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也无涯“行”也无疆
2022-05-30吴锋张敏
吴锋 张敏
“顾名思义,‘知行生物教学理念是将‘知‘行合一作为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教学理念。‘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认知、理解、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实地种养等方式巩固、迁移、运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知的迁移与运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知是生物学学习的静态过程,‘行是生物学科学习的动态过程,‘知指导、引领‘行,‘行丰富、完善‘知。从生物学科教学的角度看,‘知‘行合一不仅是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进化观和生态观的客观需要。”
对于“知行生物”教学理念,其倡导者、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生物学科教师、第三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龚永柱如是解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信其道,方能奉其教;奉其教,方能有所获
作为一名已过“知天命”年龄的偏远山区教师,龚永柱在高手如林的湖北教育“教研名师”评选活动中披荆斩棘,脱颖而出,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2022年8月10日,记者在神农架林区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操红旗的陪同下,前往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采访龚永柱老师。从操主任的简短介绍中,记者对龚永柱有了大致的了解:龚永柱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今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学系;在30年的高中教学生涯中,他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科研方面颇有收获;龚永柱的生物学教学有趣味、有吸引力,学生不仅乐学,而且学习效果好,这都得益于他所倡导并实践的“知行生物”教学理念。
当面对面地对龚永柱进行采访时,记者对他及其探究多年的“知行生物”教学理念有了更加立体、直观、生动的印象。对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知行生物”教学理念的探索、形成和完善过程,龚永柱侃侃而谈。
1992年7月,大学毕业的龚永柱被分配至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担任生物学科教师。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高一学生,初登讲台的龚永柱非但不怯场,反而显得从容、自信。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重点解决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如何进行、生命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其知识基本是确定的。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而言,教师无非是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掰开揉碎”,细化为一个个知识点,利用各种有效方式指导学生理解生命是什么,并强化记忆。至于生命活动如何进行、生命为什么会这样则属于生物学家研究的问题了。龚永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再加上他口语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广,不到半个月,纯朴、热情的山区学生就接受了他和他的教学风格。此外,由于师生年龄差别不大,龚永柱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课外时间,龚永柱经常与学生一起打球、锻炼,共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很多学生课后也主动向他请教生物学问题,讨教大山之外的新奇事物,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信其道,方能奉其教;奉其教,方能有所获。在当年的期末考试中,龚永柱所带班级学生的生物学科成绩在整个林区高一年级中位居中等。作为一名教学经验有待丰富的新教师,龚永柱对这样的成绩比较满意。他甚至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讲精讲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风格也能很快定型。
憧憬是美好的,但现实往往与憧憬是有距离的,甚至是相悖的。进入下学期,生物学知识开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再加上师生相处日久,学生已经习惯了龚永柱的教学风格,对他的新鲜感也逐渐消失,所以学习生物的兴趣逐渐降低,生物学科成绩在连续几周的检测中“稳步”下降。龚永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复修正教学流程,不停地优化教学环节,然而,这些努力收效甚微。龚永柱百思不得其解,陷入了迷茫之中。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教学行为是教学思想的实践
从教学行为、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上找不出问题,就只能从教学思想上寻找原因了。龚永柱重新拾起大学教材,重温教学理论,虚心向其他生物学科教师讨教,他像中学生一样到其他生物学科教师的课堂上听讲,以借他山之石;他自费订阅了《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杂志》等期刊,希望从中寻找答案。与此同时,他还主动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一对一地交流,从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中寻找教好生物学的策略。纯朴的山区学生直言不讳:“我学到的都是你教给我的生物学结论”“上课的确记住了那些知识,但过两天又忘得差不多了”“生物知识太抽象了,只能死记硬背”“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言以蔽之,学生学到的是生物学理论和结论,并未真正学到生物学知识。
龚永柱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生物学教学应该紧扣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对生物学的认知规律;生物学教学既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师精讲、学生细听、强化记忆的教学策略,要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亲身实践提供机会,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验室,延伸到种、养现场,要让学生在对生物进行观察、实验、种植、养殖、品尝、解剖等亲身经历中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验证假设、发现规律,从而真正习得生物学知识。“总而言之,学生通过教师精讲而获得的生物学理论只能是抽象的概念,很难内化为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种养等实践习得相关生物学知识,也就是要将生物学知识与生物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回想起当年的教学探索,龚永柱深有感触。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教学行为是教学思想的实践。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思想,也就找到了教学行为的问题所在;找到了问题所在,也就找到了改进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教学才能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弄清了這些,龚永柱开始不断尝试。他创新了生物学科教学方式,不再仅仅依据教材内容讲解,而是将实物观察、展示、解剖等操作与教材内容交互参照;他率先将生物学课堂与实验室合而为一;等等。用龚永柱的话说就是,“生物教学必须做到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互促进”。这正是他的“知行生物”教学理念的萌芽。
有了这样的认知,他在“知”与“行”的生物学科教学探索中越走越顺,越走越远。为了给学生提供生物观察的平台,龚永柱将自己的办公室打造成了一个“迷你植物园”。记者走进他的办公室,满眼翠绿,既有仙人掌科的万重山、沙漠将军、千手观音,也有百合科的紫色百合、万年青、玉簪;既有忍冬科的糯米条、金银花、猬实、七子花,也有茄科的枸杞、曼陀罗、挂金灯、龙葵。龚永柱经常将课堂搬到办公室,让学生零距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片、花萼、花序等,再与教材内容交互参照。“迷你植物园”给学生学习提供了触手可及、触目可及的载体。
在不断的尝试、探索和纠偏中,他渐渐认识到,生物教学既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认知、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也要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实地种养等方式巩固、迁移、运用基础知识,二者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知”“行”合一,抽象的概念、原理、结论才能内化为知识
当记者问及“知行生物”教学理念中的“知”“行”关系时,龚永柱这样解释:“‘知就是认知、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行就是巩固、迁移、运用生物学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要‘知‘行合一,学生才能将生物学抽象的概念、原理、结论内化为真正的生物学知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行”的。
为了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行”的机会,龚永柱特地向学校附近的农户租了一块菜地,并取名为“龚永柱生物教学微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他的“知行生物”教学理念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他指导学生在微基地中种植了茄子、豇豆、黄瓜、西红柿、辣椒、竹叶菜等几十种蔬菜,还利用边角地方种植了连香树、鹅掌楸、秦岭冷杉、青檀等十余种神农架林区特有的树种。当教学需要时,他就带领学生带着书本和各种工具到基地上课。学生在教材学习与种植体验中不仅直观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且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进化观和生态观。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为将来的生产、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生物学科教学也应紧跟生物学科发展的步伐,这决定了生物学的学习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龚永柱借助模型制作、视频剪辑、实物解剖、种植养殖等“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行”认识前沿生物科技,了解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比如,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并掌握“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龚永柱想方设法向湖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申领了一些由航天员从太空带回来的种子,如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种子,然后带领学生将种子播种在“龚永柱生物教学微基地”中,并安排学生分组负责田间管理、观察记录等工作。在讲解有关遗传与变异、遗传与进化等知识时,他直接将课堂搬到基地,指导学生实地观察太空种子与普通种子的区别,了解太空种子的优势等。在学生的实地观察与教师的讲解中,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内化为学生的直观认知。很多时候,附近的农民也来到基地与学生一起聆听龚永柱的讲解及示范操作。记者在基地采访时,遇到一名张姓菜农。这名菜农听说记者来意后,对龚老师的基地教学赞不绝口:“今年春季,我看到龚老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娃娃在这里种西红柿,听了龚老师关于太空种子的讲解。我当时很不服气,我种了一辈子的菜,这太空种子难道比我自己培养的种子还高产,还抗病虫害?出于好奇,我向龚老师讨要了十几株西红柿苗。嘿,这太空种子真不简单,坐果率比我培养的种子高几倍,果实也要甜几倍,还不需要打农药。后来,只要看到龚老师带学生到基地上课,我就放下手头的活儿,来听龚老师的课。现在,光靠老经验种菜不行喽!”
在多年的尝试、探索与实践中,龚永柱的“知行生物”教学理念逐渐完善,被越来越多的生物学教师借鉴、推广。龚永柱也因此收获颇丰:他先后被评为神农架林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林区名师”,获得神农架林区首届“神农英才奖”,被聘为“襄十随神城市群科技智库”成员,受权成立了“龚永柱名师工作室”;主持并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省级教研课题;他的十余篇有关“知行生物”的教学论文被《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刊用;2021年11月,在襄阳市举办的第三届湖北教育“教研名师”评选活动中,他凭借“知行生物”教学理念执教的《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获得专家评委的首肯,被评为“教研名师(金奖)”。
采访结束,望着神农架高耸入云的山峰,记者遥想当年神农氏“架木为梯”遍尝百草的传说,陡然产生联想:远古时期的神農氏尝百草,为华夏儿女开辟了一条由“行”到“知”的求知之路,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引领学生“知”,更要指导学生“行”,只有“知”“行”合一,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更显著。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