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实质参与和知识建构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2-05-30张江龙章晓

大学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张江龙 章晓

[摘 要]教学相长如何实现,这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对分课堂就是针对这一议题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其“讲授、内化吸收、讨论”授课流程设计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统筹了教师留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授课过程。实践表明,对分课堂可以实现学生从形式参与课堂向实质参与课堂的转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性知识的建构。要有效开展对分课堂教学,需关注学生的接纳度、教学条件的保障度和教学制度的包容度,要形成师生互为主体的课堂格局。

[关键词]实质参与;知识建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009-04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实现教得好和学得好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已经形成慕课、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但高校课堂仍存在教学不能相长的现象,教师卖力表演和学生形式参与的现象依旧存在[1]。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做到自我管理、主动学习,仍旧是新时代课堂教学革命的重要议题。这一议题与两个问题相关,即如何促成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建构以及如何实现学生的实质参与。实际上,知识与能力形成和学生参与是成功课堂的一体两面,作为手段的参与和作为情境的建构共同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对分课堂正好回应了这一问题[2],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境性互动,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3]。本研究正是在运用对分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对分课堂对学生实质参与和知识能力建构的贡献。研究认为,很多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案例探究,在学生人数较少的小班教学中有一定优势,但在学生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学中,参与情境很难建构,实质参与很难实现,参与效果很难达到。基于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大班教学模式改革,分别在两届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中实施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究其可行性和有效教学路径。

一、从形式参与到实质参与:对对分课堂的理解

对分课堂按照“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这样的授课流程来开展教学,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对学生有效参与需求的回应,即对分课堂使学生实现从形式参与到实质参与的转变成为可能。

(一)学生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

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成功的重要标志。现实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常常是分离的,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促成学生主动参与[4]。研讨式学习虽然整合了学讲过程,但是又存在即时讨论低效的缺陷,其实质是一种浅度参与。即使加入了自学,也很难让学生实现实质参与。对分课堂采用延时讨论,将学生自学放在讲授留白之后,有效规避了以上问题。讲授环节的精讲留白主要做引导性、框架式的讲授,激发学生兴趣。讲授是导读式讲授,教师在此环节的快节奏、导读式、留白性教学,能促使学生思维快速运转,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保持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为学生的后续课堂参与提供了铺垫。

(二)学生从象征参与走向个性参与

对分课堂鼓励思辨,给学生创造基于个性参与的自主学习机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重视尊重学生个性。在讲授环节,教师没有全讲所有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在已有知识体系中建构新知识的可能。在内化吸收环节,结构化作业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根据独学(即独立学习,下同)情况进行思考,完成“亮考帮”(包括“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其中“亮闪闪”是指学生列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考考你”是指学生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同时把考的问题放在讨论区;“帮帮我”是学生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出问题的疑问点,不用写出答案,同时将问题放到讨论区)。教师看学生的作业不是关注其正确与否,而是看学生的写作态度,以确保学习问题能在讨论环节得到充分暴露。在讨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我们组”的名义进行分享。

(三)学生从部分参与走向合作参与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参与的应有之义,有效互动是确保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表演参与、少数参与、在参与中“搭便车”[5]等现象普遍存在。對分课堂强调合作学习,尤其强调组内合作,通过分享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6]。与传统合作学习不同,对分课堂中的合作强调“同伴”,包括同伴压力和同伴认可,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其中。具体来讲,学生必须形成“亮考帮”,才能在小组中讨论,坐享其成只会带来其他同伴的不满,而认真完成“亮考帮”会赢得同伴认可,通过权责一致促成合作之实现。

(四)学生从行为参与走向全面参与

课堂参与包括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多维参与[6]。唯有做到多维参与,才能实现实质参与。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经常表现为行为参与,其场面热烈但未必触及学生情感和思维。对分课堂通过精讲留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内化吸收为行为参与提供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实现认知参与。在讨论中,学生通过分享、交流、互学、互评实现同伴认可和团队建构。以“我们组”的名义进行分享可规避由观点新奇带来的尴尬,宽松氛围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激发,使参与走向了包括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全面参与。

二、知识建构的行动:对对分课堂的现实考察

项目策划与管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为了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本研究引入对分课堂模式展开实践,具体实施框架如表1所示。

(一)教学设计及课前准备

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共有32学时、7章内容。其中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章运用了隔堂对分,第二、第四章运用了当堂对分。为了更好地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笔者让学生加入了“对分易”系统,具体情况如下文所述。

其一,课前分组。根据学分绩点进行匹配分组,每组四人。告知学生,没有小组作业,也不会对小组进行考核评分,但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尊重,小组仅作为互学的平台。

其二,明确作业要求。作业分两种:一种是读书笔记。针对隔堂对分的章节来写,不拘泥于形式,但须反映章节内容。另一种是“亮考帮”。不管是隔堂对分还是当堂对分,均须完成“亮考帮”。

其三,重视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自由发言成绩构成,共有四次作业,每次作业均为读书笔记。平时成绩具体考核体系如表2所示。

其四,提前分发讲义。根据教材和大纲编好讲义,并于上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不提前预习,在教师精讲留白后方可进行独立学习。

(二)课堂组织及学生表现

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参与积极,有效率。学生讨论有本可依,有准备的讨论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内容,每位学生又期待别人的分享,在期待与展示中达到互学目的。另外,各环节联系紧密,让学生感觉到了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紧凑的安排,而且来自小组成员的期待,二者共同推动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其二,敢于质疑,讨论深入。以“我们组”的名义分享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分享压力减小,讨论有的放矢,有利于形成小组讨论结果。正是由于对分课堂具有以上特点,学生在完成“亮考帮”时往往会产生创新性的观点。这些创新性的观点即使不成形也会以小组的观点呈现。

其三,作业认真,形式多样。在对分课堂中,作业起连接作用而非考查作用,需能反映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并为互学打好基础。完成作业对学生来说,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差异化学习,未完成作业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作业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有问答式、流程图、思维导图、笔记、摘要等多种类型。

(三)课堂评价及学生反馈

其一,教学相长。完成知识建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结果,这正是对分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如学生所言:“采取对分课堂上课,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亮考帮和读书笔记能够帮我们把学习量化。同时我觉得采用这种上课形式对老师要求更高,因为同学在课上提出的问题都不是预设的,很考验老师的备课和反应能力。”

其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认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养成了好的习惯”“我觉得比传统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多思考”“一开始觉得不习惯,但在复习阶段就深刻感受到对分课堂的优势。复习的时候每个知识点都能回想起来,独立学习和讨论时的场景更生动,印象也更深刻”。

其三,课堂更加高效。实质参与是保证对分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参与的有效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学生认为“自己比平时上课更集中精力了,讲解、自学、讨论、答疑,上课时间被高效利用起来”“瞬间感觉回到高中,但是又和高中不同,一种新的体验”“效率超级高”。

三、对分课堂评价:基于学生的视角

为了解学生对对分课堂实践的主观体验,教师在项目管理与策划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对分课堂教学评价主题的问卷调查。问卷由22道题组成,其中开放式问题2道,封闭式问题20道。问题涉及讲义教材选择、教师讲授、读书笔记、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独立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参与方式以及实施对分课堂模式的可行性等。问卷答题采取匿名方式,发放问卷62份,实际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8%,通过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环节较为认同。关于教师精讲留白环节,有76.7%的学生认同“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能熟悉章节内容,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为独立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目标,且有70%的学生认为这个目标已经达到。关于学生独立学习环节,有93.3%的学生认同“通过完成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章节内容,为分组讨论做好准备”这一目标,且有86.7%的学生认为这个目标已经达到。关于分组讨论环节,有70%的学生认同“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互相促进、化解疑难问题,达到对章节内容的深入理解”这一目标,且有56.7%的学生认为这个目标已经达到。关于教师总结环节,有76.7%的学生认同“通过教师总结,解答读书笔记和‘亮考帮中的疑问,以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提升认识”这一目标,且有56.7%的学生认为这一目标已经达到。

其二,学生对对分课堂考核方式较为认同。由于对分课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尤其是学生参与过程的考查,因此形成了体现“独学、互学、共学”为目的的考查模式,具体体现在对平时作业、“亮考帮”、小组讨论和自由发言环节。调查结果显示,有83.3%的学生认同对分课堂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有73.3%的学生认为现有方式已经达到了考核目的,有90%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实现了“将学习落实到平时”的目标。可见,学生对对分课堂的“过程学习和过程考查取向”比较认可。

其三,学生对对分课堂总体评价趋于良好。有66.7%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能够“通过参与中的‘权责对分,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质参与和深度参与”,有53.3%的学生认为这一目标已经达到。有60%的学生对对分课堂的学习效果满意,仅有10%的学生表示不怎么满意,其余均保持中立。关于“与传统课堂相比,你对本门课采用对分课堂的总体评价如何”这个问题,有66.7%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很好或较好,有16.7%的学生保持中立,有16.7%的学生认为传统较好。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学生对对分课堂的认可度较高。

其四,学生对对分课堂推广持观望态度。尽管学生对对分课堂的认可度较高,但对于其推广问题,学生则有不同看法。就“如果修读其他课程,同时提供對分课堂和传统课堂,你会如何选择”,有46.7%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对分课堂。就“你认为对分课堂可否推广到其他课程”,认为可行的学生比例仅为40%,保持中立的学生达40%。在被问到“你认为你在本门课上的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有将近40%的学生认为负担较重。但在读书笔记效果调查时有93.3%的学生认为读书笔记环节可以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可以推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临考的“背”成了学生负担,平时则以听课为主,负担较轻,而对分课堂重视学习过程考查,把学习压力转移到学习过程中。这正好反映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之痛”,需要教师慎重对待和加强研究。

四、反思与展望

研究发现,对分课堂在大班教学中,对于推动学生实质性参与和建构性学习有明显优势,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有助于实施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形成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仍需要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探索。

其一,条件与保障。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7],教师难以独自完成。对分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学生对对分课堂的接纳度高,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就教学设计进行充分协商,达成改革共识;二是教学硬件条件有保障,有便捷移动的桌椅是其基本条件;三是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学大纲做出调整,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查体系。

其二,当堂对分模式与隔堂对分模式的适用范围。尽管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同属于对分课堂的模式,但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施当堂对分课堂教学,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施隔堂对分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哪些课程适合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或者某门课程的哪些章节适合开展对分课堂教学。

其三,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尽管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达到了学生用心学习的目的,但就操作层面来看,如何通过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其四,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及时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分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潜能一旦被充分激发,其思维就会比较活跃,从而产生教师意料之外的创意、假设和问题[8]。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深挖教材內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且落实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马颖,王斌.现代课堂教学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9):47-49.

[2]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3]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4] 刘晓红.“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检视: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5-131.

[5] 田群艳.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及其防范[J].教学与管理,2015(24):29-31.

[6]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6-48.

[7] 李枭鹰.探幽与反思:走出大学教育信任危机的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17(8):12-17.

[8] 刘明秋.对分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效果反馈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8(3):487-494.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