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研究

2022-05-30李敏周晓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李敏 周晓江

摘 要:杨家埠木版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传统民间版画,其凭借简洁的制作工艺、色彩鲜丽的画面,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应用进行研究,阐述杨家埠木版画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色彩演变历程及各个时间段的色彩应用规律,从装饰价值、寓意价值、审美价值三方面挖掘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价值,并提出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推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画;色彩研究;传承创新

一、杨家埠木版画的发展历程

杨家埠木版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始创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杨家埠木版画的起源至今有两种说法。其一,部分人认为杨家埠木版画属北方派系,是天津杨柳青一派的分支。其二,据清朝道光年间所修的《杨氏宗谱》记载,杨氏先祖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四川梓潼迁至潍县杨家榫。而四川省在宋朝是有名的雕版中心之一,祖居梓潼县的杨氏在先人的熏陶下,非常擅长雕版印刷的技艺,在迁居潍县后继续发挥这项才能,结合当时的山东风俗,创造了木版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是第二种观点,即杨家埠木版画始于明朝[1]。杨家埠木版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粗货”“细货”“黑货”三个派系。

(一)早期的发展情况

杨家埠木版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画风逐渐发生变化,绘画的内容与题材也发生了改变。杨家埠木版画的题材和造型均来自中国民间的乡土社会,是中国民间传统思想的真实写照。杨家埠木版画受制作工艺及工具的影响,具有画面简洁、概括性强的特点,符合我国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具有一定的可传播性及装饰性。

杨家埠木版画在明代主要用以祭祀神明,因此画风庄重典雅,如《民子山》《二月二龙抬头》等作品画风缜密、古朴典雅、用色讲究,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所以当时杨家埠木版画多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直到清代才开始为广大民众使用。在明朝末年受到战乱的影响,杨家埠木版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清初才又得以重新发展。依靠成熟的绘制技术,杨家埠木版画诞生了一批富有节奏感的作品,如《刘海戏金蟾》《年年有鱼》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杨家埠木版画的创作题材、寓意、线条、色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戏曲类、民间传说类、时事新闻类等木版画作品也先后登上了舞台。至此,杨家埠木版画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后来受到文人墨客绘画的影响,杨家埠木版画出现“黑货”这个派系,以学习文人墨客的绘画方式为主。而后受到杨柳青木版画的影响,以朴素为主的杨家埠木版畫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色彩应用上增加了“粉脸”,绘画形式变得更加细腻,创作题材也增加了古代故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杨家埠木版画紧随时代潮流,其创作形式紧贴人民生活,画风重于写实。当地还建立了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等,对当地木版年画文化的传承及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演变

(一)明清时期

明朝的杨家埠木版画多为统治阶级服务,绘画的主题多为鬼神纲常,在色彩运用方面已经开始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靠近,采用“五色说”进行绘画。“五色说”是指人们将从自然事物中提炼出的“白、青、黑、赤、黄”五个颜色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对应。而杨家埠木版画中的“五套色”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与“五色说”密不可分[2]。明末时期受到战乱的影响,杨家埠木版画受到一定的破坏。

清朝的杨家埠木版画受社会影响恢复了发展,其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本的祭祀纲常转变为一些具有戏剧性、批判性的民间故事。杨家埠木版画在原有的朴素风格的基础上受到杨柳青木版画的影响,增加了“粉脸”的绘画方式,画面也变得更加细腻,在色彩运用上也表现得更加多样化。

清末时期,杨家埠木版画为了生存开始进行变革。绘画艺人受到其他绘画方式的影响,开始对杨家埠木版画进行创新,在绘画色彩方面引入了桃红色,创造了由黄色和绿色叠加所产生的黄绿色。随着绘画题材的丰富,绘画艺人们还精心研制了紫色的配色方法,使紫色成为当时杨家埠木版画的主色调。这一时期的杨家埠木版画显得更加活泼新颖。

(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杨家埠木版画的低迷时期。通过《八里皇城街》等作品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杨家埠木版画受到社会动荡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多以“墨货”的绘画方式为主,在绘画色彩方面也以黑白色为主。这一用色更加体现出当时人们内心的动荡不安。这时的杨家埠木版画吸收了国画的笔墨情趣,用单一的墨色,分为几个层次印刷,更加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杨家埠木版画重新焕发生机。由于当时社会各方面都在恢复发展,杨家埠木版画的颜色由原本的墨色逐渐演变成红、黄、蓝、绿、紫等纯度高的色彩,反映出当时社会各界蓬勃发展的盛况。在这一时期,工人蓝受到人们的追捧,杨家埠木版画也开始大量应用蓝色。

纵观杨家埠木版画的色彩发展历程,其中的多次变化均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转变相关。现代杨家埠木版画的色彩应用除了“五色”“墨货”之外,也增加了很多合成颜色。而创作题材在延续先前题材的同时,也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增加了很多新题材,如《门前自有致富路》等都是现代杨家埠木版画的佳作。除此之外,杨家埠木版画的创作方式也变得更加细腻,线条及色彩的运用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三、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特征

(一)色彩应用规律

杨家埠木版画和杨柳青木版画、绵阳木版画、桃花坞木版画并称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各自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以《榴开百子》为例,杨家埠木版画在色彩运用上更加大胆狂放且收放自如,色彩对比强烈。按一般的绘画色彩要求,为了让画面看起来更协调,应尽可能少地运用互补色,即使需要使用,也要相应地降低其明度和纯度。但是杨家埠木版画却大量运用高纯度、高明度的互补色。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傅通过在颜料里加入不同分量的白粉或水来控制颜色的深浅,所以在杨家埠木版画中看不到灰色调,清一色的都是明度、亮度极高的原色。从杨家埠木版画的色彩中可以看出,色彩既不是自然界独有的现象,也不是人类单方面的感知体验,擅长“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的中国人,将色彩视为大自然的情感特性[3]。杨家埠木版画为了区别于其他的木版画,在绘画色彩方面形成了一些口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画真新。红主新,黄主淡,绿色大了不好看。紫多发恶黄多良,用色干净画鲜艳。红间黄,喜煞娘,红重紫,臭其屎。”[4]

(二)色彩构图

杨家埠木版画的色彩应用有固定的形式。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分为“硬色”“软色”“阴色”“阳色”,在画面中“硬色”要和“软色”进行搭配,“阴色”要和“阳色”进行搭配,软硬搭配,阴阳协调,画面才会更加好看。以杨家埠木版画《金玉满堂》为例,娃娃身上穿的红色下衣与粉蓝色上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此处运用没有加粉的正蓝色,则会让整个画面失去平衡,而粉蓝色为软色,正红色是硬色,这样的软硬搭配让画面更加协调。该作品的画面基本没有留白,画中人物大部分都面含笑意、着装崭新,孩童个个健硕丰腴,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富裕与如意,也从侧面表达了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凭借鲜明强烈的美感特征,杨家埠木版画给所有观赏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杨家埠木版画作品在创作之初便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主要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享受,迎合人们追求欢庆、祥和氛围的需求。杨家埠木版画通常使用红、绿、黄、紫等纯色进行搭配,虽用色大胆,但是很好地把握了用色舒适度,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杨家埠木版画多以对称、平铺、规律性重复等二维表现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例如《金玉满堂》《连年有鱼》《门童》等作品,且多以双屏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的创作不仅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能在寓意上讨取一个吉利的彩头。

四、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价值及传承创新

(一)色彩价值

1.装饰价值

在发展过程中,杨家埠木版画由原来的功能性画作转变至如今的装饰性画作。为了发挥杨家埠木版画最基本的装饰性价值,在绘画的用色方面要以能够体现社会进步的明快色调及展现人们积极生活的鲜亮色调为主。这样的色彩运用方式在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除了体现装饰性价值以外,杨家埠木版画的创作过程也要符合原本的绘画要求,例如注意冷暖色调、阴阳色调的使用,关注整体的构图及画中人物的形象展现,以增强画面的丰富性,使作品具有现代的装饰性效果。

2.寓意价值

近年来,杨家埠木版画已经很少出现类似《空城计》等故事情节类的作品,更多的是被普通大众所喜爱的、具有一定积极寓意的作品。例如,《连年有鱼》的画面中有一个胖娃娃抱着彩色鱼,表现出人们对年年有余的美好期望;《发财还家,五路进财》展现了人们对于财源滚滚的美好期望;《榴开百子》则传递出人们对于多子多福的美好期望。因此,在创作杨家埠木版画的过程中,要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借助一定的意象展现出来,在塑造画面的过程中也要运用对比强烈、张弛有度的色彩及构图,使整体画面充满活力,从而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

3.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手工艺均来自民间习俗,受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例如剪纸、绘画等民间艺术均展现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杨家埠木版画也不例外,其创作形式来源于民间,创作题材及创作过程中应用的色彩均受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人们希望五谷丰登,杨家埠木版画就创作了《耕织图》;人们期望多子多福、年年有余,杨家埠木版画就创作了《连年有鱼》《榴开百子》。由此可见,杨家埠木版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行创作,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人们内心意愿的实质化体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色彩传承创新

杨家埠木版画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对人们思想情感的真实体现。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杨家埠木版画的创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从业人员的削减及产品销量的减少,让这一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家埠木版画在创作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其中的色彩运用。在对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进行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提取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并将其应用到纺织、服装设计等领域中,使杨家埠木版画可以通过更丰富的方式实现传承。

第二,对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进行提取,建立一套专属于杨家埠木版画的标准化色彩。这样在对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进行传承的同时,也能扩大其影响力,对设计师或其他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且,这一举措对于其他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創新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第三,将杨家埠木版画引入高校,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传承杨家埠木版画寻找新的契机。

五、结语

在发展历程中,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近几年绘画方式的转变,艺术创作的形式变得多样化,杨家埠木版画的色彩表现形式及创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研究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应用特点,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对杨家埠木版画中的色彩进行再设计与再传播,有利于发挥其中的色彩价值,实现杨家埠木版画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竹.探析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美[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付婷婷.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3]李蔚倩.试析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形式特征[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郑倩倩.齐鲁杨家埠年画灶王形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5]王淳.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艺术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161-162.

作者简介:

李敏,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产品开发。

周晓江(通讯作者),硕士,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新产品开发。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融通道侗文化传承创新创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基于智慧城市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舞蹈艺术素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