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示范区展开壮美画卷
2022-05-30米娜李奕辛爱峰
米娜 李奕 辛爱峰
编者按
中宣部主管的《党建》杂志,在2022年第9期“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专栏,刊发本刊记者撰写稿件《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示范区展开壮美画卷》,报道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在天府新区落地落实,一张以绿色生态为底,创新创造城市环境、宜居宜业生活点染着色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全文如下。
从成都天府广场出发,一路向南。烟火里的成都,鳞次栉比的高楼慢慢向后退去,平坦笔直的天府大道随着浅丘高低起伏。眼前,龙泉山绵延百里的黛色越来越近;身后,雪山俯瞰着千年未移的城址;脚下,城市的形态忽然变得开阔疏朗起来,四川天府新区迎面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考察调研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转眼4年多过去,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在天府新区落地落实,徐徐展开一张以绿色生态为底,创新创造城市环境、宜居宜业生活点染着色的壮美画卷。
铺就绿色发展底色
兴隆湖南岸的山丘上,天府新区规划厅望北而立。拾级而上,规划厅最显著的位置,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时留下的殷殷嘱托。4年多前的兴隆湖畔,公园城市理念正式提出,从机构到人,从规划到建设,一切都是全新的探索。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来规划厅,每来一次都对公园城市、对天府新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27岁的张麒说起话来,脸上总是带着笑。张麒是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刚到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工作1年。他告诉记者,“我所在的局在全国是首创设立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探索公园城市规划模式和建设路径,研究公园城市的内涵、生态、功能、形态以及指标体系,协调推进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各项工作。”
在天府新区成立之初,这里曾是一片滩涂,作为鹿溪河的泄洪洼地。天府新区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规划时就明确要尽量保持原有的地貌、地势,充分利用低洼地形特点,壅水成湖。沿兴隆湖而行,湖水共蓝天一色的景致之下,生态本底得天独厚。兴隆湖湖底专门设置了9种地形,從岸边高处俯视,会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也为水下生物多样性提供优质条件。
兴隆湖整改开放以来,成都市民又多了一处打卡游玩的休闲乐园。湖岸边专门设有亲水的沙滩,一到周末就有许多小朋友嬉水;岸边的草地都是可以踩的,有专门的区域供市民露营;环湖8848米的绿道专门将步道和跑道分开,绿道左侧灰色的是游步道,右侧蓝色的是跑步道。
从成都中心城区驱车沿天府大道来到兴隆湖畔,最直观的感受是沿途城市建成区、山水田林相互间隔。在天府新区,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从传统的“沿路摊大饼”拓展转变为“拥绿亲水”组团嵌套式发展,沿鹿溪河布局3个城市组团,组团之间布局大尺度生态廊道,组团内部划分为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和公园街区,形成公园城市四级空间体系。“三分山水四分田,三分城市嵌其间”的城市自然格局,将好山好水好风光引入城市内部,从不同的空间维度深化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工作和生活在新区的人,感觉整个城市就像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走出家门的时候就像走到自己家的花园一样。
为高质量发展厚植创新土壤
天府新区自北向南依次布局天府总部商务区、成都科学城、天府数字文创城三大城市组团。2022年2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从华西坝搬迁至四川天府新区新址:成都科学城,群贤南街100号。未来这里将聚集上万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人才。
东西走向的群贤南街直抵鹿溪河畔。路南,中科院成都分院机关、宇宙线研究中心、成都有机比邻而居;路北,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次第排开;向东,还坐落着国科大成都学院、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中科院光电所……
这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分院迁建工程,也是与地方合作的一个典范。全程参与了成都分院迁建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陈锋最近工作日程总是排得很满,每天都会对接来“取经”的全国分院同行、合作单位。尽管工作量不小,陈锋却干劲十足,“成都分院的目标是,建设一流的科研园区、一流的科研平台、一流的精品大学、一流的创新生态,成为国家创新策源地、成渝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地。”自去年10月份以来,已有5个掌握核心技术的中科院团队落户科学城园区,正在洽谈的还有23家。
按照成都科学城的布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邻居”们,来头也不小,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永兴实验室、成都超算中心、独角兽岛……涉及光电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山地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与保护等多个领域。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的嘱托,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凸显,兴隆湖畔科技创新的“土壤”加速形成。目前,天府新区已累计吸引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418名、科研团队47个、各类创新人才17万人,先后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56个,西部(成都)科学城全面起势,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天府新区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数字城市提升幸福感
公园城市形态,开阔人的视野;创新创造的土壤,孕育开创性事业。
“公园城市让产品找到了全新的应用场景,见山搬到天府新区,对见山来说是非常关键一步!”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高旻兴奋地说道。见山科技充分集成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信息资源,运用3D建模、实时渲染等技术,突破物理空间局限,在虚拟世界中建起了与天府新区现实一一映照的“孪生城市”。这一创新不仅为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三维实景数据支撑,帮助管理者从看图决策升级到把项目嵌入实景分析,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多规合一”融合,有效降低城市建设中的试错成本;同时,还为企业向上发展赋能,比如利用城市空间数据,有效地提高企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现提效降本,仅去年一年就为70余家企业在选址、设计、招商等各个场景提供了数字化服务。
以智慧生态为例,天府新区已新建了包括18个智能水位站、5个流量站、100套森林火灾地表火探测器在内的200余个前端感知点位,织密了城市生态数据网,在数字孪生世界完美复原了天府新区生态现状。通过生态感知数据的全面汇集和生态治理体系的全面打通,天府新区在新开辟的孪生治理空间中开发了水体抬升、水质反演、污染事件等应急特色功能。
不仅如此,天府新区通过建立“天府大脑”城市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智慧安防系统、急救信息系统、应急平台,打造城市管理智能便捷应用场景,提升突发事件指挥调度、模拟仿真、安全保障水平,实现城市运行“一屏观、一网管”。建立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程,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转化,构建集态势感知、风险评估、分析预判、灾害预警、指挥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为政府决策部署、部门应急联动、群众防灾避险提供重要支撑。建立“社区发现、镇街呼叫、部门响应、协同整治”的基层安全风险隐患治理体系,打造四川省首个矛盾调解标志性工程——成立119个“矛调中心”,完善“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进形成纠纷联调、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多元共治格局。通过智慧赋能高效能治理,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天府新区筑牢“安全”与“韧性”高度统一的城市运营“安全本底”,大大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保障力,全新的城市治理模式也不断提升着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光阴荏苒,牢记总书记嘱托,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的大美形态雏形初显,生态价值转换的路径日趋多元,新的增长极正在孕育壮大,已实现从沿路发展向拥绿发展、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从形态打造向意境塑造“三级跨越”。经济总量由2018年的2714.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158.8亿元,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新培育数字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累计达到3个,综合影响力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