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2-05-30张舒影李明建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互助养老人口老龄化农村

张舒影 李明建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上升,我国农村养老领域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通过对互助养老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侧重于分析互助养老模式实施意义及困境。探索农村家庭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新思路,以期为我国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互助养老

一、互助养老模式的内涵及发展历史

養老模式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探索总结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养老典型方式,旨在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现实和潜在问题[1]。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养老互助的内涵还未形成统一认识。以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出发,韩振秋认为,互助模式让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能抱团养老,很好地实现了老人在家养老的愿望[2]。在此研究基础上,互助养老模式更好地整合了社会闲置的养老资源,更进一步地满足了农村基层群众的养老需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展现良好的社会风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出发,甘满堂等主张,养老互助的理念是通过服务互助模式改善养老服务供给,解决养老行业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3]。以人力资源理论为研究出发点,可以发现老年人力资本也是极具价值的人力资本,具备自助能力的老人在通过一定的培训后,能完成助他行为,在互助养老体系中展示新的价值。以地域范围为划分界限,刘欣提出互助养老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老年人自愿生活在一起,互帮互助,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得到满足的一种方式[4]。地域范围上的互助养老能够有效整合人力与物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养老需求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并解决机构养老、家庭养老等养老方式的不足,使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综合而言,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主要是对地方各级养老资源进行整合,以互助服务为依托,为农村空巢老人建立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需求。

干咏昕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互助养老从意识形态发展到社会组织的变化。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其发展表现为从乡土道义向社会网络的转变。此研究体现出我国农村互助养老从意识到制度的转变[5]。高和荣、张爱敏分析了传统农村养老互助的具体措施和运行逻辑,提出养老互助是传统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二、互助养老模式的意义

首先,互助模式能使老年人留在熟悉的家乡生产生活,满足老年人特别的“乡情”需求[7]。这种养老模式能够在满足老龄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其社交需要与自尊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边或离家养老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使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互助型养老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发挥余热的机会,激活了社会养老资源。如,可以设立老人社会服务岗位,鼓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8]。通过鼓励健康老人群体之间积极互助,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模式能够促使老年人再次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不仅为其他群体提供了互助服务,也增强了老年人的尊严感,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满足了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并再次实现自身价值。

最后,互助型养老模式能够有效减轻家庭中年轻一辈的养老负担,是解决因年轻人口流失导致的农村养老问题的一条可靠路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劳动者进入城市工作,农村人口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互助型养老模式是通过建立健康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这一体系得以持续循环机制[9]。这种模式能够让中青年在分离式居住的情况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下,使家中老人得到更好、更便捷、更全方位的照顾。

三、国内外互助养老实践模式

(一)国内互助养老实践模式

中国古代各种互助养老模式对当今中国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唐代的“侍老”制度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应配备几个“侍丁”[10]。北宋“义庄”制度中的义庄遵循中国民间“差序格局”的福利照顾规则,充分挖掘家族中的社会资本,以普惠性家庭福利的形式向老年人提供救济[11]。民间互助养老模式的演进历史彰显了老年照顾的福利意识变迁,适应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对养老的需求情况。

近现代,欧旭理归纳出“时间银行模式…‘肥乡互助模式”“守门人模式”和“合租互助模式”四种养老模式。这四种养老模式是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沿海地区以及侨胞聚集区互助养老模式的零散试验经验的归纳,加以总结吸收海外互助养老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本土特色所提出的。这四种模式概述了互助养老模型的“点一线一面一体”的多层次关系,并将其浓缩为养老模式的互助“综合体”[12]。周邵燕通过分析和研究英国经济历史学家、哲学家卡尔·波兰尼的经济理论——嵌入理论,将“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与卡尔·波兰尼的社会嵌入模式相结合,将“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依托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集体经济制度,形成互助养老模式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互助养老模式运行规则和适用体系[13]。此理论强调了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和运行需要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多元化组织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即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村社区的桥梁作用。徐俊英深入研究了德国“住房共享”互助模式,指出其实质是住房和服务的交换[14]。通常,老年人向需要住房的年轻人提供免费或低成本住宿,以换取陪伴、照顾和其他形式的帮助。将德国“住房共享”互助养老模式与当下中国农村地区养老需求相结合,可以模拟出“住房共享”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建立的可行性。同时,“住房共享”互助养老模式的借鉴需要积极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社会长久存在的传统养老理念向现代化理念转变,提高对社会养老资源整合的重视程度。

(二)国外互助养老实践模式

德国的多代互助社区养老模式以代际互动为核心目标开展社区建设,旨在通过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和组织社区活动,促进社区无血缘关系的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实现代际合作[15]。该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社区负责日常管理、义工提供日常服务,通过对居民日常住宅的改造,构建无血缘关系的多代群体社交活动场所。2009年官方登记的德国“多代屋”有500个,并保持稳定的长期增长趋势。

美国的“国会山村”是一家非营利性社区组织,与养老院不同的是,该养老模式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通过一条全天候的致电热线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村民”每年支付的固定费用远低于养老院的费用,并获得组织提供的免费或低成本购物、交通、维修和其他服务。

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通过鼓励相对年轻的志愿者主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等服务,等到自己年老时,可凭借服务时长换取相关额度的养老服务。该模式既帮助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又为青年一代提供未来养老保障,加强了社区间的联系,营造了良好的邻里氛围,促进了互助的社会风气。

英国的居家养老模式采用“申请一审批”制度,在服务流程上基本按照“申请服务一评估一计划一千预一评估”的流程进行管理[16]。该模式由需要服务的老人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基于《国家老年护理服务框架》,综合考虑资源、资金等因素,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对申请者的需求进行合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政府决定是否向申请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日本通过养老院这一养老服务模式,为大部分无法完全自理的独居老人以及一些暂时无法和子女共同居住的独居老人家庭提供服务。日本的养老服务机构按照不同阶段的服务功能特点和主要服务对象大体分为老年人的特别照料保护服务之家、老年人的护理服务之家和低收费的老年护理服务院,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养老服务需要为其提供服务。

四、农村互助养老发展路径探究

(一)因地制宜,建设多元化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要注重因地制宜、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将农村互助模式嵌入乡村本土文化环境中,提高当地居民的接受程度。要加强社会宣传,将互助养老理念融入本土文化,形成新的地域文化。还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地方民间资本整合,拓宽农村互助养老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实施农村互助养老应该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加强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身心需求。

(二)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建设专业化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国家应加强推行互助养老模式的顶层设计,提高专业人员的参与率,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运作。好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决策可以为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专业人员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互助养老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农村互助模式实现专业发展。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以点带线、由线到面,始终坚持制度先行,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感和自主动力。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才环境的保障下,专业社会养老机构和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形成合力,推动互助养老模式向更规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展望

农村互助养老是以积极养老思想为出发点,通过活化老年人力资源,使老年人重新发光发热,这与我国传统中“颐养天年”的思想有所碰撞。千百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思想在我国社会中已根深蒂固,青年人可能会因为接受互助养老被认为“放弃”赡养老人的责任,从而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老年人则可能依旧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将大大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社会接受程度,这将对互助养老模式的试点实践与模式推广直接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强思想宣传,从根本上改变对老年人及养老的刻板印象,从而更好地推动互助养老。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全国很难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互助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以河北省的“肥乡模式”为借鉴对象,但是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水平不同,肥乡模式很难适应所有地区。同时,各地不同的互助养老实践始终缺乏规范化管理,这大大减弱了互助养老模式的成效。因此,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应当在一个宏观的健全制度之下,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还没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现阶段的农村互助养老一般由地方政府、社会公众捐赠给予财政支持,由地方村委会进行集体运营。但是,这种资金来源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的农村社会。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将对养老制度的稳健运行带来挑战。因此,政府应在专项拨款的基础上,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公布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形成政府、私人和社会组织等多渠道的有机结合,从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10-1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03):30-36+51.

[2]韩振秋,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的特点[J].理论导刊,2013(11):80-82.

[3]甘滿堂,娄晓晓,刘早秀,互助养老理念的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4):78-85.

[4]刘欣.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J]现代管理科学,2017(01):88-90.

[5]干咏昕.中国民间互助养老的福利传统同溯及其现代意义[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160-162.

[6]高和荣,张爱敏,中国传统民间互助养老形式及其时代价值——基于闽南地区的调查[J].山东社会科学,2014(04):42-46.

[7]李浩,熊志华.托起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上高县统筹推进农村互助养老事业工作调查[J].老区建设,2021(21):39-41.

[8]王利清,养老保障制度改进中老年人增权问题分析[J].探索,2014(02):149-153.

[9]陈双群,谢珍君,农村老人参与互助养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0):236-238.

[12]欧旭理,胡文根,中国互助养老典型模式及创新探讨[J]求索,2017 (11):124-130.

[13]邵艳,嵌入理论视阈下农村留守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1): 83-84.

[14]徐俊英,德国“住房共享”互助养老模式经验借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5):170-171.

[15]彭伊侬,周素红,文萍.德国多代互助社区养老模式及其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21(03):103-108.

[16]季晓鹏,王志红,国外家庭护理流程化管理模式的概况及启示[J].护理研究,2007(28):2621-2622.

猜你喜欢

互助养老人口老龄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河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和互助养老研究
84岁老太征室友你会响应“互助养老”吗?
浅析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养老新模式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