,可使小学生产生丰富的人文意识,便于自觉传承善良、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所设计的提问与追问活动以《穷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基础,使得学生能深入分析桑娜这一主人公的行为特点及所隐藏的人物品质,再过渡到学生的处事层面,使得学生能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反思,有利于突出桑娜的品质特点,更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能提高道德标准要求,便于学生顺利实现素质发展。除此之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自行设问,十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质疑行为。比如在《穷人》一课教学中,有一个学生在探究渔夫一家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依然坚持善良、乐于助人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渔夫一家如此贫穷,如何承担起抚养西蒙子女的重任呢?”显然,这个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内容,也被渔夫一家的善良品质所感动,但是却依然无法想象渔夫一家未来的生活状态。对此,笔者则设计了一个续写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去搜索与穷人生活方式有关的资料,想象渔夫一家的生活,然后续写课文,讲述西蒙的一双儿女来到渔夫家之后所发生的生活变化,也希望学生能由此进一步感受到渔夫一家善良、淳朴的品质。

三、借助主旨辩论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感想

第一,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不要求学生达成阅读共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会按照标准答案规范学生的阅读思路,学生只能在阅读活动中总结出统一结论。然而,阅读本身具有个性化特点,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视角去分析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师不应该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规范学生的阅读思路,否则很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考,不利于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总结人文主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尊重不同观点。

第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主旨展开辩论,使得学生能有重点、有方向地剖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在人文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主旨辩论活动的意义重大,但是如果辩论主题并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因此,在设计阅读辩论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客观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主旨内涵,使得学生能围绕核心内容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深化阅读思维。

比如在《桥》一课的课文阅读中,由于这篇课文特殊的写作手法,使得学生在读到课文结局时才能明白老汉与年轻人之间的父子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老汉的伟大品质,不少学生也因为这一结局产生了心酸、悲伤的情绪。但是,在分析课文主旨时,有的学生产生了疑问:在家国利益面前,选择家庭利益、个人利益便是不对的?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问题也有利于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对此,笔者组织学生以《桥》课文中老汉的行为为例,在课堂上参与主旨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分析家国利益既统一、又存在矛盾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辩论、分析老汉的行为特点。如此,学生便可在阅读辩论中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总结出国家、民族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一结论。在辩论活动中,笔者还会根据学生的表达需求去整理我国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革命烈士的红色教育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红色故事,学习各位革命烈士的红色精神与革命理想,据此丰富辩论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能进一步把握《桥》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对老汉的伟大品质心生敬意。

四、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展现学生的思想感悟

隨着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发展,读写结合教学改革也逐步兴起。实际上,阅读与写作本就是相互促进、彼此完善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实践中自主总结读写结合活动,让学生用文字记录阅读感想、分享阅读心情,使得学生能在写作表达中进一步感知文本的中心思想、人文精神,以写作实践促进深度阅读。

在《桥》课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主旨辩论活动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每个学生都分享了自己的阅读观点,虽然学生认为老汉十分伟大,但是也为那位老妇人感到悲伤与惋惜。待辩论结束后,学生的情感不仅没有消退,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对此,笔者设计了写读后感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在《桥》课文阅读中产生的想法、心情都写下来,希望学生能用文字去记录自己所产生的人文情感,并鼓励学生在读后感中评价老汉的人物形象,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读后感写作练习中反复品评《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状态,也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人文价值、隐性精神,使得小学生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取得素质进步,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人文体验,健全学生的心智。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情境教学指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文本主旨设计辩论活动,通过提问与追问促使学生探寻人文精神,并在读写活动中引导学生抒发情感,使得小学生在丰富的人文阅读活动中自觉感知文本内涵,为提升道德品质做好充足准备。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川镇砂梁墩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桑娜渔夫辩论
穷人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穷人》梗概
渔夫和小猫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渔夫之利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