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2022-05-30董亚炜
董亚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领导、中国政党制度、比较政治研究、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等。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群众路线:建构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创新党的领导》《新时代思想建设读本》《转型期行业协会的政治学研究》等专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全书以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党和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为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政策依据,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重要历史时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了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談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三力”,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逻辑主线,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谈到的政治、经济、党的领导等基本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体现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可以说,以上特征是建立在对西方现代化历史进行分析比较基础上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西方现代化存在的深层矛盾和危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论述到,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可见现代化并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的范畴,而且是与一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内在联系在一起的系统性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所述,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遭到“异化”;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正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关怀。
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着力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可以说,“提升人力资本”这一论述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以上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课题、政策依据,以及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研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加以贯彻落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政治面临的重大课题
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扬弃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关系,成为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的、难以祛除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资本问题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实现的历史进程中,可以说对资本的认识和处理,决定着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以及党的重大路线和方针政策。对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不回避矛盾,明确指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无法预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没有遇到大规模资本问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要加强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同现代化一样,资本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政治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我们党是世界最大的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掌好权、执好政,如何更好把14亿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始终需要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保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同时党的全面领导也要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完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坚持黨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提升资本治理本领,加强政策宣传和预期引导,坚决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
为此,我们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尤其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政治三力”。只有“政治三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将党中央精神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从而促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更好地实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同时,还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党组工作条例、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党的工作机关条例、支部工作条例以及农村、国企、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组织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中央相关部门、各级党委(党组)要结合实际,把党的组织法规和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具体化,建立健全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在内的完整组织制度体系,完善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制度并严格抓好执行,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基本的思路,就是“把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可以说,这是新时代加强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制度创新与战略选择。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标准,检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可以检验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正确处理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分配中体现人民至上。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既注重保障资本参与社会分配获得增殖和发展,更注重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程度,往往通过基层社会矛盾反映出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检验标准体现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意识,也是党所具有的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自我革命”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只有正确处理好革命与民主的基本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才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