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2022-05-30龚曦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融媒体新时代大学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良好的数字素养培育已然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数字素养的价值释意与传播矩阵建构入手,结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做法与工作案例,探索紧扣一个目标、实现两个结合、融合三个载体、提升四项能力的“1234”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并针对网络思政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提出建设融媒体“中央厨房”、引领大学生“思想认识”、优化工作室“网络产品”等对策建议,将媒体语场有效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线上和线下实践活动等,用契合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的媒介技术手段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引导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新时代;融媒体;大学生;数字素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04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精准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G0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湖南师范大学)2021年度开放课题“数智赋能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分众滴灌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YB0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2021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放课题资助“‘四全媒体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路径探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ZUKFYB202109

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重要部署,“十四五”规划擘画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一、价值释意与矩阵建构

近年来,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不断探索,建立融媒传播矩阵,打造数智产品,建设“大中小学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评选“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重点建设200个高校思政类网络公众号,汇聚一批精品课程,推出一批网络课堂,打造一批“明星”讲师等一系列措施纷纷出台[1]。可以说,高校融媒体平台构建不仅做好媒体融合发展,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发挥针对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塑造和引导作用。正所谓“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的维护也需要提升网民数字素养为其保驾护航。“数字素养”最早起源于1994年,以色列学者将其概括为“图像或图片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处理新媒体能力)、信息素养、情感素养(识别虚拟化空间真伪能力)”等五个方面[2]。如今,更强调受众能够“在复杂信息传播环境中辨别虚假信息与误导性信息,准确及时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2021年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4]。

二、融合实践与提升路径

高校融媒体平台应不断深化网络思政守正创新,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和有效性。北京大学早在2013年便将网络素养课程体系纳入网络新青年培育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辨别真伪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和界定善恶能力[5]。

笔者所在单位湖南师范大學旅游学院不断开拓“互联网+思政”工作格局,整合资源建设了融媒体工作室,不断融合内容、人员、平台、资源等,探索构建了“1234”即“一核心、两结合、三载体、四能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模式,旨在运用好新媒体技术,扩宽教育渠道,着力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

(一)紧扣一个目标——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

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可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背景,理顺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传播体系,打造大学生数字素养“课程思政”,将媒体语场不断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线上和线下实践活动等,用契合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的媒介技术手段,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实现两个结合——老师指导与学生互助相结合、线上共享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1.教师指导与学生互助相结合

组建全覆盖、多层次、专业化的融媒体语场是关键。要有效挖掘传统媒体的优势,将其运用到新兴媒体的信息内容采编、推广运营中;要配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指导老师,邀请专业学科方面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参与平台建设,配齐专用设备,提供工作场地、硬件支持、技术支持等条件与保障,着力引进先进传播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提升运营能力。

同时,探索组建院班宣传一体化工作队伍,院级根据分工设立不同部门,班级形成采、编、创、摄等小组,采取考核机制,激励全员参与、师生共创。

2.线上共享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创新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整合、优化校园微信公众号、APP等各类移动终端平台,依托各类实践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格局,着力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骨风貌。如学院融媒体工作室结合文化旅游类社会实践平台,以励志典型榜样为蓝本,创作微电影《琴声距离的推算》;赴井冈山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创作改编的井冈版《刚好遇见你》《井冈之光》歌曲一度在200所参与高校中广为流传,并在团中央官网发布;赴韶山、绥宁插柳村、雪峰山、山东威海乳山等拍摄红色文化Vlog、扶贫宣传视频、节庆创意抖音视频等,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网络正能量;联合“T度空间”创新创业办公室、在校大学生创业公司展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瑞华航研学旅行有限公司等,融合国家级线上教学金课“从创意到创业”建立线上互动微社区、线下沙龙、创意策划大赛等,推进双创工作生态建设。

(三)融合三个载体——易班工作站、网络文化工作室、院班一体化传媒工作队伍

“融”的价值在于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积累的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等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优势,借助融媒体立体化矩阵传播形成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融媒体平台整合后,建立“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采编流程,打造各具特色的媒介平台,如网络文化工作室侧重于微电影、微视频、微课堂的制作发布,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微平台推广传播;易班工作站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宗旨,推送一批生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网络原创作品,如开展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为主题网络教育活动,通过漫画、朗诵、歌曲、书法等方式以“艺”战疫,讴歌战“疫”精神、宣传防疫知识、创作有温度的作品;网络文化工作室还可围绕时事热点,每月发布传媒主题,院班两级宣传队伍围绕主题组织班团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主题图片、视频纳入媒介资源库,为媒体平台建设提供素材支撑。

(四)提升四项能力——数字媒介素养获取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传播能力

1.拓宽媒介获取能力

提高媒介技术运用以及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如发挥二级团组织功能,以团校为抓手,开设新闻采编、摄影摄像、PS软件教学、微信推文制作等技能培训;落实院长、专家、教授开放日活动,及时回应青年诉求;打造精品栏目,取材榜样力量、防诈防骗等身边故事,以微漫故事等创新形式传播;针对学生需求,邀请相应行业优秀校友分享大学规划设计、职场能力提升等经验,拍摄线上“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主题的微课堂视频,最大限度发挥校友力量。

2.夯实媒介分析能力

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洪水”“信息焦虑”,高校应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数字素养的系统化、科学化培育。

一方面,二级学院与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学校媒介平台“众筹智慧”,开展线上线下宣传队伍培训,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媒介和媒介资源,树立正确和科学使用媒体的观念;另一方面,与实习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等,围绕红色旅游、乡村振兴、文化发现等方面开展网文撰写、短视频创作、二次元动漫绘制等,在实践中利用媒介资源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强化媒介评价能力

当今社会,“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格局已经形成,高校应主动设置议题引领舆论,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如学院融媒体平台开办《旅院青年说》栏目等,尤其是疫情以来充分挖掘疫情防控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精神风貌。另外,以“1+1青评”栏目开展“文艺市场的符号价值”“民族酒店品牌成功之道”等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话题展开积极讨论,思想火花的碰撞将促进学生提高思辨评价能力。

4.赋能媒介传播能力

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高校要有效整合、科学阐释海量信息,优化传播内容,实现价值最大化,从而引领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在传播过程中,融媒体中心要善于运用青年人特有的的话语体系风格,引导师生主动到网上去“打桩”,争当红色网红,传递党的温暖,传播党的声音;以不同的样态、不同的风格引导、凝聚和服务青年,弘扬主旋律。如学院融媒体工作室团队前往湖南红色地标,以手绘漫画形式创新讲述反映共产党与当地百姓的鱼水之情的红色故事,挖掘当地雷锋青年故事,拍摄拟人化动态短视频等,得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省文旅厅官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在抖音、湖南IPTV等商业媒体方面也得到不错反响。

三、育人思考与建设启示

高校要抓住网络思政育人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通过改革学校“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一)建设融媒体“中央厨房”

随着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发展,高校宣传阵地越来越多,但未形成合力,发力较为分散。一是整合“省—校—院—班”四级媒介资源,形成“报网端微屏”传播矩阵;二是以融媒体工作室建设为聚合点,做好数字素养人才培训、内容孵化、产品输出一体服务;三是注重将文字模态的语汇文本、视觉模态的影像文本、听觉模态的声音文本有机结合,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化素材、亲和力语言,弥补理论阐释的枯燥乏味,着力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二)引领大学生“思想认识”

强化大学生数字素养与国家成就、民族发展情感认同,形成价值共识、行为意向的“最大公约数”。一是探索和创新数字素养教育,积极开展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相关法律知识等的学习教育;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分级分类制定明确的数字素养能力要求,开设网絡素养教育的独立式课程或融入式课程;三是积极整合社区、企业、媒体力量,开展参与式、交流式、拓展式体验活动。

(三)优化工作室“网络产品”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9岁网民对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应用的使用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6],因此如何以大学生群体流行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以及热衷的活动开发设计网络文化产品至关重要。一是用活网络热词,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解读好党的方针政策,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具体化;二是充分利用“慕课”资源,融入VR、AR、元宇宙等概念,打造一批虚拟仿真线上精品课程或者短视频教学课程;三是打造“信息暖房”,充分挖掘校本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推出一系列微电影、微漫画、微文创等正能量网络文化产品,激活学生参与网络思政育人积极性。

四、结语

“十四五”时期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目前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研究成为热点,涉及人工智能促进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高等教育改革等领域文章层出不穷。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变革,高校也要加快推进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播和应用,建设一批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创新。高校要协同用好商业化、社会化互联网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同时,强化大学生数字素养的价值引领,强化全民数字道德伦理规范,避免人工智能引发的数字鸿沟、隐私侵犯、刻板效应等不良后果,增强全民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意识,尤其是社会认知、受众情感使融媒体矩阵传播网络话语“圈层化”现象而引发的意识形态挑战,织密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位一体”的网络保护安全网,切实营造好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1年工作要点[EB/OL].教育部思政司,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103/ t20210317_520288.html,2021-03-17.

[2] 张新勤.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路径探讨[J].河南教育,2021(7):37-38.

[3]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2647.htm,2020-11-13.

[4]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委员会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21-11/05/ c_1637708867754305.htm,2021-11-05.

[5]蒋广学.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53.

[6]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2-25.

作者简介?龚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融媒体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