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刍论
2022-05-30张文渊
张文渊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门课程,应该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利用网络资源,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开展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评价,引导学生正向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初中生;核心素养;思想道德品质;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1-0046-04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唯成绩论”已经过时。只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及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肩负起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担,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有正确认知,还要理性分析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概述
1.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成长成才、融入社会的基础。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2.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能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不仅如此,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认识和发展能力等都能获得稳步的提升,学生更能积极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发育,能使学生拥有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成长。
3.法治观念
遵守法律是做人的底线,拥有法治观念是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和遵守法律的前提。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必须了解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对自我、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法治观念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治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學
道德与法治知识大多是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述性教学,即通过语言描述和讲解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忽视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无法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无法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忽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无法提高学生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无法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锤炼道德品质、形成法治观念。
2.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体验
当前,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单一的、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让学生在切实的感受和体验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课堂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获取渠道,而且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旺盛、自我意识增强,教师所采取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求。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形成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无用的错误认知。
三、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1.能够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必须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入手开展教学,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并在自由思考、独立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此过程能充分彰显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理清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脉络,方便学生探究,在课堂上制造探究机会,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其中自由感知、自主体验。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方向,就会在社会生活中迷失自我,就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失去正确的方向。而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并能够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让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所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至关重要。
3.能够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宪法等法律是我国公民开展社会活动的准则。为帮助学生适应和融入社会,并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法律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素养。而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内化为自身的法治素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
四、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往往是知识的聚集地,由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因此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其中道理,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事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生活案例,营造相应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只有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之中,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拥有更加真切的体验,进而感悟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教学“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入手,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有关明星偷税漏税的新闻报道案例,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可以引出“明星的工资”这一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接着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父母的工作及收入情况,进而引出“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通过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偷税漏税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进而树立法治信仰。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引向更深入,播放记录片《扫黑除恶———为了国泰民安》片段,让学生观看现实生活中的违法违纪案件,并询问学生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时进行宪法宣誓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法律至上,使学生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2.利用网络资源,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网络资源丰富多样,是学生学习的另一渠道。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焕然一新。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直观、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从网络中寻找鲜活的案例与社会热点话题等,再将其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引导学生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资源,再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些资源进行思考和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比如,教学“师生交往”一課时,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平台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既可以共同探讨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及相关案例,还可以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通过更真切的体验来感受和了解“师生交往”的价值及意义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经常通过网络搜集一些适合学生的教育素材,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或观看,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做,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
3.开展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动手动脑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道德与法治知识主要是理论性的知识,而且其中很多概念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教学只能让学生从理论角度通过想象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无法让学生产生真切的体验,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活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真切地感受思想道德素养及思想政治素养对于一个人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目标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参观实践活动中受到心灵的激荡和思想的启迪,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又如,教学“美好集体有我在”时,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仔细倾听,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了解每一个乐章,了解节奏和旋律在乐曲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理解集体的含义。要让学生明白: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让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建立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础上。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青春期存在的问题及其遇到的困惑、烦恼等,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情境中设置一些思辨性议题,引导学生加以思考、辩论和讨论。比如,教学“青春有格”这一课时,考虑到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教师可以以“青春”为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首先,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观看纪录片《零零后》的第一集《时光若倒流》,让学生了解萌萌这个曾经在幼儿园哭着要爸爸的小女孩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却不再亲密、心有嫌隙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以这个故事为引子,引入关于“青春”的话题,让学生结合萌萌的成长经历分析萌萌在青春期产生情绪困扰和叛逆心理的原因,再结合自身情况思考自己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接着,可以让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感想,甚至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这样,学生就会体验感十足,就会在思维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形成多样化认知,学会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问题、体验问题,最后形成正确认知。
5.重视学生学习评价,引导学生正向发展
教学评价是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妨利用教学评价环节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做出细致的考评,并将教学评价直接延伸到课后活动及日常实践中,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应不局限于课堂,还需要通过社会生活实践进行更深入、更真切的理解和体会。所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要重视在生活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课程学习的态度、课后实践情况等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的正向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結语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道德与法治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利用网络资源,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开展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评价,引导学生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仲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山东教育, 2020(12).
[2]鞠文灿.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刘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J].中学政史地,2021(04).
[4]陈武棍.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1(04).
[5]姜树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研究[J].天津教育,2020(34).
[6]孙平红.基于核心素养的跨界教学———打造高品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J].教育艺术,2020(11).
[7]王玉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7.
[8]王丽.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情感—交往”型课堂探究[J].江苏教育,2020(83).
[9]王谨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话题设计探析———以新版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31).
[10]路玲.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0(33).
[11]刘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 2020(19).
[12]李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e
Zhang Wenyuan
(Qiuchi Junior Middle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0, China)
Abstract: As a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improv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and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course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ipline, focus on students real lif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Teacher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shoul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teaching. Teachers can use cases in real life to make students feel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and legal knowledge; using network resources to create an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carry ou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create teaching situations to enrich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positively.
Key words: moral and rule of law curriculum;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core competenc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legal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