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探寻

2022-05-30薛陆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四史实现路径

摘  要: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创新的当代社会,思政课更需要守正创新,使课程内容更丰富、更有温度,同时更具高度和深度。“四史”教育中蕴含文化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等深层宝藏,与思政课可展开多层次融合,将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思政课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为隐性育人和守正创新提供重要途径,让思政课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14-04

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系统目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四史”教育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必修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就此问题展开了重要论述,为“四史”教育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1]。“四史”教育中具有极为丰富生动和深刻的教育资源,可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生命力。“四史”教育需要与教材、教学思想充分融合,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思政课的核心目标与使命。文章将重点讨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要价值意蕴,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嵌入价值后再分析具体的实现路径,力求为“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使思政课保持长久的鲜活力,实现自身使命与价值。

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内在的互恰性

(一)互恰的历史观

“四史”源于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努力奋进的建设和走过的改革历程,各个时期都需要系统而具体地分析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发展现状,同时结合历史认识世界,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努力把握规律,将党和人民的发展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四史”教育在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中得到总结和提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充分掌握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思政课同样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在历史中寻找和总结规律,思政课与“四史”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是互为支撑的可靠路径。

(二)互恰的理论基础

“四史”教育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始终坚持同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其中的教育资源极为丰富,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思想信念,将卓尔不凡的精神品质作为贯穿始终的发展要求,这与开设思政课的指导理念与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思政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青年开展思想品德等教育。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相近的理论基础,且教育内容也有一定的重叠性,都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和相同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启示灵魂与智慧、激励人奋发图强的重要价值,两者具有共同的追求和内在价值。

(三)互恰的实践目标

“四史”教育的目标并非只为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为新的实践目标提供基础支持[2]。“四史”教育以理论和现实为共同出发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史及发展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然性作出深层解释和阐述。青年可从“四史”中了解到相关理论和历史资料,汲取思想养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強自身使命感,带着历史眼光重新审视现实与自身,进而提高实践能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发努力,不断克服新的困难和挑战,砥砺前行。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培养何种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目的等问题,教学应围绕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展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可担当大任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和思想理论转化为国家建设中的实践力量。由此可见,“四史”教育和思政课具有相似的实践基础和实践方法,实践目标具有高度趋同性。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加强思想与理论建设

“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认识、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历史的解读和观察,历史具有天然的教育意蕴,历史观的形成就是人们表达思想和解释理论的概括总结。“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青年培养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了解“四史”发展的纵深逻辑和深层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世界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为自身的思想能力提供基础养分。思想高度与科学历史观互为补给,进而反映在新的现实问题中,有助于提升青年的综合素养。同时,青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储备力量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可为青年提供丰富可靠的理论知识,进而强化头脑武装、思想武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本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在融合中可进一步强化理论教育,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科学的历史观使理论高度再次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增强文化认同,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温度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基础就是历史,历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息息相关。“四史”教育深刻阐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对其中的复杂关系和逻辑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解析,可帮助新青年形成科学历史观,进而对现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为实践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充分借鉴历史中蕴含的智慧,增强青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四史”教育对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了深刻全面的解读和阐述,具有启迪思想的现实意义,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产生历史虚无主义,使青年对历史产生鲜活的认识和切实的感受,通过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了解和认同,高度认同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避免思想混乱和虚无主义。“四史”教育可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青年的精神世界提供支撑和支柱。通过学习“四史”内容可培养青年科学观察的眼光,对历史知识和经验更具辨别力和观察力,唤起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担负起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好“四史”内容还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温度,大量的历史资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情感温度,可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和具体,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信仰和历史事件相结合,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从骨骼框架到血肉肌理,都具有清晰的认识。“四史”教育可帮助当代青年认清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发展方位,以科学历史观重新认识党的指导思想与精神脉络,统一思想认识,坚持守正创新,建立起自我价值感与历史使命感。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高度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已成为思政教育目前的重要工作目标,思政教育担负着重要的思想道德培养责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铸就新青年的灵魂、完成育人目标是思政课的核心思想。教育部与宣传部于2020年12月颁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其中对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改革方向做出了明确指导,认为现阶段学生需要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新理论知识,对“四史”进行系统化、深入化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进行深刻领悟,使新青年具有在新时代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应对和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3]。2021年5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强调“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性与方法论,要求课程必须将“四史”内容讲清楚、讲透彻,部分有条件的教育机构可以考虑开设关于“四史”教育的专门课程[3]。当下关于“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切实有效的融合思路与方法,实现新时代的育人目标。

1. 提升思想认识并注重课程研发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首先需要提升思想认识,在高校中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到两者融合的重大意义与价值意蕴,认真学习宣传部与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结合文件精神,设计出课程思路,将现实环境、师资力量与教学教材做充分调和,为落实和实践展开寻求现实路径。将“四史”教育中的历史脉络、理论发展与思政课的自身特点分别进行嵌套,为思政课提供新的内容和支撑,对思政课本身存在的零散“四史”内容进行串联与整合,梳理出文化与理论轨迹,使“四史”教育更具系统化和具象化。

2. 坚持守正创新

思政课在与“四史”教育的融合中同样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宗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知识,始终将政治、思想和学术融为一体。在思政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可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理论逻辑,其中大量鲜活的真实事件可与课程中的价值导向相结合,使思政课更具穿透性和现实性,为思政课的相关理论提供科学支撑,使理论与实际高度融合。

3. 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有效落实。思政课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为国家、为党培育出高质量人才,因此在教师选拔过程中更要严格严谨[4]。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将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政课教師更要担负起历史责任,自身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用实力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理解。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担负起课程研发和设计的工作,包括话语创新与理论解释能力等,以史为据,结合历史事件与相关理论展开授课。课程讲授中不仅要有阐述宏大叙事的能力,还要具备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综合能力,宏大叙事需要具体事件和案例支撑才能更加饱满、更具鲜活感,真正引发思考,产生情感连接。“四史”教育中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涵盖各个领域,教学中可以将各类事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与新青年所面对的真实事件相结合,为新青年注入精神动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教师也可以借助各类新技术、新平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时代同步,提升课程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打造现代化智慧课堂。

(二)保持步调统一与全面融合

历史知识在各个学科中均有覆盖,“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同时需要关注其他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建立全局意识,对思政教育进行统一规划,保持步调一致。思政课在创新融合中想要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与其他学科建立沟通渠道,突破以往的教学壁垒,使历史教育资料更为丰富多元,进而与其他科顺利建立联系。“四史”教育中包含大量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资料,与各行各业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思政教育与各个专业之间并非相隔甚远,而是具有深厚的内在关联,应该充分发挥和发展这一内在联系,为思政课的全面开展提供思考路径,解决协调统一中遇到的难点,做到全面融合。融合后的思政课需要与各个学科进行协调统一,同时其他学科中蕴藏的科学思想与教育方法也会为思政课教学带来启发,进一步完善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专题和教师培训机制进行有效结合,可加强教师对“四史”教育的认识和掌握,配合相应的考核机制,教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其他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将专业知识与该专业的发展史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带着科学历史观探求该专业与新时代的融合点,进而实现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全面协同发展[5]。

(三)与现实环境实现有效融合,做到文化育人

思政教育需要以校园环境为基础和背景展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首先需要将课堂作为直接途径,但同时也应注重间接影响,也就是隐性育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用新的融合内容布置图书馆、走廊及宣传栏等,作为明显的环境填充,通过具体设计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进而顺利融入校园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构成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网络平台已发展成熟,高校可以通过各个网络平台来加强宣传,例如校园网和其他信息网络平台等,将“四史”教育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推广,发布相关主题内容和知识,还可邀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开设专题课堂与讲座,培养新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四史”教育还可与活动、节日等结合,例如定期开展校园内相关主题的读书会、知识竞答赛及红色主体文化创意展览等,将红色元素与校园内的各类活动进行充分结合,多角度、多元化展示“四史”文化,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和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守正创新。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各类校园活动,有利于学生采取更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潜移默化中对“四史”内容建立全面深刻的认识,真正感受其中的力量和价值观,间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更高洁的品质和更远大的理想追求。

(四)与实践相互嵌套

社会实践对人的影响往往更为巨大,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进行理论结合的同时,也需要强调和关注社会实践。新青年的现实问题是要面对真实的客观世界,通过实践得来的感悟必然更为有力。鉴于此,思政教师应具备发展眼光,不能将注意力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也要充分调用社会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5]。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基础来源,需要课堂教学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价值观,在已经初步形成的阵地上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现实相匹配,使学生将精神、理论与实践进行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常见的社会教育资源有博物馆、党史馆、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等,还可以通过拜访老兵来增强青年学生的理解,将历史拉进现实,突破书本与文字的隔阂,使其真正感受鲜活的历史。将真实的历史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与理念,完成从课堂到现实、从文字到现实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1-09(02).

[2] 宋俭,廖玉洁.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7):24.

[3] 周发财,袁鑫.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J]. 教育评论,2021(01):106.

[4]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09):75-80.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4-20)[2021-08-18]. http://ww 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21ZD15)。

作者简介:薛陆(1980—),男,硕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物业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四史实现路径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读懂名师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