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研究
2022-05-30李洵华
李洵华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作品生产;创新
媒介融合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体化的趋势。简单而言,媒介融合不仅包括媒介业务的融合,还包括媒介传播渠道、媒介机构的融合等。而通过媒介融合,能够为信息传递,尤其是新闻信息传递提供全新的内容创新形式。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对新闻作品生产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热议的话题,同时也是未来新闻作品生产的重要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的机遇与冲击
媒介融合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的机遇
在信息化时代下,媒介融合早已在我国酝酿发展了十几年。在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的概念也开始在各行各业渗透。也正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第一次产生了融合新闻的理念。融合新闻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和工具,对新闻内容进行传播的活动。在此影响下,融合新闻为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流程、组织管理等环节带来创新性改变。在传统新闻媒体中,新闻作品生产主要依靠单方向的采编以及传播为主。但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需要考虑多种媒介的传播特征和方式。例如在面对报纸、电视、手机、门户网站等传播媒介时,新闻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媒介受众的特点,分别创作具有针对性的新闻作品,才能将不同媒介渠道的传播优势最大化。除此之外,从信息传播形态的角度出发,新闻作品具有快速、实时传播的特点。因此,可以利用媒介融合的交互功能,在不同媒介平台中搭建快速、畅通的新闻传播渠道。
媒介融合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冲击
传统新闻媒体是指通过单一媒介渠道,向社会大众发布新闻信息的媒体。在媒介融合概念产生以前,传统新闻媒体早已基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渠道,形成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并拥有稳定受众。但是在媒介融合概念产生后,随着新媒体、融媒体的出现,新闻作品的生产以及传播形式正悄然发生改变。和新媒体、融媒体相比,传统新闻媒体的弊端逐渐暴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时空局限、内容有限。由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介质较为单一,因此十分容易受到时空和内容的局限。例如在面对突发新闻时,纸媒需要重新对新闻内容进行采编、排版、印刷等,使新闻的实时性、时效性受到影响。广播和电视媒体相比于纸媒虽然时效性更突出,但是却难以保存新闻信息。其次,形式单一、新闻呆板。传统新闻媒体普遍存在新闻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这一点在报纸和广播媒介中尤其突出。例如报纸只能依靠文字和图片传播新闻信息,而广播只能依靠语音传播新闻信息。最后,单向传播、交互性差。传统新闻媒体在生产新闻作品时,主要由广播中心制作,然后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为大众提供单向传播。在此过程中,大众只能被动接收新闻信息,而无法对新闻信息进行评论、反馈。这种单方向的新闻传播方式使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收者之间的互动性较差。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新闻作品生产方式待改变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融媒体的崛起,大众开始习惯把手机、互联网作为信息接收的主要渠道,由此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极大冲击。和新媒体、融媒体相比,传统新闻媒体无论是信息传播渠道,还是新闻作品生产方式均较为单一。例如电視媒介依靠声音与图像、报纸媒介依靠文字与图片、广播媒介仅能依靠声音。这种单调的新闻作品生产方式,显然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众需求不相适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量已经降至2.01亿;全国报纸订阅份数为74439万份,同样处于下降趋势。仅有广播收听人数受有声广播行业的影响,人数相比2020年有所提升,达到226亿人次。但是从整体发展趋势而言,传统媒体的受众依然呈下滑态势。由此可见,传统媒体需要对新闻作品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如果传统媒体未能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改变新闻生产方式,则会直接影响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以及生存空间。
新闻工作者能力需要拓展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为了满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需要新闻工作者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生产新闻作品,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兼具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内容的处理能力,无疑提升了对新闻工作者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对于新闻编辑记者而言,要想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生产新闻作品,需要具备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写作、后期等多项技能。其工作方式也应该由传统的单一新闻报道向业务全能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新闻生产管理者而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媒介知识,而且还要熟悉不同媒介的特点以及传播规律。因此,要求其拥有内容生产、新媒体知识技能储备、营销传播、媒介资源整合等能力。除此之外,新闻传播管理者还应该具备优秀的统筹管理能力,才能实现对内容生产、发布、营销等工作的串联,确保新闻作品生产满足媒介融合的要求。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应调整
新闻传媒作为向我国各新闻单位输送人才的高校专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同样应该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方式加以调整,而其调整方向需要以两方面为目标。一方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媒介融合之前,我国新闻传媒专业的学习完全以传统媒体的需求为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写作水平等,对于自身专业外的内容未曾触及。例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培养编辑记者人才;广播电视专业主要向电视台输送编导人才。但是随着媒介融合的到来,仅具备单一专业技能的学生已无法满足行业要求,同时也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高校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室改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室设备问题日渐凸显。首先,我国许多新闻传媒专业的课程内容大多在信息化时代出现之前所设置,因而其课程设置内容较为单调,且其中要求的技能训练也逐渐和时代发展脱节。除此之外,在面对媒介融合要求新闻人才具备综合能力的大趋势下,个别高校依然强调新闻传媒专业细分,以培养单一媒介新闻人才为主,这显然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其次,新闻传媒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通常会在高校中搭建实验室,以模拟新闻传播机构的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却存在过于重视前期工作或后期工作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完整的新闻工作环节存在困惑,最终培养的新闻人才也会倾向于某个单一方向。由此可见,在以往的高校教学体系中,所培养的新闻人才难以创作优秀的新闻作品,也难以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的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的创新路径
创新新闻作品生产方式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及时对新闻作品生产方式进行创新,才能最大化地影响新闻作品的传播。当前,融合新闻的到来让新闻媒体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应对这种发展趋势,新闻作品的选题与策划工作也应该基于不同媒介、受众等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新聞作品形式,以此促进不同媒介间的相互融合。面对不同媒介新闻作品生产方式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以互联网受众为对象的新闻作品生产方式。在针对互联网受众生产新闻作品时,需要率先考虑其年龄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共有网民10.32亿,其中90后及以上人群占比高达47%。可见,目前使用互联网的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而这类群体普遍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习惯碎片化阅读等特点。基于此,在新闻作品生产时一方面要利用简短、醒目的标题,吸引点击赚取流量;另一方面,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可以使用年轻群体熟悉的“网络热词”“网络热梗”等,形成与年轻群体的共鸣,使其加强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关注。其次,以电视观众为对象的新闻作品生产方式。通常而言,利用电视媒介产出的新闻作品需要具备足够的严肃性、严谨性。另外,由于电视媒介受众群体年龄跨度较大,且新闻内容以民生新闻为主,因此在新闻作品生产时可以朝民生新闻方向靠拢。最后,以报纸读者为对象的新闻作品生产方式。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更愿意借助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接收新闻信息,选择纸媒作为新闻接收主渠道的人群数量逐渐降低,且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在针对以上受众时,新闻作品生产应该以受众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为基准,利用新闻渲染等方式强化新闻内容的戏剧感、冲突感,从而吸引纸媒受众阅读。
拓展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带动备类媒介平台、资源相互融合,为传统媒体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冲击,要对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进行拓展,使其符合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拓展新闻工作者全媒体业务能力。伴随技术的发展,不同媒介间的传播界限逐渐消融。而且,随着新闻传播的碎片化、快餐化发展趋势,单纯的文字新闻编辑已无法满足媒介融合的要求,唯有熟练掌握文字编辑、视频剪辑、后期制作、拍摄摄像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不同媒介平台提供新闻作品。基于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学习,了解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发展以及传播特征,使新闻工作者朝全媒体方向发展。此外,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不仅要掌握相机、电脑、录音笔等常规设备的使用,同样需要对微博、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媒介平台内容的发布了如指掌。通过这种集“写作、编辑、拍摄、制作”于一体的业务方式,使新闻工作者生产的作品符合媒介融合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强化新闻工作者营销传播能力。为了确保新闻作品生产符合不同媒介平台、媒介载体的特点,新闻工作者需要培养新媒体思维,以手机、平板等设备作为新闻作品传播的载体。另外,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也为技术、网络、内容带来深入融合,此时需要新闻工作者加强对新闻媒介的研究,了解媒介的演变和形态变化,才能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为新闻作品及时、有效地传播奠定基础。
调整高校课程结构
高校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人才的具体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等进行彻底改革。一方面,需要针对专科或本科设置专门的课程结构。在为专科院校新闻传媒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时,由于专科院校更注重实践培养,因此可以减少新闻传媒专业通识知识的占比,转而将培养重心放在新媒体以及媒介融合相关技能培养方面。例如在第一学期的前期技能课程中,可以安排新闻采写、图片处理等课程,在后期技能课程中安排电子排版、报纸采编制作等课程。在第二学期的前期技能课程中,以主持、广播技术、音频处理技术为主,后期技能课程则以模拟主持、模拟广播站为主。第三学期的前期技能课程以摄影、摄像为主,后期技能课程以节目策划、电视节目制作、模拟摄制组为主。通过技能训练加实践操作的方式,帮助专科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快速掌握多项媒介操作技能。而在为本科院校新闻传媒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时,则应该以文字采编为主,摄影、摄像、音视频编辑、新闻播报、网络编辑、节目策划等多项媒介技术为辅的方式展开。另一方面,根据媒介融合发展构建实验平台。除了对新闻传媒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外,还应该基于媒介融合发展打造兼具资源生产、管理、发布于一身的实验平台。在每次专业课程结束后,师生应该前往实验平台对课堂所学新闻技能展开训练。同时,通过模拟新闻作品生产、模拟新闻内容播报、模拟新闻后期制作等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闻传媒技术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新闻理念以及协作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立自己的公众号,尝试写作新闻作品并在公众号上发布,以积累新闻作品生产经验。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众对于新闻的接收和阅读方式将发生改变。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作品生产也将在生产方式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为了贴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无论新闻工作单位还是高校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以及对新闻课程结构予以调整。通过上述方式,不仅能够使新闻工作者在生产新闻作品时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力,还能够推动整个新闻作品生产事业实现长效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