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生态构建研究

2022-05-30林威

成才之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培养

林威

摘要:协同育人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思政教育理论中均可溯源,其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趋势前瞻。高校荣誉学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单位,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亦面临着管理主体间权责与工作机制不清、教学与思政间协同不畅、优质师资与院友育人资源的输入不足的发展困境。文章结合浙江大学荣誉学院的建设经验,提出开环协同培育拔尖人才,构建“双循环”育人生态的举措。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荣誉学院;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1-0001-03

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和高层次人才竞争的局势愈发严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重重挑战,“问题驱动”与协同育人模式逐渐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新策略。高校荣誉学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单位,要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面向自身短板问题,努力创新培养模式,围绕探索“具有全球影响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中心任务,贯彻协同育人理念,探索育人主体间协同、教学与思政协同的改革方向和路径,勇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本文以浙江大学Z学院为例进行探讨。

一、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书籍中,都有和协同育人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观点,其为实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協同路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指导。

1.马克思主义合力论

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可追溯到马克思在研究物质生产及其发展规律时对生产过程中基于协作产生的合力进行的论述。马克思指出“结合劳动”是一种生产资源的有机高效的耦合,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都可以依靠“结合劳动”来提高效率和质量。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观点,认为历史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些不同意志的力量相互影响产生“历史结果”的合力。“结合劳动”“历史合力”都是协同的体现,强调生产协作和整体效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合力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合力的开发,尤其要把握工作主体、对象、介体、环体各要素之间发生协同合作的内在动机和规律联系,使高校育人生态实现要素整合和联动效应。

2.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系统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宏观架构出发,研究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说明其构成要素、运行机理、结构功能等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是系统论的延伸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该理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向度。育人需要兼顾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重价值,需要调动和优化内部要素实现育人旨归。

3.协同学理论

系统论经过完善,逐渐演变生成协同学理论。协同学理论更深入地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角度,探讨实现系统稳定性和系统目标的具体机制,让系统在内部子系统各要素的调整、重塑、协作、创新等作用下,实现扬长避短、共同发力。高校育人工作的协同要充分考虑各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不断对内部要素进行内涵厘清,及时调整相互关系,注重育人效果的反馈和更新。

二、Z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协同挑战

Z学院作为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是实施英才教育、培养优秀本科人才的重要基地。Z学院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卓越品质养成为指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领军人才和领导者,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在协同育人方面亦面临一定挑战。

1.基础与现状

Z学院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教学理念+政策制度+管理模式+培养环节”的全方位改革探索,构建了前期强化基础、交叉复合,后期导师指导、自主学习,以宽基础、重交叉、研究型、个性化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浙大道路”,取得了卓越成就。其特色与经验主要如下。一是建立“多维选拔、矩阵管理、滚动分流”的招生遴选机制。二是建立“重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荣誉课程体系。三是建立“大师领航、全程高配、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四是建立“高端引领、学研融合、全员覆盖”的国际化培养体系。五是建立“角色互补、因材施教、专业自主”的教学管理模式。六是建立“精神引领、使命担当、追求卓越”的思政实践活动品牌。

2.趋势与挑战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Z学院呈现出培养类别多样化趋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学生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和管理衔接的复杂化而带来的挑战。为此,Z学院于2020年9月起面向任课教师、导师、学生、院友、教学管理人员等育人主体进行调研,梳理协同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管理主体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强化。在交叉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的今天,多管理主体参与是必然趋势。调研中,师生反映校内跨院系管理协同和校外多主体协同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跨专业共性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更多专业院系学科力量的支持;在荣誉课程建设中,荣誉课程前沿性、交叉性、实践性有待强化,荣誉导师队伍建设、学生科研实践体系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等方面也遇到发展困惑;在教学管理顶层设计中,各培养班级教学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已具雏形,但过程化管理制度的设计与落实及责任教授制度的探索任重道远。

其次,教学与思政的协同有待进一步强化。荣誉学院学生思政教育具有特殊性,具有更加卓越的育人要求。如何推动学生在做科技研究时带动基础研究,在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如何推动荣誉学院与专业院系共同进行专业思想建设;如何深入开展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生涯规划引领和家国情怀培育是荣誉学院思政教育和教学管理改革中需要联合解决的问题。但目前,Z学院对接的专业院系分布6校区,多学院管理难度大,不同专业考核评价体系和思政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性需要分类权衡,在组织保障与硬件支持上推动与专业学院教学思政间的协同管理成为难题。

最后,师资队伍及院友资源的输入有待进一步强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Z学院的任课教师、专业导师等主要依靠专业院系支持。如何加强科研导师队伍及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充分发挥学校青年教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激励任课教师及专业导师等,是当前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此外,学校与优秀毕业生等院友资源的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充分发挥院友资源在开环整合的育人生态中对育人工作的反哺作用。

三、开环协同培育拔尖人才,构建“双循环”育人生态

高校荣誉学院要从整体视角来梳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育人生态中管理主体间、教学与思政间的有机结合点,通过教学改革与部处协同调动校内师资与校外院友资源,推进子系统之间及内部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运作,实现育人要素的有效流通。为此,Z学院积极探索开环协同育人、构建“双循环”育人生态圈的路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以荣誉学院为核心,耦合人才培养、社会导向和学科发展三重需求,整合相关部门育人资源,完善开环整合的育人体系,构建校内育人协同畅通+校外资源精准输送的“双循环”育人生态。

1.打破培养主体协同壁垒,形成育人系统“内循环”

要促进荣誉学院在校内育人系统内部大循环,就要打破不同培养主体类型班级间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要素流通障碍。荣誉学院可通过设置多层级管理队伍,做深做实导师制,在顶层设计上发挥自身在优质生源遴选、荣誉培养体系、教学改革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为专业学院提供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田。

一是优化管理队伍顶层设计,保证育人环境。建构“荣誉学院+专业院系”多级教学委员会与资源共享平台。荣誉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指导和规划荣誉学院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和建设发展、育人成效追踪反馈等工作;各培养类别教学委员会整合专业院系优势,负责指导优化相关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师资选聘等工作,并整合师资、课程等优质育人资源,实行定点申报,进行择优采用和成效评估。各培养班级确定班级负责人、责任教授、专家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思政管理人員、班主任,明确其职责,为培养厚基础、高素养、深钻研、宽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本科生提供广阔天地。

二是加强荣誉学院教学与思政衔接,强化育人效能。一方面强化主体衔接,进行“荣誉学院+专业院系”深度协同的教学与思政管理优化。打破学籍“2+2”模式下思政、学籍管理的割裂状态,形成荣誉学院制定培养标准要求,建设荣誉教育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培养,明确各阶段各班负责单位,增强学生归属感,凸显不同培养班级育人特色。另一方面,落实协同管理与追踪机制。要制定合理的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制订具体的自我评估工作计划,与专业学院共同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拔尖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持续改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还要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相关院系教学院长进行教学研讨,探讨育人成效与优化举措。

2.坚持出口导向全过程追踪,选贤配强促进“外循环”

要促进院内院外的外部大循环,就要加快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建构开环整合的育人体系,促进拔尖人才培养内循环与院友网络、社会网络、国际网络之间形成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与信息反馈,构建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的新机制。

一是坚持出口导向,开环整合汇聚育人资源。包括开环前端注重招生遴选环节中依托“英才计划”实现高校和中学的有机衔接,完善分层分类招生方案,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在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中优化对知识的综合化、一体化的交叉重组;依托荣誉教育系统,整合社会网络、国际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及考核要求中实现对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的有效调控,在国际化培养与科研训练中引领学生实现“厚基础”向“强能力”的转化。在后端开环整合中,加强对毕业生发展(研究生培养阶段及后续发展)和院友资源的持续关注,总结优秀毕业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成就,将其视为开环整合育人环节育人成效的检验成果,构建院友发展联络网,建立顾问咨询委员会,实现终身成长支持与双向资源支撑。

二是积极引贤纳才,部处协同探索双聘制度。在校内,加强部处协同,为培养环节中涉及的学科师资和优质课程予以双边认定与聘用,构建聘岗、激励、人事三重保障,进行政策倾斜,解决荣誉学院导师工作与教学任务开展积极性欠佳、聘用制被动的问题。例如教务处对开设荣誉课程、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任务予以特别认定;科研院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项目考核在拔尖人才培养的支持上给予认定等。在校外,汇聚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优势资源,将铸就科学家精神作为拔尖人才价值引领的重要方面,搭建科研基地平台,依托导师制、科学家大讲堂等制度平台,引入高端人才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交流,将科学家精神由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感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冯慧.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Ecology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Lin Wei

(Zhu Kezhen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in Marxist class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rend prospec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s the main unit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he honorary colleg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lso facing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unclea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working mechanism among management subjects, poor coordina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and insufficient input of high-quality teachers and alumni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honorary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open-loop cooperation in cultivating top-notch talents and building a "double cycle" education ecology.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p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honorary college; build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培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