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5-30王清龙边传周刘建铭夏晶晶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农科实践创新学科融合

王清龙 边传周 刘建铭 夏晶晶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新农科建设为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改革方向。传统畜牧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新农科建设要求,暴露出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认可度不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差等诸多问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充分发挥牧工商一体化学科专业优势,按照新农科建设要求对畜牧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提出了独具学校特色的“三融六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OBE教育理念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课程体系,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具体措施,实现了牧工商学科交叉融合、分层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实践创新能力和企业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果,在证明改革成效的同时,也为其他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人才培养;学科融合;实践创新;校企合作

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了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设备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被使用,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1-2]。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朝向生产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智慧畜牧方向发展,利用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生产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以及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生产优化和自动控制成为了常态[3-4]。2018年11月,教育部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号召,随后,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进一步加快了建设进程[5]。承载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使命的涉农高校,迎来了新农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纷纷投身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为新农科建设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6]。

一、研究背景

相对其他行业而言,畜牧业接受新兴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新技术应用往往滞后于其他行业。行业需求决定专业建设。因此,畜牧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也常常落后于其他专业。而新农科建设为畜牧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对标新农科建设的新要求,目前的畜牧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了畜牧业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进程。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向智慧畜牧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大批既有畜牧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固化,缺乏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和措施,已不能满足行业对多元性、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需求[7]。

(二)专业认可度低

当下,国家正在致力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但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认知教育薄弱,学生群体显现出缺乏职业规划和专业认同现象[8]。相关专业一度出现优质生源招不来,招来后专业知识学不进、生产实践下不去,优秀人才留不住等诸多问题[9]。

(三)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差

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比低,时间安排不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以下简称“三性实验”)数量少等方面问题。同时,加上学校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等条件局限,学生实践锻炼积累不够,所做实验缺乏国际视野和创新性[10-11]。

二、人才培养定位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是一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对接畜牧业产业链,设置有动物生产、食品加工、商贸物流和信息技术四大专业群,涵盖了动物生产、疫病防治、饲料营养、屠宰加工、食品检验、市场销售、物流运输、财务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具有鲜明的牧工商一体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特色[12]。畜牧专业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建校以来设置的第一批专业,也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具有深厚的专业建设经验积淀,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号召,加快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实践畜牧专业转型升级。在深入学习新农科建设思想和调研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现行的畜牧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课程体系。即专业服务于河南省畜牧经济市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和引领行业人才需求,具有崇高理想、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素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具备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界融合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畜牧行业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新方案突出强调了新农科建设要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以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其就业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深入学习领会新农科建设要求,结合畜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校实际,提出了“三融六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人才培养充分融合学校牧工商三大学科办学优势,专业设置契合行业发展人才需要、毕业生具备跨学科專业复合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融合前沿内容、教学进度切合企业生产和学校实际、校内外办学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标准和学校特色化要求。

“三融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激活了原来固化的人才培养状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要求按照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知识能力要求,并构建能够支持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技术融入。三是明确指出校企政协同育人途径,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共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师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组建有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先后到河南丰源和普农牧有限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知名企业进行调研,结合新农科建设和专业人才要求,按照OBE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新方案更加突出专业认同和国际视野教育,强化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新方案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增加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数量,引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跨学科交叉类课程,提高“三性实验”开出率,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和第二课堂学分占比。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认知和新农村建设元素,通过宣传袁隆平、张照等农业专家的感人事迹,将耕读教育、劳动教育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专业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三农情怀,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热情和民族产业复兴的使命担当,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互动[13]。积极引入农业物联网、冷链物流管理等学科交叉类课程,开发智慧畜牧业技术、畜牧大数据、畜产品电子商务等特色校本课程,增加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数量,并结合智慧化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和线上教学改革等项目,潜移默化地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融入进日常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学科融合创新能力[14]。实践能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关键。新方案按照基础技能、单元技术、专业综合能力、复杂工程能力进行分层次设计(如图3所示),通过增加课程实验学时占比、提高“三性实验”开出率、加强实践周过程管理、优化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鼓励参加“挑战杯”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学科竞赛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5-16]。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是开展创新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7]。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按照新农科畜牧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要求,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推進“两性一度”金课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度和达成度。

任课教师在认真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运用OBE理念明确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支撑,通过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积极尝试项目式、讨论式、探究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并根据新农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引入与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结合布置拓展作业任务、“三性实验”项目和“二课”活动等方式,保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此,分别以一流课程、规划教材和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等活动为抓手,开展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虚拟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提供一套具有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牧工商鲜明特色的优秀教材,组建一支跨学科专业、校企共建的云端教学队伍,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构建专家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和自我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强调对教师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能力提升作用,持续探索对承担新教学任务、学科交叉创新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师和新进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并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考核在学生课程考核的占比等,全面调动师生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升“双师”队伍水平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因此,新农科建设对“双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8]。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贯坚持“内培外引”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校内按照职业发展分类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组建专家引领教学团队;校外通过校企互培互聘,以及柔性引进行业专家和科研院所高端技术人才,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

根据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岗位需要,开展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岗位能力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全面实施教师二次培养工程: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教学观摩课、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采取进修访学、企业实践锻炼、校际实践教学研修等形式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广大教师职业成长搭建平台。同时,不断探索校企人才互培互聘、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创新,吸引行业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云端课程教学团队,组建一支由专家引领、企业参与的“双师”师资队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和科研项目等工作,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支持教师到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创新机制,以吸引行业研究中心、技术研究院落户学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双师”培训,并将科研成果通过选修课教学等形式有效反哺教学。

(四)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19]。校企合作能够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先进的生产理念、技术应用和设备,使企业参与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工作中,有助于开展侧重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实习实训、师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等活动,助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比高校,企业拥有真实的生产场景和突出的实践能力,为节本增效更愿意抢先尝试新技术、新应用和新设备,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能力培养优势。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室、产业学院和技术研究院,学校借助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先进的实践理念和设备,将行业领先的技术应用、高端创新实验项目等带入校园,在优化教学经费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开展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足不出校畅享行业专家带来的科技盛宴,拓展其专业视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科研项目合作,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提升自身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双师”队伍整体水平。此外,学校不断创新机制,吸引行业专家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特色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

结语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围绕新农科建设对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实践了牧工商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校专业建设也硕果累累。如,在此期间,该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省级以上赛事获奖82项。学校获批专业相关省级一流课程9门、现代产业学院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家,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开设了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目录外专业。

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能一劳永逸。该研究成果的应用目前还在初期阶段,需要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后续研究还会增加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人才培养效果的科学评价,以期为新农科其他相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树国,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4+9.

[2]殷晓茵,李瑞光,何江南,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协调路径[J].农业经济,2022(01):52-54.

[3]苏伟,徐闯,杨学丽,等.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12):16-21.

[4]张志明,王辉,边传周,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猪胴体分割生产研究[J].现代牧业,2021,5(03):20-25.

[5]劉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01):15-21+92.

[6]张艳,王梦涵,张默,等,“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科类人才需求转变与培养趋向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8-13.

[7][9]杨青,刘英,曹福亮,新农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启示——基于N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6):114-124.

[8]史海涛,彭忠利,龙章新,等,民族类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提升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03):143-147+154.

[10]缪朝东,工作过程导向下职业院校“流动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探索——以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0):29-33.

[11]樊丽娜,刘海燕,胡京博,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区域性印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数字印刷,2021(04):28-34.

[12]黄润芸,马伟,吴姣,等,凝聚优势打造牧工商一体化特色办学道路——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01):156-159.

[13]张海龙.“发酵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04):1394-1401.

[14]李祺,聂为之,房朝晖,等,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线上项目式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01):199-203.

[15]徐红艳,张雪梅,夏广军,新农科背景下动物生产和食品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产学研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11):138-141.

[16]熊江林,邱银生,吴灵英,“新农科”背景下卓越动物科学专业“晋级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畜牧兽医,2020,41(11):38-41.

[17]刘静,袁中尚,李秀君,等,“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医学统计学》教学综合改革与探索[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9(07):119-124.

[18]卢立红,邓瑾,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45-48.

[19]王文顺,尚可,芈凌云,等.如何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基于社会交换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6):97-102.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实践改革项目“新农科背景下智慧畜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LX140;2020年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智慧畜牧业技术》,ISBN号:978-7-5226-0334-6。作者简介:王清龙(1978-),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萌酷)

猜你喜欢

新农科实践创新学科融合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