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5-30户廷勇许小军
户廷勇 许小军
[摘 要]文章以19所江苏民办本科高校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研究对象,对江苏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状、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民办本科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就业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291-03
2018年下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稳就业列为“六稳”之首,先后出台了多项稳就业、促就业政策。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就业工作,研究解决就业重大问题。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保证就业数量的同时,更需要重点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民办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助力“稳就业”意义重大。
一、江苏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本文选取2019年对外公开发布《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的19所(其中独立学院15所)江苏民办本科高校(以下简称“19所高校”)作为样本,对江苏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进行分析。
(一)畢业生规模和就业率
质量年报显示,从年终就业率来看,有18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1%以上,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高校就业率在94%以上,虽受到国内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叠加影响,但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形势稳定。19所高校2019年毕业生总人数及就业率情况如表1所示。
(二)就业去向分布和地区分布
1.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依然是毕业生的首要选择。19所高校2019年毕业生以就业为主,就业人数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其中15所高校超过83%。在升学、出国方面,各校情况不一,其中6所高校升学、出国率超过了10%。
2.19所高校毕业生以留苏就业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江苏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点。在19所高校中,有15所高校毕业生留苏率超过70%,有7所高校毕业生留苏率超过80%,其中宿迁学院毕业生留苏率超过90%。
3.在留苏的19所高校毕业生中,苏南城市吸引毕业生较多。一方面,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强市企业用工需求量大,能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这些地方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更高,对毕业生更有吸引力。各高校毕业生在苏南城市的就业占比均超过50%,尤其地处苏南城市的高校在苏南城市的就业占比超过了70%,其中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毕业生在苏南的就业占比超过了90%。
(三)行业分布和职位分布
1.从行业分布看,2019年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与高校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契合度较高。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教育行业等,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有46.37%,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毕业生从事卫生和社会工作的有37.55%,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毕业生从事文娱、传媒工作的有35.23%,这既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又从侧面反映了优势学科专业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
2.从职位分布看,2019年毕业生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的吻合度较高。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有工程技术、教师、其他专业技术、经济业务员、办事员等,例如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就业率达49.35%,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就业率达43.49%,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学人员就业率达58.24%,充分体现了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养特色人才是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的吻合度
1.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看,2019年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既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又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19所高校中,近7成的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其相关度超过了60%,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达到了95.15%,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达到了75.21%,说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2.从职业期待吻合度看,2019年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在19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公布了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其中8所高校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超过了70%,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达到了82.9%,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达到了75.71%,说明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与在校期间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较为一致。
(五)就业薪酬和工作满意度
1.就业薪酬水平客观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度,是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所高校中,有14所高校公布了毕业生就业薪酬,超过九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均月薪超过4000元,超过五成的毕业生就业平均月薪超过4500元,高于江苏省2018年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薪酬[1]。
2.工作满意度是毕业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质量年报显示,19所高校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均超过80%,总体来看,毕业生对工作现状和发展前景比较满意。
(六)自主创业
自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举措以来,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响应,鼓励引导有能力的毕业生大胆创业。随着地方和高校创业配套服务政策的不断优化完善,江苏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者,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辐射效应。但民办本科高校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底子薄、经验少,无论是在创业平台建设,还是在创业项目培育方面相较于公办高校都有较大差距。质量年报显示,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2%,其余公布创业比例的高校的创业人数占比都不到1%,在江苏省教育厅2017年公布的60家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仅2家是民办本科高校,说明民办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江苏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职能之一。地方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式都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产生影响。高校专业设置能否结合地方主導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动态调整机制至关重要,这从根本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对接度
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立足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就业创业需求,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应契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面向地方工程建设、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一线,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育人的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有效性
民办本科高校是面向地方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将就业创业教育指导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能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政策和形势分析、求职技巧指导等,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学生核心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及对策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民办本科高校应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布局,实现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并结合市场需求、产业依托和学校条件,动态地设置、调整、撤销专业;通过“晒”数据、摆问题、分析症结、亮出“底线”,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增强全员就业质量意识。同时以就业质量数据为重要参考,加强宏观调控,调整招生计划,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过程,确保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推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
聚焦地方发展战略,合力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民办本科高校积极引入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行业紧缺岗位的用人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实现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同时,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课程及实验实训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个性化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是高校针对就业工作实行的重要举措。从学生进校开始,学校便给每个学生确定导师,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制订规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育特长、激发潜能,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同步建立就业创业引导的教育培养体系、配套平台和体制机制。对大一学生着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二、大三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对大四学生着重进行择业期间的问题指导[2]。
2.队伍建设专业化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是有效开展就业指导的关键。在就业指导队伍的选拔与任用上,学校要严格把关,从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队伍中遴选热爱就业指导工作、了解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有关知识、关心国际国内形势、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组成就业指导队伍。同时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培训制度,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内部学习、专题研讨、外部培训等形式,提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拓宽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
创新方法、挖掘资源,充分发挥就业实习基地、校友资源和导师作用,积极盘活校内存量,主动挖掘校外增量,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建设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学校要积极做好就业引导工作,引导更多学生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基层项目,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同时加强学生考研、出国、获取双学位的动员工作等。
4.加强信息化建设
多渠道搭建校内外资源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就业创业工作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及现代信息技术,建成并完善以就业创业信息网为主体、以“毕业生信息资源库”“用人单位招聘资源库”为基础的APP移动客户端和微信小程序等,实现毕业生数据库与用人单位岗位数据库对接,促进供需精准匹配、精准推送,提高校园招聘工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5.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平台建设
抓好“双创”教育是基础,要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抓好“双创”项目团队建设是关键,要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引领作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育优秀创业项目,打造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抓好创业园基地建设是保障,要加强“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管理服务、条件保障、拓展资源,提高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践的比例,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6.加强调研反馈,形成长效机制
及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地区、行业、单位、岗位等情况,通过分析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工作满意度、就业薪酬等就业质量指标,全面系统反映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形成闭环,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
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用人单位等协同发力,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条件和环境,又需要民办本科高校练好“内功”,主动对接市场,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拓宽思路,多措并举推进毕业生就业,为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苏春海.江苏省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2] 林刚,陈克勤,孙鹏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标准化管理:基于ISO9001:2015[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 鲁学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涵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2):34-40.
[4] 叶寅,陈雨涵.上海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15所高校《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9(21):14-15.
[5] 张颖,樊后文.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61-63.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