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2022-05-30马晓璐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不仅对主持人职业造成巨大冲击,还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研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是该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为了满足融媒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此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来,学校从教学安排、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手段、考核评价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和加强思政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有效提高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融媒背景下的专业辨识度,增强了其核心竞争力。文章基于大量课程改革实践,总结和梳理积累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明确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课程定位,厘清其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为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融媒时代;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教学改革;实践;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04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融媒视域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I20200209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强势崛起,媒体融合成为传播发展的趋势,主持人的定位和选择开始变得模糊和多元,跨界主持人不断涌现,给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带来较大挑战[1]。同时,融媒时代主持人是否还需要进行吐字归音等系统性基本功训练也开始引发争议。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作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训练课程,必须充分顺应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及时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以满足融媒时代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课程定位
在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若要脱颖而出,除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外,规范的吐字、科学的发声和标准的普通话等基本能力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話语音和播音发声对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体现主持人的特殊身份
播音主持专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专业。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媒体的形象代表,是党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职责,所以应当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尤其在新闻类节目中,其规范的吐字发音十分必要,体现庄严感、权威性和影响力,进而有利于提高公信力。
(二)满足播音创作的需要
在播音创作口语表达中,传达意思和表达情感是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要求。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一方面,可集中纠正发音中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形成标准的语音面貌,使传达到受众耳中的字音准确清晰,满足表达意思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发声能力拓展训练使发音持久、声音悦耳动听且富于变化,以满足不同文稿情感表达差异化的要求。
(三)奠定专业学习发展的基础
对于语音与发声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科学指导吐字发声的实践练习之外,也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比如新闻播报、新闻评论等课程需要扎实的吐字发声能力。在配音艺术课程中,为了适用角色需要,需要丰富多彩的声音变化形式,需要播音发声基础理论支持。
二、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以福建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课程为例,通过对既往教学的分析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该课程教学实践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该门课程教学安排分为播音发声和普通话语音两大篇章,并在上、下学期依次讲授。这种安排的弊端是割裂了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之间的内在关系[2],而且在大一下学期才能完整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大大削弱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该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3],虽然已是新版教材,但融媒体时代媒体环境瞬息万变,这要求教师不能仅满足于课本上固有的训练稿件,还要不断增加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实践训练材料。
(三)教学模式和方式较为传统,没有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
首先,大多仍遵循“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在理论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在实践练习中“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其次,融媒时代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但在本门课程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充分运用。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对于该门课程的考核评价采取第一学期口试、第二学期闭卷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上下两个学期中将理论与口试考核割裂,难以全面检验学生该阶段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结合播音主持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仅有理论和口试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不够丰富,不能全面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程实践锻炼缺乏创新
既有的课堂练习展示长期局限在教室内,面对固有单一学生群体,仅以专业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缺乏更加多元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如何搭建新的课程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舞台上接受检验和评价,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专业自我认知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实践改革
鉴于该门课程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对其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实践,以期在完善教学方案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当下融媒时代的需求。
(一)课程安排契合学习规律
在播音创作口语表达中,普通话语音和发声不可割裂,而语音和发声又确实分属于基础能力训练的两大部分,都需要分别进行系统性讲授。如何安排课程才能使二者既相对独立又能融会贯通,使教学更加契合学习规律,是改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介于语音和发声又确实分属于基础能力训练的两大部分,都需要分别进行系统性讲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这门课程拆分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技巧两门课程,每门课程配备一名专业教师,同时在第一学期授课。这样的课程安排会让语音和发声的讲授既相对独立又并驾齐驱。如此便可在第一学期完整学习语音和发声的理论知识,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第二学期再合并为同一门课程进行普通话语音发声的综合练习。
(二)教学理念体现学生为本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例如,在普通话语音与发声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全部由教师讲授;在实践练习中,也多是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的传统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理念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课堂参与度较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应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理念。
首先,在理论学习中尝试“翻转课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补充总结为辅。课前引导学生充分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每章节内容展开充分讨论,鼓励学生用创新的形式和生动有趣的事例讲解理论知识。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每小组讲解情况梳理和补充重要知识点。经过几年理论课堂改革的实践,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课程的氛围由沉闷转为活跃,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很多新鲜有趣的理论讲解方法。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的理论课堂,能够真正理解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且记忆深刻。
其次,在课堂实践练习中仍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增加学生“听”的训练,以期学生能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组织学生点评课堂上练习的各类作品,选择具有时代感的优秀音、视频作品,包括舞台朗诵、新闻播读、广播作品等,组织学生从播音发声基础训练的角度讨论、点评,使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能够了解相关领域内最新动态和主流审美标准,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三)课程设计增强主持人主体性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主体性开始凸显。对主持人的要求不再只是传声筒,而是要求知识储备和个性化兼备。这就要求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的课堂训练不能再仅限于照本宣科、见字出声,也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现有的字、词、绕口令以及短文、新闻段落练习,而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翻新训练材料,即将基本功训练与主持人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4]。
第一,在前期的有稿播读综合训练中,多选择具有时代感的舞台朗诵稿件、最新的新闻联播文稿,以及最新的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主持词等各类型稿件。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观摩这类稿件的音视频,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当下主持人专业标准和相关领域审美标准,以指导学生调整专业学习方法和制定练习目标。第二,为了检验和提高即兴口语表达中学生语音面貌的标准程度、用声方法的正确性,在后期的综合练习中可以增加部分无稿播音的内容。例如,舞台演讲、读书分享、普通话考试即兴说话题目等都可以作為训练主题。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笔者曾将综合训练课程内容设计为以《初心》为主题进行演讲,稿件内容自拟。既训练了呼吸控制中大场合强控制用声、检验了即兴口语表达中的语音标准,又让学生将专业学习的过程、心路历程和时代发展相结合,深入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在读书分享中,选择的书籍均与媒体行业相关。在语音发声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柴静的《看见》是笔者开展读书分享训练课程选择的书目之一。几年来,学生认真研读每个采访案例后分享的内容令人动容,隐藏在标准的语音和圆润动听的声音下的那一颗颗年轻温柔的心,充分体现了这一代年轻人作为媒体人的温度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此类练习培养起来的独立思考能力必将为播音员、主持人形成个性化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利用融媒技术
融媒体时代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笔者利用融媒技术对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日常教学作出如下调整。
首先,在日常教学方面,由线下课堂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课堂,20%的内容安排为线上课(中国慕课、爱课程等),线下课组织学生依据课程进度展开主题式讨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思考。例如,线上课安排学生学习发声的口腔控制及语音中吐字枣核形的概念,线下课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口腔控制与吐字枣核形的关系。
其次,在课后延伸方面,以授课班级或授课课程为单位,建立群组及供群组人员内部传播的平台,如设立课程公众号。指导学生在课后以音视频的形式讲解播音理论某知识点,在课后将课堂训练内容剪辑成视频,上传至平台供同学和老师讨论分享。同时鼓励学生将视频作品上传至各类媒体平台(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接受社会的评价和反馈。
再次,在语音发声训练方面,持之以恒的“早练声”是非常重要的,使用钉钉学习平台拍照打卡,进行统计监督。
最后,在线上课程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分组、答题等各类小程序实现线上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总之,融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课堂,作为培养媒体行业从业人员的学科专业更要充分将融媒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五)考核评价注重多元全面
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考核体系中多采用闭卷笔试和口试考查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播音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一学年学习结束之后可用以演代考的形式考核。以专业基本功汇报形式在剧场演出,并组织观众到场观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舞台上,接收更多的反馈和评价。在成绩评定机制上,当考核形式为口试作品考查或以演代考时,建议构建专业教师联合现场评分机制,在增强评分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同时,也凸显专业教学的联动性。
除此之外,重视学习结果考核的同时,应加强对于学习过程的监督。鉴于语音发声基本功训练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将上文提到的钉钉学习平台的打卡统计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实践锻炼突出思政引领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接受的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训练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增加国学经典作品、具有时代感的新闻稿件、思政晚会主持词等,通朗读、分析作品和体会作品的情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优秀品格。
第二,积极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让经典诵读作品能够走出课堂,走向真正的舞台。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大量的课堂练习作品参与了校内外诵读活动。例如,在校内,福建师范大学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朗诵会、“经典诗文诵读”期末汇报演出等,校外则开展了多场以“青年诵传中国梦”为主题的朗诵专场演出,组织学生走进福州三坊七巷、海峡剧场、养老院等地,使得大量优秀的课堂练习作品走向了真正的舞台。每次演出对于学生和受众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些正面积极的反馈增强了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对于专业学习的获得感,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对于学生普通话语音的规范和发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是培养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结合当下融媒环境充分探索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深化改革理念,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且审慎地将改革理念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检验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 冯小羽.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传媒论坛,2020,3(8):168,170.
[2] 霍妍.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课程改革刍议:以学生常见发音问题为例[J].东南传播,2014(7):170-172.
[3]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3-8.
[4] 张涵.播音主持语音发声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45-48.
作者简介?马晓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