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的优化
2022-05-30盛建国
盛建国
“双减”政策的出发点是要将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切实减轻家庭过重的经济负担和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倡导五育并举,强化学科育人。一方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更要保证学业质量的提升,这就对学科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线教师提出了优化学科作业的教研任务。就初中物理学科而言,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丰富物理作业的内涵,重视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推进“实践型”物理作业的设计与开发,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措施。
一、逻辑起点:“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实践型作业现状分析
1.控制作业总量,提升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启蒙阶段,理应充分彰显物理学科的特色,以奇趣的体验、亲身的实践、科学的方法、灵活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激趣设疑中引领学生步入奇妙的物理世界,感受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不是用枯燥的讲解、繁复的计算、题海的战术来磨灭学生初涉物理世界时产生的第一好感。那么,如何在控制甚至减少作业量的前提下,保证并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呢?那就要以物理学科实践为抓手,深挖学科内涵,遵循物理学科的规律和特质,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和育人价值,以激发兴趣为手段,以培育素养为目标,切实优化物理作业,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2.丰富作业内涵,发挥物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学科育人价值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因此,物理学科的作业也理应是“见物又见理”,独具实践的特色,而不应该仅仅是作业。诚然,在各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教材的编者也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类作业。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物态变化”一章的“课外实践与练习”中,就设计了许多体验性的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并在每章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科实践活动的重视,可参见表1。
3.优化实践性作业,重视实践任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通过认真分析上述教材中的课外实践活动,笔者发现尽管有观测、查询和实验,且数量较多,体现了物理学科特色,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任务形式较为单调。5节内容13项课外实践活动中,有7项是上网查阅资料并交流。二是大部分任务缺少趣味性。如,查阅资料区别晶体和非晶体、制作冻豆腐、研究不同液体的冷冻情况、观察并说出用蒸汽熨烫的优点等内容,都与初中学生的兴趣相去甚远。三是许多任务缺少挑战性。如,观察厨房物品并进行状态分类、说明仙人掌的针状叶子有什么作用、研究冰箱内的温度分布情况等。四是部分任务可操作性不强。如,观测热水温度的变化,学生家中只有体温计却没有温度计,无法直接测量开水温度;纸锅烧水实验学生在家中较难操作。五是评价与指导的缺失。教材和教参缺少对活动的细化指导,也未提供活动评价的有效指导。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对许多实践活动不感兴趣,或是没有条件去实践;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如何评价,有的教师甚至视而不见,不作要求。如此,教材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二、行动策略:初中物理实践型作业的校本化开发与设计
基于以上现状及分析,初中物理实践型作业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效果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行动策略是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担当与潜能,重点关注学生在学科实践中主体参与的效果,指向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积极开发校本化物理实践型作业,优化物理课程的多元评价。
1.开发“三微”课程资源,设计实践型作业
(1)奇趣微体验——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以《光的色彩、颜色》课外实践型作业——“制造彩虹”为例:学生在课堂上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如图1),课外布置以下实践型作业:一是用水槽和平面镜进行太阳光色散实验(如图2),学生家中容易找到平面镜和水盆,周末在家时可以方便地选择阳光条件最佳的时机进行实验。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绚丽彩虹呈现在白墙上时,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会让他终生难忘,从而真正感受到物理世界之美;二是进一步开展“光的色散”的调查研究,牛顿这一经典实验被评为“十大最美物理实验”之一,让学生查询物理学史,了解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伟大贡献,研究晶莹的露珠从不同角度看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色彩。通过项目探究,能拓宽学生视野,贴近学生生活,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格物微研究——探索真实问题的奥秘。在“音调”一节中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通过利用空酒瓶、碗或酒杯加水后敲击所发出的声响来演奏乐曲,第二节课全班举办一个“酒瓶音乐会”的展示评价活动(如图3、图4)。这个实践型活动取材简便,可操作性强,而且效果很好。这不但让学生对音调的高低及变化有了直观、深刻的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去思考敲击水碗所发出的音调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这种取材简便、有疑问又有趣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意微制作——制作真实产品的乐趣。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制作一个“SpillNot”(水杯防漏神器,如图5)。该产品利用惯性的原理,在装置晃动甚至旋转的过程中,绳子与杯内水面的倾斜程度相同,因此杯中的水在运动情况下都不会漏出来。学生用一根绳子悬挂晾衣架,在其悬挂点的正下方放一块厚纸板作為放水杯的平台,用橡皮筋固定,再将薯片盒盖粘贴在平台中心点,就完成了制作(如图6)。当学生发现用衣架自制的产品真的具备奇妙的平衡能力,杯中的水在剧烈晃动下都不会泼溅出来时,在倍感神奇的同时更希望了解其物理原理。
2.建设网络化课程平台,丰富线上互动学习
在积极开发“微体验、微制作、微研究”等实践型作业的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建设校本化网络课程资源平台,积极开展线上互动学习。利用线上课程平台,一方面可以将优秀的校本化资源进行更大范围的展示和分享,服务于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线上互动的方式,强化实践中的教师指导和生生互动,更可利用线上平台发布和收集学生在制作、研究和体验活动中的感悟,进一步丰富和优化物理实践型作业课程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其教育功效。
3.构建表现性评价系统,优化作业评价体系
在积极开发校本化实践型物理作业的同时,更要积极构建实践型作业的表现性评价系统。实践型作业如果没有表现性评价系统的支持,可能沦落为“为做而做、为玩而玩”,其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在布置实践型作业的同时,可结合举办班内的创意制作展示会、研究成果报告会、作品展示拍卖会等活动;设计表现性评价的量表和标准,使学生的实践型作业有指导、有展示、有评价,能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学生利用线上平台可发布自己的作品,交流制作的心得、感悟和体会,充分增强实践型作业的效果。
三、结语
随着“双减”政策和“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开发以“奇趣微体验、格物微研究、创意微制作”为代表的初中物理实践型作业,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有了时间的保障,是初中物理作业优化的有效方向和有益尝试,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运河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