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类院校人学生服务乡村意愿调查研究

2022-05-30周红梅王小松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意愿乡村振兴大学生

周红梅 王小松

摘要: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破解乡村经济发展难题的核心,是壮大农村经济的人才保障。农业高校作为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农业高校的大学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农类院校;服务;意愿

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科技人才是强农兴农的关键。广西是全国农业大省区,农业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但是现代农业人才缺乏,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广西有11所涉农院校,涉农院校和农业类教育发展对广西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要培养出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同时还要引导农类院校和农类专业大学生愿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担负起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使命。

为了掌握和了解农类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意愿,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学生、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广西某农类院校1132名大学生开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系部;二是调查对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情况;三是调查对象的回乡意愿情况。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农类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意愿的现状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并对影响农类院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人才全面振兴的对策和路径。

一、农类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意愿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的年龄。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有1332名,由表l可知,其中16 - 18岁305名,占总数的22.9%;19 - 20岁945名,占总数的70.65%:21 - 22岁79名,占总数的5.93%;23岁以上3名,占总数的0.23%。

2、调查对象的性别。由表2可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生405人,占总数的30.41%;女生927人,占总数的69.59%。

3、调查对象所在院系。由表3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农学与园艺系学生173人,占总数的12.99%;动物科学技术系学生242人,占总数的18.17%;信息与机电工程系学生236人,占总数的17.72%;药学系学生297人,占总数的22.3%;商贸管理与外语系学生144人,占总数的10.81%;食品工程系学生144人,占总数的10.81%;园林与建筑工程系学生96人,占总数的7.21%。

4、调查对象就读年级。由表4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大一新生共1258名,占总数的94.44%;大二学生共69名,占总数的5.18%;大三学生共5名,占总数的0.38%。可见,参与调查的主要为大一新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因为实习、就业等原因,调查参与度较低。

5、调查对象户籍情况。由表5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中农村户口的1129名,占总数的84.76%;城镇户口学生203名,占总数的15.24%。可见,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农村户口学生,城镇户口学生人数较少。

(二)调查对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情况

1、调查对象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式。由表6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1004人,占总数的75.38%,对乡村振兴战略“一知半解”;能够通过课堂讲座等方式进行了解的学生仅有271人,占总数20.35%,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深入了解”;对乡村振兴战略“从未听说,也不曾了解”还有57人,占總数4.28%。

2、调查对象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由表7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最主要因素是“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支撑”,人数分别为1248人、1245人和123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93.7%,93.5%和92.4%;同时也认为“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乡村环境”也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人数分别为1198人、1087人和108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9.9%、81.6%和81.5%。

3、调查对象对自身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的认知。由表8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有784人,占总数的58.86%;认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作用,但作用不大”的学生有195人,占总数的4.64%;认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能否发挥作用要“视情况而定”的学生有349人,占总数的26.20%;认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不能发挥作用”有4人,占总数的0.30%。

4、调查对象愿意支持乡村振兴的方式。由表9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更愿意以长短期相结合的方式支持乡村振兴,人数为1042人,占总数78.23%;愿意以长期方式支持乡村振兴的学生人数为217人,占总数16.29%;愿意以短期方式支持乡村振兴的学生较少,人数为73人,占总数5.48%。

5、调查对象愿意支持乡村振兴的途径。由表10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超过半数愿意“通过学校和国家组织的活动援助乡村”.人数为763人,占总数的57.28%;愿意“在农村创业发展”的学生有331人,占总数的24.85%;愿意“争做大学生村官”的人数为99人,占总数的7.43%;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农业推广、三支一扶(支教、支医、支农、扶贫)、发展农村旅游业等方式支持乡村振兴。

(三)调查对象回乡意愿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毕业后是否愿意回到农村就业。由表11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超过半数“愿意”回到农村就业,人数为719人,占总数的53.98%;“没有选择时愿意”回到农村就业,人数为500人,占总数的37.54%;“不愿意”回到农村就业.人数为113人,占总数的8.48%.

2、调查对象选择或留在农村发展的原因。由表12可知,促使大学生选择或留在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工作环境的改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良好”“更好的社会福利保障”“社会的充分认可”,选择的人数分别为1142人、1089人、1072人和100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5.7%、81.7%、80.5%和75.3%;同时“薪酬待遇的提高”和“职业地位的提升”也是促使大学生选择或留在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数分别为894人和68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7.1%和51.1%。

3、调查对象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原因。由表13可知,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主要原因为“工资待遇较差”“农村就业面窄”“发展空间受限”,选择人数分别为1158人、1122人和111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6.9%、84.2%和83.8%;同时“没有体面的工作环境”“城市生活便利”“父母的高期盼”和“政策宣传不到位”也是促使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重要原因,选择人数分别为922人、863人、829人和80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9.2%、64.8%、62.2%和60.2%.

二、农类院校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知半解:高校缺乏宣传引导,大学生对乡村振兴认知浅薄

教育引导和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认知是前提。通过表6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只停留在情感认识层面的“一知半解”。可见,高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引领和支撑服务等作用发挥地还不够,导致农类院校大学生助力乡村工作的信心不足,其中愿意回到农村创业发展、争做大学生村官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在就业教育中,要全方位宣传和介绍新时期农业农村取得的发展成绩,强调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广阔天地,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地区干事创业,在实现自身抱负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乡村的振兴贡献自己的砖瓦力量。

(二)模棱两可: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和能力不足,服务态度不坚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育出来,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振兴。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将人才引入乡村、留在乡村,脱贫成果才能巩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具有农业科技推广、生态环境治理、旅游村庄规划、村级科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是集技术、管理、营销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根据表5、表11可知,被调查大学生虽多为农村户籍,但回乡意愿不明显;对于自身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问题(见表8)和助力乡村建设的方式问题(见表9),被调查学生也表现出了对自身能力一定程度的怀疑和对乡村前景的不自信,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只是通过学校和国家组织的活动援助乡村。在走访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涉农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愿意回到农村发展,但是觉得自身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能力还不足,希望先去发达地区学习。非涉农专业的学生有服务农村的热情,但是认为专业不对口,自身的专业与农村实际需求没有任何关系。可见,大学生长期处于学校较为封闭的环境,对于农村发展实际接触不多并且认识不足,对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经验缺乏和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是严重影响农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现实骨感:社会环境制约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意愿较低

国家政策、乡村就业环境、家庭因素、就业教育对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影响均比较明显。首先,政府针对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的奖扶政策和激励措施不到位,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明显的城乡差距较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存在“工资待遇较差”“就业面窄…‘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这是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不愿意回到乡村工作的主要原因(见表13)。其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工作环境较差。与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城市相比,农村存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有限等问题。最后,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长期以来,农村经济、文化发展都要落后于城市地区。大多数农村生源的家长认为,畢业后留在大城市生活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返回乡村工作是一件“不体面”的事情,这一点在表13中也有具体呈现。

三、农类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组织编写《乡村振兴概论》教材并开设“线上十线下”课程,加强乡村振兴战略教育

表6显示,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情况并不乐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政策、内容、措施、困难、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可以说是不了解。出现这种现象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大学生本身对乡村振兴战略不感兴趣,因此关注少;二是客观原因,学校缺少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乡村振兴方面的课程。所以,农类院校应当组织精锐力量编写一部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适合大学生使用和学习的《乡村振兴概论》教材,并且开设相应的“线上十线下”必修或限选课程。通过《乡村振兴概论》“线上十线下”课程教学,系统、全面、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相关政策及重大意义。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弥补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增强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内驱力,并最终投身于这一伟大征程和伟大事业中。

(二)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理念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表11显示,被调查学生返乡意愿不强烈,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农类院校要突出农类特色,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懂农业是指教育、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农业理论知识、农业技术手段等和农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只有懂农业,才有可能为农业、农村做出贡献,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基础条件。爱农村是指教育、引导学生在懂农业的基础上,为自己的才华找一个用武之地,自愿到农村施展才华,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重要条件也是关键条件。爱农民是指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农民身上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进而热爱农民,愿意和农民一起为乡村振兴共同奋斗,这是最终目标也是最终价值所在。因此,农类院校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要像课程思政一样,要始终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一理念融人并且贯穿教学活动、校园活动、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的始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构建“课堂理论十企业锻炼十田间劳作”的教学模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1],如前文所述,涉农专业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发展,但是觉得自身经验和能力不足;非涉农专业的学生有服务农村的热情,但是认为专业不对口。其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不足。因此,农类院校应构建“课堂理论十企业锻炼+田间劳作”的教学模式。“课堂理论”即课堂教学,课堂是传授农业知识的主渠道,必须要用好这个主渠道,使学生学好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除了用“主渠道”之外,还需要进行“企业锻炼”和“田间劳作”,即学生用在课堂所学理论、技术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验证技术,丰富知识、增长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十实践”模式。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最为重要的是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上得课堂、去得企业、下得田间,知识和技能都过硬的优秀人才。

(四)搭建“农校十农企十农村”三方协同育人平台

走访发现,大学生对于农村发展实际接触不多并认识不足,因此,农类院校可以探索、尝试并搭建“农校十农企十农村”三方协同育人平台。农村需要什么人、农企需要什么产品,农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研发什么产品。学生可以到农企实践,了解生产技术和产品,也可以到农村锻炼,了解农村所需人才和技术等方面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理论知識和技能,做好充足准备,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不难看出,“农校+农企十农村”三方协同育人平台既打破了三者之间的隔阂,还将三者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村成为农类院校大学生向往的美丽家园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2]。然而,乡村拿什么吸引人才,用什么留住人才?“要把硬件建设好,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水电路气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3]“要把软件建设好,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4]一是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打通线上和线下两个“交通”,即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让出行更加畅通;建立覆盖农村的5C网络,让交流更加舒心。用实实在在的硬招打消大学生的顾虑,让他们安安心心到农村创新创业。二是积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体系和农村教育体系,建设一大批休闲娱乐设施,用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三是用“颜值”和“内涵”做保障。即保护好农村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建设有农村特色的建筑、街道、景观,营造亲友和睦、生活多彩的幸福生活氛围,让农村成为能够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吸引更多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

(六)提高农民的地位和收入,让农民成为农类院校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职业

农业农村部原部长韩长赋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说农民,我们传统的概念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今后随着科技进步,随着产业发展,农民将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我们要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将来想当农民不容易。”[5]首先,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从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大学生以农民为职业的兴趣,纠正大学生认为农民地位低的思想偏见并解决他们的现实顾虑。其次,出台针对农民这一职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真正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尊严又体面的职业,真正让农民的地位更加突出。最后,“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是搞农业不仅有干头,还要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农业将来是这样的。”[6]因此,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政策、资金、科技、信息、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为依靠发展农业走向富裕、扎根农村成为新型农民,为开启幸福生活、成就出彩人生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宁锐,从袁隆平的“门规”说起[EB/OL].(2020-08-17)[2021-04-12].https://news.gmw.cn/2020-08/17/content_34091 595.htm.

[2]王建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EB/OL].(2021-03-19) [2021- 04- 12].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293791693 829325477l&item_id=1293791693 8293254771.

[3][4]唐仁健,以高度政治自觉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EB/OL](2021 - 03-16) [2021 - 04-1 2l.https://www.xuexi.e 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696632434596575526&item_id=6696632434596575526.

[5][6]新华网.韩长赋用“三个让”描绘乡村振兴美好的愿景[EB/OL](2018—03-7) [2021- 04- 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 s/2018lh/2018-03/07/c_129824687.htm.

猜你喜欢

意愿乡村振兴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学生之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