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美育:学校教育新理念

2022-05-30李如密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育人

李如密

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新理念,它體现了“课程融美、美课育人”的教育追求。在当下,学校美育课程已经得到普遍关注,但课程美育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有必要强调并大力倡导课程美育,因为审美不应只是一种和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相关联的专业能力,更应是一种和各门普通课程相结合的核心素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美育课程,而应依托课程美育。课程美育在重视传统美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其他所有课程的美育功能,并将其有机联结,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

“课程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美学文本”已经成为当代课程论的重要观点之一,也就是说,课程具有审美属性。著名课程论专家派纳(Pinar)指出,将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要求我们从多元视角审视知识、教学和学习。我们不能脱离课程特别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课程群来谈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当学生和教师借助课程这一美学文本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时,学习和教学也就自然成为一种享受。这样有助于实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教育超越功利性,进入审美境界。

实质上,各门课程均有独特的美学潜质及特征。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带给学生的审美经验不完全一样。课程美育与生活联系更紧密,具有更多科学美的元素,其教育视野更加广阔,遍及社会和自然,可以有效唤醒师生的审美意识。美育中的“美”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需要统整各门课程;美育中的“育”应该是有效、全面的,这需要各门课程协同合作。每门课程的美育“独唱”固然不可替代,但是课程之间的美育“合唱”更能发挥育人价值。课程美育是课程融合的渠道之一,因美感的相通相连,教师的教研自然会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经验的共鸣和分享,学生的学习也会悄然发生改变,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和审美素养的发展。

课程美育的实施主要在于与课程关联密切的“美教”和“美学”两个方面。课程美育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融美”能力,即将课程本身之美、教师课程理解之美和课程的教学之美融为一体,实施融美的课程教学。如特级教师李吉林积极探索将语文课程与情境之美相融,通过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等方式,将语文课程审美化,彰显了其美育价值,可谓“美教”的典范。课程美育要求学生发展“学习立美”能力,即将课程本身之美和课程的学习之美融合,形成融美的学习,从而收获更多的学习成就和审美享受。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学生可将雪后千山万径的景象浮现于眼前,感受“绝”与“灭”的语言韵味,可将自己化身为孤舟之中的蓑笠翁,共情其“寒江独钓”的坚定信念等。这样古诗本身的意象美、语言美、韵致美和学生学习的想象美、情感美、体悟美就实现了主客交融、深度共鸣,学习也就真正成为一种饱含审美的精神享受。教师在实施课程美育的过程中,既要善于提升自己“美教”的能力,又要巧于引导学生“美学”,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从而和学生一起进入教学“美境”。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育人
仝仺美学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