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
2022-05-30黄利刚
黄利刚
数学活动应是围绕挑战性学习主题建构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是能体现数学化的深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应该坚持以下三种价值追求。
一、求真
学习情境的真实展现和学习过程的真实展开,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必备条件,只有真正经历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真研究、经历真过程、解决真问题。
教材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例题如下:
真实的问题情境应该是怎样的?学生真实的探究活动又应该如何展开?笔者就此做了如下设计。笔者先将真实的树叶作为探究材料引入,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提出求树叶面积的相关问题。一名学生提问:这片叶子的边弯弯曲曲的,如何测量它的边呢?另一名学生提问:这是不规则图形,我们用什么面积公式去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笔者引导: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成千上万、形态各异,它们的面积是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公式去计算的,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能不能估算它的面积?“用学过的方法估算”引发学生提出猜想。有的学生说用“数格子”的办法估算,有的学生说将它转化为规则图形计算。笔者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
整个探究旨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触发他们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得出树叶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经历充分、深入的探究活动,解决了新图形面积探究中出现的新问题,体会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为了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空间,笔者没有给学生提供直接印在方格纸上的树叶图,而是给予多种材料,如透明方格明胶片、尺子、树叶等,方便学生通过翻、转、拼、印拓树叶等操作,深入观察树叶,探究出多样化的面积计算策略。
以上教学力求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学会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效迁移是深度学习的基础。
二、求联
数学教学除了要有横向的知识迁移,还要有纵向的知识贯通,教师要在教学中力求呈现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展现数学鲜活、生动的形象。基于此,教师要在知识层面注重前后贯通,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要在方法层面突出板块意识和整体意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思想方法。
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人教版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一、二年级教材中的“一格表示1”“一格表示2”“一格表示5”三个例题放入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教师教学时不能忽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这节课到底学什么?我们知道,条形统计图中纵轴单元格表示多少是根据统计数据确定的,统计对象不同,其数据也不同,也就是说,用一格表示几要根据实际数据而定。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整合三个例题,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一格表示n”。教学时,笔者设计了星级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挑战的任务。其中,一星级是条形统计图的横轴、纵轴所表示的统计项目已经标注好了,并给出图例,学生可以照样子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二星级是给了方格,横轴、纵轴都标注了统计项目,但纵轴没有标注数据,也无图例;三星级是只给了方格,没有确定横轴和纵轴,也没有给出图例。
开放的素材体现了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班交流时,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被呈现出来,问题就有了多个思考角度、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差异性学习资源,展开深度辨析,实现深度理解。
三、求深
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材料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刻领会其教学的意义及价值;另一方面,要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中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找准探究的核心点、设计思维的外化点、创设思考的交锋点,引导学生逐步由认知、理解等低阶思维走向综合、推理、比较、质疑、反思等高阶思维。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一开课就出示教科书主题图(略),并提问:观察图片,关于这名学生的身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这个女孩比1.2米高、比1.5米矮。笔者追问:她的身高可能是多少米?学生说出1.3米、1.4米等答案。笔者引导:她的身高以米做单位时不能用整数表示,我们可以尝试用小数表示,接着1.5米往后数(师生一起数1.6米、1.7米……),为什么1.9米后面是2米?学生回答:因为“满十进一”。笔者追问:你怎么会想到“满十进一”?我们以前用“满十进一”数过数吗?这样引导,使学生用数整数的经验来数小数,发现小数也是“满十进一”。随后,笔者引导学生从2米接着往下数,数到3米;从36.6摄氏度接着数,数到37摄氏度;从1.2米开始往前数,数到0米。这样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量”和图形、数线等直观模型来认识小数,感悟数来源于生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数小数的过程中能迁移运用整数“满十进一”的规律,将小数纳入十进制结构中。这样的知识联结,帮助学生建构起触及小数本质的知识结构,顺利实现了从整数向小数的数系扩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