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2022-05-30程艳
摘 要: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是一种未来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思想理论,更是人类追求解放的现实运动。文章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通过对马克思在《莱茵报》上首次公开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概念,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虚幻的共同体”,再到《哥达纲领批判》中迈向以人的能力发展为目的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历史进程的深入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科学内涵,还为当前我们洞悉和领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7-0022-0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有机体发展正从区域性民族国家有机体迈进世界性有机体,其发展面临着局部战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海洋酸化、金融危机、网络安全、贫富差距等重大现实问题挑战。面对这些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际问题,世界人民越来越盼望建立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作为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追求目标,理应为解决当前人类发展困境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然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难以实现的“乌托邦”的社会幻想,甚至还大肆攻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这种污蔑和误解遮蔽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厘清马克思170多年前所提出的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形成脉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科学内涵,还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一、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早期探索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从来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头脑中天然就有的,而是两位革命家对人类生存状况长期关注和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思考后逐渐形成的。其早期思想主要体现在《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的代表作中。
(一)博士论文时期:在共同体中发挥自我意识自由
1841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非常肯定伊壁鸠鲁得出原子做直线下落和互相碰撞两种运动形式的研究结论,并创新地提出了原子还做“偏离直线”运动的观点。“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1]马克思并没有局限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而是从伊壁鸠鲁哲学中找到了自己哲学真正的契合点“自由”,认为只有从人本身的自我意识出发, “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1]216,把人作为人自身的主宰,才能说明人的历史。
由此可见,马克思当时已经意识到,人具备超越外在物质力量的限制,追求人自身内在精神意志力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由观,还点燃了人类追寻自我意识自由发展的希望,并为后续继续探求能动的现实性的自由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莱茵报》时期:出版自由及人的自由意志的现实转向
1842年4月至1843年3月,马克思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尽管工作时间只有一年,但他接触到物质利益的现实问题,并思考人的精神自由与人的现实自由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主要散见于以下几篇文献中。
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马克思看到了国家理性和人的自由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现实矛盾,他不再相信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念。马克思发现了普鲁士政府新书报检查令的专制实质,即普鲁士政府用虚假的、伪善的行政命令代替法律,开始揭露书报检查令这种看似赋予人更多自由但实际限制和剥夺人的真正自由的欺骗性。
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首次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概念并用来指称自己的国家观,认为国家的功能是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培育理性的自由人,国家就是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提出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站在人民立场为穷苦百姓权益做辩护。摩塞尔河百姓因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得不拾取枯树枝,但省议会将穷人的这种行为扭曲为盗窃行为,剥夺其基本的生存权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省议会所依据的林木管理条例法律本身代表林木所有者的特权阶级利益,当然就不会顾及和维护贫苦大众的利益了。
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摩塞尔河地区政府管理同农民悲惨生存处境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认为官僚等级制度是农民贫困的社会根源,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只有立足经济利益和社会关系去批判普鲁士政府政治制度的反动本质。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还具有较大程度的抽象性,还未摆脱黑格尔的普遍主义和整体性思想,但此時的马克思开始寻找解决社会物质利益难题的途径,把目光从纯政治领域转向物质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关系领域,走向追求人的现实自由,完成了他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思想的哲学批判。
(三)《德法年鉴》时期:以现实的眼光追求人类自由解放
从马克思于1843年10月底移居莱茵省小镇克罗茨纳赫,1843年10月移居巴黎再到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两篇理论文章,这一时期为马克思的“德法年鉴”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主要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和《论犹太人问题》这篇论文中。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关注的是革命,其任务是“必须彻底揭露旧世界,并积极建立新世界” [3]。马克思批判的不是理念的国家及其形式,而是现实存在的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黑格尔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把国家学说变成了一种“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国家学说在“辩证的思维中这一切都是颠倒的”[4]。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研究领域从哲学的精神领域拓展到市民社会的经济领域,研究方法已转向一般唯物主义层面,即关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阶段。没有这种转变,就没有马克思在现实客观的层面对人类解放道路、自由道路的追寻,就没有自觉与黑格尔主义清算。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1843年针对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布鲁诺·鲍威尔的两篇文章而创作的政治论文。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主张通过废除宗教来消灭宗教国家,进而消灭由宗教引起的政治压迫。马克思认为,鲍威尔这种解决方法从根本上是本末倒置的,并进一步阐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马克思也承认,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消除了封建等级制和封建特权,完成了人的政治解放,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仍旧存在冲突和分裂,这种政治解放获得的自由是一种异化了的自由,导致的结果是财产私有权。市民社会在利己精神指导下所形成的“理性化的自由王国”是虚假的,只有将人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生活对立中解放出来,推翻那些使人受屈辱的社会关系,将人类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将人的真正自由本质复归于人本身,把人自身以及人的关系世界还给人自己本人,最终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
二、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逐步确立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初步确立,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献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哲学层面追寻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立足客观物质活动实践,追求人的自由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虚幻的共同体”,提倡建构真实的共同体。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追寻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站在人本学和经济学角度,从批判德国封建制度转向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了对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中“虚假共同体”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劳动异化的特殊现象,提出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即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接着,马克思在这一基础上继续追问探索,进一步阐释私有财产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并提出了劳动自由观,即劳动和社会实践是主体获得自由的基础,人的劳动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的过程,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才能消灭人被奴役的状态,让人的本质真正回归人自身。马克思明确了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体属性,人是自由的主体,尽管此时马克思作为自由主体的人还比较抽象,但马克思通过经济领域的分析,找到并形成了异化劳动理论,得出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特征,并把社会发展的解决路径指向共产主义,同时马克思还区分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三种形态。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实践基础追求人的自由活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立足现实的人,探索人的本质的实现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联系思维和存在之间的桥梁,人把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又运用于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的实现。
同时,马克思还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会造成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因为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是现实世界里人的活灵活现的生命活动。人的自由发展是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展开的发展过程,自由是人应有的真实存在状态,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人的本质。虽然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将人准确定位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但马克思明确了实践在人的自由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虚幻的共同体”
由前面论述可知,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想要消除这种异化现状,就需寻求一种与市民社会相区别的新共同体形式。正是基于这一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虚幻的共同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们认为,要消除市民社会中存在的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冲突,就需要采取脱离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国家,即虚幻共同体的独立形式[4]。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国家这个虚幻的共同体只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并不保证每个人的利益,更不维护和保证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更谈不上维护无产阶级的个人利益。因此,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分析了个人与共同体之間的真实关系,并强调只有通过消除分工和私有制的方法,才能消灭那种只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幻的国家共同体,到那时,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4]199。同时,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就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是动态发展的革命运动。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称为真实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但充分肯定了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且也肯定他们在共同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即依托真实的共同体。
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成熟与完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进一步成熟与完善,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三本著作中。《共产党宣言》明确阐释了“自由人联合体”内涵,《资本论》确立了“自由王国”的实现路径,《哥达纲领批判》分析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和发展。
(一)《共产党宣言》:系统地分析自由人联合体的内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分析了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出场的积极作用时,也尖锐地揭露了它的虚伪和罪恶。在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社会里,各级政府、各种机关、各种法律和各种道德等都成了资本家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工人阶级只能在这一共同体中进行重复单一而又枯燥的工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消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各种压迫和奴役,就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最广泛、最持久、最深层的无产者联合,对资产阶级进行彻底的革命,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这种共同体。所谓“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未来所构想的一个理想国,马克思把这个理想国称为“共产主义”,认为在这个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与早期思想相比,至少三个方面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一是它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发展的新形态,表明人类已经自觉地以独立个人身份结成真正共同体;二是它的实现需要批判的武器,因为无产阶级只有掌握了哲学这一精神武器,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重任,同样,它的实现需要武器的批判,因为哲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才能变为现实的精神武器;三是无产阶级是反抗资本主义最先进的阶级。因为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只能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只有联合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自身的自由解放才有可能实现。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共产党人也是最具有先进性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其价值追求始终是伴随无产阶级的发展而内生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前后出现了异质性差异而割裂两者的逻辑联系,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的终极目标,只是目标内容从追求抽象形式的自由转向具有现实内容的自由。
(二)《资本论》:提出实现“自由王国”之路径
“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不是凭空的,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为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角度深入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认为,在自由人联合体内部,各种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现象都将被消灭,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在内部生长。在“自由人联合体”社会里所创造的产品,不是属于某一个人或部分人的,而是完全属于社会所有,其中,一部分产品用于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另一部分产品用于联合体成员消费的生活资料。社会成员如何合理分配这些生活资料呢?马克思认为,从事生产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获得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份份额的生活资料。分配中应坚持什么分配原则?马克思认为,当人类社会发展迈进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后,应充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同时,马克思还区分了“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两者之间的存在差异。所谓“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压迫和奴役他们自身的一种社会状态。人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难以按照自身的意愿从事生产劳动,因此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人类社会只要存在着异化劳动,人就不能实现自由劳动,因而就进入必然王国[6]。所谓“自由王国”,则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真正的自由王国里,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目的,人变成了人本身的主人。这一点就保证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的“社会形式”“联合体”等就是“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
(三)《哥达纲领批判》: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析的重点理论。其内容体现为:
其一,马克思强调人类迈进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会有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专政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国家依然存在,且具有相应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但资产阶级社会已经消亡,国家的根基也会不复存在。至于国家制度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马克思没有给出具体答案。
其二,馬克思重点批判了拉萨尔的分配决定论。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弊端,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都带着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个人消费仍需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
其三,马克思认为经过建设和完善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这个阶段,消除了旧式分工,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及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都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内容有内在一致性。这个阶段里,按劳分配原则并非牢固不变,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各种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人类迈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前,必将历经一个政治的过渡时期,即人类历经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到这个时期,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已进一步完善,成熟。
四、结语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联合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这种各个国家和社会成员日益趋向于联合的共同体的实践过程,正好印证马克思所预见的人类社会未来迈向高度发达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理想。
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注人类命运前途,洞察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而建构的理念,也是社会主义在逆境中成长发展中深层探索人类社会最终如何走向“自由人联合体”而提出的一种世界发展范式。在现实意义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时代条件下推进人类解放的必经阶段,它发展的终极目标必将迈进自由人联合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3.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3.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64.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6] 王峰明. 自由王国、必然王国与人的自由——《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的自由观辨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1):77-8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学生专项课题;2021年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浙江科技学院)项目(浙教办函〔2021〕195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艳(1976—),女,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