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生建设,习总书记怎么看
2017-02-18青连斌
青连斌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民生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善民生,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民生思想。
【关键词】民生思想 新发展理念 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民生工作
早在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七个 “更”字,充分表达了我们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在2014年6月3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发表主旨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七个“更”。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的神圣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他多次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他一再强调和要求,“我们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从多方面入手,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健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7日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会面时,还表达了两岸同胞共享发展的思想,“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体现在民生方面,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这些目标要求,概括地说,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因此,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機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他还特别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职责、使命所在。既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更要通过制度安排,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以更可靠的制度措施保障民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运行。
要像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他还强调,“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機制创新。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做好当前的民生工作,重点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他明确要求,关键要抓住如下四点:一是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抓实在,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三是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四是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要努力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补齐的最大一块短板。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和政府作出的一项郑重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要重视就业和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早在2012年12月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我国劳动人口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他还亲自到北京四季青敬老院调研,要求“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在住房保障方面,他强调“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但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没有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量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他多次强调,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新华网,2012年11月15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