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2-05-30蒋青青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党史教育高校

摘  要:积极探索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对培养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从学理基础、内容构建和有效方法三个方面,探析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机制,以期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效果。

关键词:党史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01-04

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项目“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BK070)2022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论研究”(课题编号:2022GXJK347)。

作者简介:蒋青青(1985—),女,博士,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1]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拓展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实践向度和历史厚度,也能培养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自觉。

一、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理基础

概括来说,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就是对高校学生开展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等内容的教育[2]。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双重作用,不仅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厚的理论支撑,同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学理基础。

(一)教育属性的统一性

帮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掌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是党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共同具备的教育属性。當前历史虚无主义采取丑化历史英雄、歪曲历史现象、否定历史定论、美化历史反面人物等手段,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当代大学生更习惯于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信息中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当代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诱导。百年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3],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等在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精神,以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看待百年党史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和遭遇的曲折教训,从而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解决好,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与党史学习教育要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度融入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认同党领导新中国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当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坚定感党恩、跟党走、听党话的决心;另一方面丰富的党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素材,在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教育特点的契合性

党史教育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逻辑,这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相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奋斗的历史。党史教育既要从理论上分析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又要在实践中直观呈现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历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爱国爱党情感的培养。离开实践的理论讲授容易变成简单的说教,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教学又只能流于形式。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党史文化资源,以课堂理论为基础提炼实践主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

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内容构建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每门思政课程的学科属性、授课目的、知识特征和教育功能,通过学习党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规律层面整体把握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从理想信念层面深刻体会党的初心使命,从思想伟力层面深刻理解党百年来的创新理论成果,从精神赓续层面全面继承党百年来传承的精神谱系,从智慧启迪层面深刻领会党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百年党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题,重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这既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党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探究两者在内容上的内在衔接点,以合理的方式将课程内容与党史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党史的理解,在党史学习中不断提升对理论的学习。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部分章节教学为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成长到壮大的百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教学过程可围绕党史中关于自我革命、自身建设以及伟大斗争的几个方面来充分挖掘历史素材,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为什么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等内容,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应在充分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阐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人类社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予以剖析,重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过程中,可以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结合,通过向学生阐释两者共同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趋向,使学生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同时,升华对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展现出的担当、智慧和勇气的敬佩,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应遵循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以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线索,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壮阔的历史,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尤其注意党史的学习。例如,结合近现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向学生阐明当时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以及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什么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结合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向学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两者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使其自觉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扰,坚持“四个自信”,努力成为新时代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治观为目标,重点向学生阐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党史中包含的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中国精神,既是党和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例如,在讲解课程第四章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正是对百年党史进程中价值目标的高度凝练。这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其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精神所内蕴着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用党史记载的真实故事、真切感人的话语来讲述先辈英雄人物群体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够犹如灯塔般指引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在生活与实践中自觉坚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三、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

积极探索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共生互动、生态融合的有效方法,是近年来思政课教师不断探求的重要课题。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史理论素养、创新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形式、拓展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教学实践、营造高校党史教育红色校园文化是其重要途径。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史理论素养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着“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的原则[4],教师应具备学习党史知识文化、提升党史育人能力的意识自觉。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加强党史经典文献和相关原始文本资料的研读,注意搜集党史相关的图画、歌曲、视频等史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鲜活素材,扩充党史知识,解决本领恐慌。同时,高校也应为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各类党史学习教育培训,增强教师党史育人水平。例如,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只有让思政课教师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发展历程,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党在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马克思主義理论成果的独创性和指导意义。只有让思政课教师深刻领会《共产党宣言》的理论精髓,才能使其通过自身信仰的力量与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此外,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高校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多种培训方式,通过定期召开党史教育专题沙龙讲座、学科交流座谈会、集体备课会等,助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构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效模式。

(二)创新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

高校思政课的教材语言政治性较强、内容理论性较高,缺乏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的青年学生在理解和把握思政课内容上是有难度的。改变过去传统满堂灌输的方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深度互动,是多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教师应对学生主体的学情特点、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研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了解学生对党史内容的把握情况,进而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故事对照法讲解党史。教师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将新时代“赶考”之路与之前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进京“赶考”故事进行两相对比,让学生在历史的细节中深刻领悟关键时刻抉择的重要意义。此外,借助主旋律影视剧诠释党史内涵,也能起到增强思政课活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剧中人物和剧情的分析,以历史观照理论和现实,更能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不易。教师还可通过问题启发式、合作探究式、情景体验式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党史资料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将党史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诠释得更生动、精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奋斗历程、精神谱系、历史经验和贡献等,提升党史育人效果。

(三)拓展高校思政课党史教育教学实践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5]党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班级小课堂的理论和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相统一。党史中所蕴含的红色资源是思政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用好党史资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历史性成就,以社会调研、参观考察、实践研修等方式帮助学生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主题设计,以“行走课堂”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档案馆、党史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文物、照片、场景还原等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年党史的厚重与沧桑。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党史宣讲团等社团,展开“革命诗朗诵”“大学生讲党史”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此外,思政课教师可利用重大纪念日的纪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向学生讲清楚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营造高校党史教育红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政课课外教学的重要场域,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把党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百年党史文化的巨大魅力,构建“思政课教学—党史文化—校园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场域,使其成为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深化和补充[6]。例如,在校园主题设计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党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曲艺欣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党史的积极性;在校园宣传栏布置方面,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传承党优良传统的信念自觉。在校报的制作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辟党史学习专栏,为学生学党史提供媒体平台。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滚动大屏幕等媒介,通过循环播放党史纪录片、党员榜样事迹、红色歌曲等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党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思政课的时代使命,也是党史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应讲清百年党史的理论创新、奋斗历程、伟大变革、历史成就、精神谱系等,激励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砥砺奋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5.

[2] 韩小南,肖楠. 论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1):64-66.

[3]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党建, 2021(04):4-11.

[4]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5] 《人民日报》编辑部. 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有的放矢)[N]. 人民日报,2021-04-14(01).

[6] 王传峰.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个向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2):30-34.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党史教育高校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