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项目设计与实施

2022-05-30林雅珍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开发设计

林雅珍

【摘   要】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劳动课程是基础,项目是载体,实践是主线,体认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核心。因此,学校要以育人价值引领劳动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以劳动素养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发设计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聚焦“生活·实践”劳动项目,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样的劳动课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项目;开发;设计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煉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项目开发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手段。

一、明确价值追求,引领“劳动·教育”项目开发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一)以育人导向落实劳动项目开发的思想性

劳动教育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劳动项目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使劳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与综合育人价值贯穿劳动实践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想、理念的升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以教育规律贯穿劳动项目开发的进阶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要遵循教育规律,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劳动素养为导向,突破技能本位,因地制宜,手脑结合,安全适度。学校应一体化开发劳动项目,形成内容和素养要求不断进阶的校本劳动课程项目清单。

(三)以实训体悟深化劳动项目开发的实践性

劳动项目开发要以学生的实践为主线,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探索真实的问题,体验真实的操作。学生在完整的项目实训中感受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实现价值体悟、习惯养成、品质雕琢及精神涵养的目标。

(四)以时代特征丰富劳动项目开发的创造性

学校应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和劳动形态,开拓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教育项目,引导学生以劳模、工匠为典范,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学校应致力于让项目结构更加科学严谨,不断创新项目实施方式,使项目内涵逐渐迭代升华。

二、指向劳动素养,构建“劳动·项目”课程体系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重在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认,培养积极健康的劳动态度、习惯和观念,并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学校要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将劳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载体,构建“劳动·项目”课程体系,整体、系统地开发劳动项目,落实劳动素养的培养。

(一)以素养为指向,提炼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准确设置是构建系统性、逻辑性与时代性的“劳动·项目”课程的首要环节,具有指导性作用。学校要以劳动素养为导向,统筹提炼适合学生的纵向进阶、横向融通的课程目标,联动课程实施、评价等环节,使劳动素养的培养具体有效。

(二)以项目为统领,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基本骨架,体现了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反映了课程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劳动课程的建设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问题出发,围绕课程目标,开发若干个劳动项目。学校要以项目为核心,使项目内容结构化;以情境为引领,使项目内容、项目实施与项目评价过程在实践中实现有效衔接,凸显学校特色。

(三)以任务群为单元,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应聚焦劳动素养,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整体设计劳动项目。如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必修课程、渗透课程、拓展课程、劳动周课程,打造基础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形成新时代劳动课程的内涵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

如某校着力打造结合本校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两维·三级·四类‘盐粒子”劳动教育课程模式,通过“独立—融合”“学科—活动”两种课程形态、“普及”“拓展”“提高”三个课程层级,以“四类”课程共同推进(如图1),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出发,全方位构建一体化、有层次、出实效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

三、遵循因地制宜,开发“生活·实践”劳动项目

《意见》指出: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因此,劳动项目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区域产业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劳模、工匠等角度出发,开发“以生活为内容、实践为路径”的劳动项目,实现“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的目标。

(一)联结创生自理基础项目,保障日常生活

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一歌谣深刻道出了自理、自立能力的价值。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以家校合作的方式开发基础性必修劳动项目,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

比如某校从“自理的快乐”这一大概念出发,开发了统领日常生活的劳动项目和任务清单。“我是烹饪小达人”项目涵盖低年级的凉拌黄瓜和煮米饭、中年级的包馄饨和蒸鸡蛋羹、高年级的做三明治和炖排骨汤等活动,劳动难度逐级递升。根据目标,学生每周都要坚持学做一道菜,从做父母的小帮手到独立完成一道菜,从做简单的凉拌黄瓜到做工序复杂的糖醋排骨,在反复做、坚持做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找回身边的一平方米”项目对各年级整理收纳类的家务劳动清单进行要素归类。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中经历实践、评价的真实过程,享受“身边的一平方米”的整洁、舒心,体悟“小行动塑造大观念”这一理念及其价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品质。

学校应因地制宜,广泛联系各种资源,开发设计“生活·实践”劳动项目,带领学生在探究、实践、反思等过程中,形成自理、自立、自强的观念。

(二)融合创设生产拓展项目,创造美好生活

“2022年版课标”指出,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项目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勞动推进的过程,淬炼生产劳动技能,体会物质产品的来之不易。学校可结合节气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充分发挥地方传统劳动、工艺的育人功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融合多学科的学理、知识和技能,合理规划和设计整合、开放的生产劳动项目。

比如某校以“我为学校过生日”为主题,统筹学校“劳动周”汇报展示课程,以“学校每一天都为我们带来快乐,那么我们如何让学校每一天都绽放美丽呢?”这一问题驱动课程。师生寻览校园,集思广益,在跨界整合、学科融通等过程中开发探究项目。一份“我为学校过生日”的劳动项目清单新鲜出炉。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探究、设计制作、开展实验、协作交流和汇报展示等项目实践,经历手脑并用、出力流汗的过程,学会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意志和劳动品格,体认“劳动创造美丽校园和美好生活”的价值。

劳动拓展项目可以与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相融合。如“废品的高光时刻”项目既传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劳质朴的精神,又以科技手段创新现代劳动方式,使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这样的实践有利于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挑战,形成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

(三)融通设计服务温暖项目,缔造幸福生活

“2022年版课标”指出,“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树立服务意识,体悟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感”。学校即社会,生活即教育。融通学校、社会、家庭的实践资源,使“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服务劳动”相结合,对于开发岗位服务项目大有裨益。学生在岗位服务中体悟劳动的艰辛、劳动者的伟大和劳动形态的多样。

比如“我是诚信小公民”服务劳动课程将“岗岗有事做,岗岗有人做”的理念落实到班级、学校、家庭和社区,使岗位(角色)的职能得以清晰呈现。学校以“竞岗、任岗”的方式实现“岗岗有人做”的目标,将角色体验式学习与角色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不同岗位的劳动特点,全身心地参与到各种服务性劳动实践中。学生用诚信服务点亮自我,用责任担当缔造幸福生活。

总体而言,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项目开发设计,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深度学习和知识习得,强化板块的内部统一和内外部融通,强化学生的价值体悟、习惯养成、品质雕琢及精神培育,注重结构化、系统化、进阶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这势必会对学校、家庭、社会劳动课程的协同实施和课程评价提出更高的挑战。学校应关注劳动教育园地和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劳动过程和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评价,坚持劳动课程的价值理性、科学理性、实践理性的高度统一,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2-07-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15)[2022-08-20].http://www.gov.cn/xinwen/2020-07/15/content_5526951.htm.

[4]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59-64,72.

[5]顾建军,管光海.系统建设劳动课程   落实劳动教育: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65-71.

[6]刘军波.中学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1(11):3-7.

[7]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11.

(嘉兴教育学院   314000)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开发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