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荣誉学院育人路径和成效研究

2022-05-30周安

大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周安

[摘 要]荣誉学院是国内对优秀本科生实施人性化培养的学院。新时代、新阶段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多方协调,营造绿色,促进人才培养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共享,实现育人培养目标,不断增强荣誉教育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使荣誉学院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荣誉学院;大理科;育人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21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吹响了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国内荣誉学院是大部分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示范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远大理想抱负,勇于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新时代、新阶段,必须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把握高校荣誉学院育人工作的新方向。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解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对荣誉学院来说,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以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拔尖创新人才一般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中,具有崇高品德、广博知识、精湛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未来,我国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此进程中,我们要培养更多优秀学生投身于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为国家输送更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新人才。

(二)协调发展模式

在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对培养人来说,是指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致力于学生具有完备的知识素养,同时各方面相互适应并相互促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荣誉学院一般采用通识教育。国内大部分荣誉学院的通识教育遵循“厚基础、宽口径、近前沿”的培养理念,构建基础宽厚、文理互补、学科融合的课程架构,形成人格养成、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包容并蓄的知识体系,同时追求一流的教育教学综合效果。通识教育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技能或知识的传授,其通过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进一步深造的门径,明白学科发展的趋势,展现不同学科背景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架构,展示学术魅力。

(三)“绿色”发展引领

“绿色”发展之于人才培养十分重要。人才培养坚持“绿色”发展,首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工作氛围和优良的学风环境。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的“绿色”发展,就是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是科学的、健康的,从而滋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热爱生活、体现正能量的社会人。同时,“绿色”发展强调正确处理人才与人才、人才与教师、人才与校园、人才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的完美状态。

(四)深化开放格局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荣誉学院育人成效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各种壁垒和枷锁,促进资源的融合和优势互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更为丰富的平台、更加开阔的视野,从而实现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共建共享支撑

共享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共同享有、共同使用。在中国文化中最早体现共享的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均衡思想,它提倡的就是共同享有。共享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理想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共享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人人共建、人人尽力、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旨在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平等享有社会活动的一切成果。教育共享是社会共享在教育领域的延伸與拓展。荣誉学院教育共享的本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共享教育资源。坚持教育共享就要从学生教育的实际出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发展理念,以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学生素养、知识、能力的全面提升,开创荣誉学院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协调全校各方利益诉求,开发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平台共建、实验室共用,实现校内外教学平台和资源的共享,为荣誉学院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全面提升荣誉学院育人资源的实效性。

2.共享名师资源。国内绝大部分荣誉学院没有自己的专任教师,学院拔尖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全校其他院系的优秀教师。因此,校内具有崇高理想、独特教学方法、渊博知识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保障。学院应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全方位、合理地协调全校名师资源;同时,要对这些名师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彰显时代背景,优化教育环境,提升主体素养,通过主题研讨、经验交流、实践体验、名家讲座等形式,逐步形成一支优秀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二、匡亚明学院育人路径的探索

自教育部2009年启动“拔尖计划”、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等计划以来,各高校大力推进各类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成立了一大批荣誉学院,如元培学院、清华学堂、竺可桢学院、钱学森学院、致远学院等。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突出的教育创新改革成果,在组织模式、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基于大理科模式的荣誉教育在全国荣誉学院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造就了一大批活跃在科学研究前沿的优秀人才。

(一)课程育人

匡亚明学院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架构进行了重新梳理,根据拔尖创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制订了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根据协调发展的要求,在知识广度方面,加强通识教育,除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等范畴的高水平通识课程外,还开设了微积分、大学物理、化学原理、大学生物学等适合理科学生的基础平台课程。在内容深度方面,对原有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优化了教学资源。总的来说,匡亚明学院课程设置的第一阶段为通识通修模块,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通修课程;第二阶段为学科专业模块,设置大理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第三阶段为开放选修模块,设置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第四阶段为科创训练课程以及毕业论文。在第二阶段的学科专业模块,相关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可以替代,相邻阶段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在公共基础方面着重强化大理科平台课程学习以及程序设计和英文训练。各个方向(一级学科)核心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学科群(模块)的基础课,更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不偏重于某一专业;其次是一些属于二级学科的专业核心课,按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处理。这样安排的重点在于通过大理科平台课程加强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学习,并为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二)实践教学育人

匡亚明学院以学科和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通过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方面,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探索兴趣和创造热情、高超的研究技能和创造能力、持续的自我提高和知识更新能力。

1.基础实践教学。匡亚明学院依托南京大学物理、化学、生物和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共享共用资源,根据不同学科对相关实验的要求,按照在一级学科层面上组织基础实验教学,建立了一个“基本素养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综合能力的提升—科学研究的适应”多层次、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專业实践教学。主要对应教学计划中与专业基础课程、学科教学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专业实验、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例如:学院与本校现代分析中心共同开设了现代分析仪器实验课程,为本科生提供使用和操作大型仪器的实验平台。学生在科研创新训练中,可根据课题要求自行操作仪器和设备,为高水平研究打好基础。

(三)科研育人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和研究课题,在相关学科和实验室进行科创训练。邀请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等在内的校内外优秀教授和专家学者作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启迪科学研究兴趣,指导学生从事前沿科学的研究工作。同时,学院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为学生科研训练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研究。科研训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经历,其实质是深化专业学习,强调过程训练重于结果的获得。为此,匡亚明学院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1.多途径引导。构建独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学习本学科课程的同时跨学科修读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让探究贯穿课堂教学、习题讨论、课程论文、课外学习等环节。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激发科研兴趣。每年举办多学科的前沿热点研究讲座20多场,与C9高校、香港中文大学建立学生互访学术交流机制,主办本科生基础学科论坛。通过基础实验开放课题研究和大型分析仪器实训操作平台学习,初步接触学科研究并强化实验技能。

2.分层次训练。低年级开展从校级到国家级各层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高年级设立科研训练项目300多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经历文献调研、课题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性论证、实验、数据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了解并参与科学研究全过程。同时,开展数学建模、物理学术竞赛等学科竞赛。

3.跨学科研究。研究项目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并扩展到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物理等交叉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储备与结构,进行跨学科或电子、环境、医学、材料、金融、计算机等应用学科的研究也很普遍。

4.全方位保障。制订项目组织实施办法,包括项目指南、申请表、中期检查和结题报告等。通过对成果的总结、评阅、答辩、评分等环节,分析成绩和问题,对优秀者给予追加项目经费、发放奖学金等奖励。

(四)开放育人

1.开放式选拔机制。改进优秀学生选拔和个性化培养机制。匡亚明学院在招生选拔中除进行笔试考核外,还增加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面试环节,以灵活的阶段性考核(个人陈述、专家评审结合平时学分绩和综合表现)实现动态进出,将热爱基础学科、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潜力的优秀学生吸纳到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并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研指导和培养。

2.开放型教学环节。匡亚明学院在课堂中采取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利用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课前根据所学知识点,进行探究式学习,将一些学科热点问题和开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延伸,同时建立包括课程网站在内的自主学习的支撑体系,让学生方便地获得重要的参考书籍和文献;另一方面,组织讨论课,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遴选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入精品习题环节,使很多课堂讨论的问题延伸成为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课题。课外,教师与学生借用微信、QQ群以及电子邮件等现代媒介工具,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和对话,使得课程学习始终在师生交互开放中进行。

3.开放型学术交流。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与美国杜克大学,以及我国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学生交换学习和访学机制。教师带领学生长期参与海外研修项目(含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和国际学科竞赛。聘请国外高水平师资开设专业课程,拓展联合培养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交流需求。疫情期间,组织16 名学生参加为期3周的MIT 2020暑期“机器学习+”在线课程。该课程由MIT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教授担纲,以实践项目教学为主导,结合学科经典理论、前沿应用。

三、育人成效

匡亚明学院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通过通识教育和研究性教学、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推进国际化合作培养、提升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南京大学实施“三三制”教学改革、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学生科研训练成果丰富

近5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78篇,其中SCI论文第一作者35篇。多名学生在读本科期间或后续继续深造期间,在《自然》《科学》等世界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多名学生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

(二)国际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近几年来,我校有174人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奖项。有学生获得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并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入选世界总决赛;有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特等奖;有2位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30位学生获一等奖;有21人次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多个分站赛金奖。

(三)出国深造质量高

我校学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科技英語写作水平大为提升,作为优秀生源得到广泛认可。毕业生中,85%以上的学生继续读研,出国深造率为年平均40%左右,当中多数的优秀学生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1).

[3] 陈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5-7.

[4] 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7-12.

[5] 杜玉波.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
在新理念引领下开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浅议卫生职业学校在教书育人中新发展理念的践行
论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新发展理念与大学英语教育:渗透与升级
关于民生建设,习总书记怎么看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