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兴蓉路 跨越谱新篇

2022-05-30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先锋 2022年9期
关键词:成都发展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要求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奋进新征程,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现了规模增长向内涵增长的发展方式之变

十年来,成都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8619.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万亿元,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均GDP达到94622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633元、2912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1:1。

第一,投资动力强劲十足。成都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推行“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协同配合的招商模式,加快引进一批、储备一批、投产一批、促进一批重大标志性、功能性、支撑性项目,为稳定经济大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项目支撑。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0%,两年平均增长9.9%,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重点区域较快增长,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投资分别增长16.3%、20.0%、13.7%。从“投资西部、首选成都”到“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第一名,成都一直是全省稳增长的“发动机”和“压舱石”。

第二,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十年来,成都依托市场腹地广阔、消费人群众多、内需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消费中心,提质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等高品质商圈,首店经济、名店经济、夜间经济等应运而生,以文博旅游、数字体验、文娱潮玩的沉浸式体验式未来式消费场景,打响了“成都消费”“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创造”品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3317.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251.8亿元,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均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三。

第三,外贸活力全面激发。十年来,成都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铁路港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成为承载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支撑。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475.39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8222亿元,居中西部城市首位,成都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四川省外贸总额的86.4%,外贸依存度41.3%,较“十三五”初期提升18.5个百分点。

城市形态赋予新内涵

实现了圈层扩散向系统重塑的空间格局之变

十年来,成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为遵循,紧扣公园城市首提地,促进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第一,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从点状扩散、圈层发展的发展模式向多极引领、网络支撑转变发展,以产城融合、组团发展、职住平衡的大尺度开敞性破除了簇群式、内聚式发展模式,实现了空间利用有机循环。

第二,在城市空间形态上,以公园形态與城市空间融合的营城逻辑,通过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促进街区形态、产业形态、景观形态多维聚合、一体融合。

第三,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推动城市发展的均衡线性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相匹配,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发展动能取得新突破

实现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之变

成都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的城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始终将创新作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重要变量。十年来,成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量达7800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总数居中西部第一位。

第一,科技创新布局全面优化。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立足成都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联动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中试平台、孵化空间、科创基地、高校院所等创新节点整体联动,2021年2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新增两院院士3人,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5个,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9位,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逐步增强。

第二,科技创新应用全面提速。围绕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先进能源、空天技术等前沿领域,形成空间高度聚集、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重大基础设施集群,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激活创新主体打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中梗阻”,打造“科技小岗村”,开发“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信用贷款产品,“科创贷”累计帮助2600家科技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87.84亿元,“科创通”公共服务平台先后服务科技企业3万余家。

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

实现了休闲城市向公园城市的价值融合之变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千年芙蓉城,秀美映古今。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成都凭借良好的生态本地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十年来,成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让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

第一,自然本底筑实筑牢,构建生态主题城市界面。依托“两山”、“两水”生态骨架,成都深入实施“五绿润城”、“天府蓝网”行动,全面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截至2021年,成都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建成天府绿道5188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

第二,专项整治常态常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扎实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三治一增”,建成区劣V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锦江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6年的214天,增至2021年的299天,单位GDP能耗实现“五连降”,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第三,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实现生态价值科学转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全力推进西部碳交易中心建设,在国内首创提出“双路径”、“碳惠天府”机制,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十三五”期间,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4.24%。

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

实现了增长逻辑向人本逻辑的服务方式之变

成都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有质感、城乡融合更为深入,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2012年成都十大民生工程投入财政资金365亿元,2021年全市完成民生支出150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7.1%,建成一批为民惠民可感可及的重大项目,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其中,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10.39万个;新晋三甲医院15家,基本医保覆盖1875万人;新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2162张;建成279个儿童友好场景,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增至5.5万个;市级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561亿元,全年完成1904亿元,超额完成22%;新建“回家的路”社區绿道1005条;轨道交通市民平均通勤时长缩短两分钟,打通市域“断头路”48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108公里增至558公里;实施改造313个老旧小区,推进24个示范项目建设,创新导入“信托制物业”,破解居民小区物管服务难题;全市共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清单1000余条,促成合作金额420亿元;构建城市人才生态,推出引才聚才新场景、新产品3309个,新筹建人才公寓2万套,新增青年人才落户16万余人。

全面开放创造新机遇

实现了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位势能级之变

自古以来,成都因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享有“天府之国”、“扬一益二”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在时代浪潮中加快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区域中心向世界城市转变。十年来,成都围绕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和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对外开放,在更高层次上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多元化通道建设提速,枢纽作用不断突显。促进“两场一体”协同运营,2021年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4447.2万人次、64.9万吨,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国际(地区)航线超130条,累计开行国际班列超1.6万列。

第二,高能级平台全面建强,运筹能力不断提升。自贸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建设,进出口总额增长2倍,落户世界500强企业、领事机构数量均居中西部第1位,成为国家贸易的重要平台、全球开放的功能枢纽、世界文化的交流窗口。

第三,国际化标准有机衔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制定营商环境政策4.0版,政策找企业“蓉易享”平台建成投用,新增减税降费超300亿元。天府中央法务区加快建设,成都金融法庭、成都破产法庭、成都互联网法庭、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4个专业法庭入驻,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运。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新增市场主体62.7万户、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猜你喜欢

成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成都THE REPUBLIQUE廾界买手店
穿过成都去看你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数看成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成都
“蓉漂”为何选择成都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