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摭探

2022-05-30杨帅

成才之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创新

杨帅

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点和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灌输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是两种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渗透式灌输教育则是这两种方法的融合,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实效性。文章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以渗透式灌输教育为视角,提出通过理论创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加强教师政治素养与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等创新思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渗透式灌输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1-0031-03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下的思潮冲击及新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等向国内的渗透,因此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代大学生有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收新信息相对敏感,但也存在轻信性。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挑战。本文以渗透式灌输教育为视角,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路,以增强教育实效。

一、高校实施渗透式灌输教育的现实意义

1.渗透式灌输教育的内涵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教育是一种重要方法,有系统的理论基础。“灌输”概念最先由恩格斯提出,后来列宁对“灌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怎么办》一书中,列宁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是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当人们不能通过自发的方式建立科学的思想体系时,灌输则是施教者的责任。施教者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教育,让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由此可见,灌输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通过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一种以理服人的方式,将教育者的思想向受教育者灌输。渗透教育是另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它在教育过程中更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以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通过教育者的身体力行,和谐自然、潜移默化地将统治阶级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国家政策和社会规范等渗入受教育者的心田。

渗透式灌输教育则是渗透教育与灌输教育的融合,是施教者借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手段,基于人的能动性理论,采用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内容和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相应的载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正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教育侧重“入脑”,渗透教育侧重“入心”,而渗透式灌输教育的目的是“入脑入心”,其更符合当前社会尊重多样化、开放包容的教育特征。它从人的自我需要角度出发,克服受教育者可能因强制性教育带来的逆反心理,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诉求,更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

2.高校实施渗透式灌输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要求施教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从灌输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转向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从而增强教育实效性。

(2)有助于满足大学生及社会的共同需要。渗透式灌输教育在重视个体自我发展需求的同时,还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灌输教育强调自我发展以不妨碍社会发展为前提,遵循现行法规制度,以保证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大学生有独特的个性特点,渗透教育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满足大学生的合理个性发展需要。而渗透式灌输教育通过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其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3)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只进行灌输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而渗透式灌输教育能从不同个体特征出发,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使教育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1.教育方法相对单一

新时期高校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应结合实际,在抓好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一些教师仍然采取单纯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方法不仅单一而且相对封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不佳。

2.思政工作思路与现实脱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当前高校学生大多为“零零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没有经历过国内社会由贫困走向富裕的艰难进程,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缺少纵向的历史比较。甚至不乏个别大学生将当前国内社会存在的最短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长处进行对比,因只看到西方国家的发达现状而忽略历史问题,形成“西方月亮比中国圆”的错觉,甚至盲目崇拜和效仿西方国家。对此,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讲好中国历史、新中国史、共产党党史,使学生拥有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3.教育模式滞后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渗透已从传统的政治文化领域转向更广泛的领域,多元化思想和多元文化的渗透,容易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冲击,甚至使学生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齐。高校教学中的“灌输”模式及单纯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学生,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显示出滞后性的弊端,难以有效发挥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

三、渗透式灌输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球村”日益形成,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凸显出来,急需教育方法的创新。而渗透式灌输教育能够将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1.通过理论创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渗透式灌输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想说服人,唯有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达到理论的彻底。实践在发展,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思想认知也要与时俱进,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理论思维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重大和急迫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热点,发挥渗透式灌输教育的功能,坚持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论创新,在正面灌输过程中融合渗透教育,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让其接受正面教育内容,形成心理定式,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教师政治素养与师德师风建设

渗透式灌输教育主张思想政治的渗透性,并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高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渗透式灌输教育不应仅仅依托思政课堂,还应依靠课程思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三观”,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播积极的教育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教师政治素养培训和人才引进,让更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进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学校需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提高各科目教师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培养拥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逐渐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这种渗透形式一经形成,将构成更加优良的教育环境,在集体内部形成更好的心理气氛,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追求,提高师生的人文道德素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具体来说,一要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每一处绿化场所、每一个宣传栏、每一个电子屏幕,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名言警句、先进道德人物介绍等,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系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突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利用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三要通过校史馆、校史展览室建设,将国家与学校的发展史相融合,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

4.充分運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已成为高校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及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充分运用网络教育技术更有必要性。面对“零零后”大学生,高校应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运用新的传播载体,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如今,网络新媒体渠道越来越多,高校需要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创建校园网络品牌,利用网络品牌的传播优势,结合时政热点开展实践活动,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突出渗透式灌输教育的独特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渗透式灌输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还应利用校外资源,借助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全面的灌输渗透。如在网络社区设置学校专页,在网络视频平台设置学校频道,以子网站链接扩大传播主体,或链接到其他高校的端口,以辐射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的中华文化,提高学校思想渗透的影响力,教会学生在信息传播中去伪存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教育方法相对单一、思政工作思路与现实脱节、教育模式滞后等问题。渗透式灌输教育能够将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高校可从渗透式灌输教育视角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理论创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加强教师政治素养与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法运.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式灌输教育[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陈珊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两翼齐飞———论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J].求实,2013(06).

[3]伊文婷.信仰教育:新媒体境遇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4]官巧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5]文鸿莹.基于渗透式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

[6]李响.高校德育工作中渗透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iltration Indoctrination Education

Yang Shuai

(Xuchang Electric Vocational College, Xuchang 461000,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stillation education and infiltration education are two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infiltration instillation educ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ethods, which is still effective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new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iltration indoctrin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nnovative ideas, such as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olitical literacy and ethics, creating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making full use of modern network education technology, so as to enrich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filtrative indoctrination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校创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