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2-05-30胡广阔李平
胡广阔 李平
[摘 要]竞赛作为一种应用型教学形式,运用得好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创新型人才。文章基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竞赛教学的发展,构建并检验含有中介效应的模型。结果表明:竞赛任务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在竞赛任务对创新行为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团队反思不仅直接影响创新行为,还能通过加大学习投入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竞赛教学;团队反思;学习投入;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227-04
竞赛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为单位,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就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对抗性公开展示的行为和过程。因其具有公开性、展示性和竞争性而颇受师生喜爱。作为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改善课堂氛围并增强授课效果;作为学生,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并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理解与掌握。大学生是具有一定专业创新潜能的主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大量文献研究和实践效果显示,可以通过个性发展、创新环境营造、创新课程开设、教学方法改进等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本研究拟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竞赛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一)竞赛教学
竞赛教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其效果、意义、实践应用和效能改善方面,其中不少研究主要探讨竞赛教学与教育效果的关系,认为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并由教师指导竞赛的教学模式,能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1]。在实践方面,将竞赛模式应用于Java Web应用开发、体育运动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在效能分析方面,邓小朱[2]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验证了技能大赛对学生成绩提升的效果显著。网球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组间竞赛能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3]。總之,竞赛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且能增强其参与感和责任感。
(二)团队反思
团队反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效能、前因及作用方面。一般来说,团队反思比团队创新氛围和团队结构更能预测团队效能,而且团队反思会影响团队产出(满意度、承诺和绩效),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4]。团队跨界活动与创新绩效研究发现,团队反思具有中介作用[5]。团队反思的结构检验及团队效能与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团队反思对任务绩效与合作满意度均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6]。
(三)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须投入的心理和体力的总和。心理学将学习投入分为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基于此,有学者又将其分为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认为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7]。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学习投入的驱动因素,发现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学业情绪、自我妨碍都能影响其学习投入[8-10]。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由内部动机、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等构成,其显性特征包括新颖性、独创性、有效性和恰当性等[11]。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多关注其影响因素,认为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会影响创新能力[12]。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无拘无束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创新能力发展有益,而教师的个性风格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包括营造创造性环境、开发脑力资源、进入最佳状态、激荡思想火花和预留酝酿时间等。
(五)文献述评
当前竞赛教学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角度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学者对教学改革的关注,但关于竞赛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鲜有涉及。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竞赛任务为自变量,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大学生创新行为为因变量,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竞赛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影响的关系理论模型,为完善竞赛教学理论体系提供支持。
二、假设研究与研究模型
(一)竞赛任务与大学生创新行为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探索的课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课外竞赛活动实现。竞赛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调动存在紧密关联性[13],是激发大学生兴趣、潜能、思维,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竞赛中,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创新思维,并将其转化成可行的实际行动方案,最终反映在创新绩效上。 有效组织竞赛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和创新行为绩效。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1:竞赛任务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竞赛任务、团队反思与创新行为
团队反思是成员公开反思团队目标、战略和工作程序并调整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14],包括反省、计划与行动,核心是反省。在团队竞赛中,团队效能尤为重要。研究发现,与团队创新氛围和团队结构相比,团队反思更能有效预测团队效能[15]。为提升团队效能,团队成员会不断反思、尝试和优化参赛方案,这就在无形中提升了参赛小组的团队反思行为效果。参赛团队会根据竞赛任务设定清晰目标,明确成员角色和工作,推动成员自我反省,进而整合、利用团队成员相关知识与能力,使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助力竞赛任务的完成。在动态复杂的竞赛环境中,团队对现有条件下的目标及过程进行反思,鼓励成员进行深度思考,有助于成员发散思维,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做出最优创新策略选择。因此开展团队反思有助于提升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并产生创新行为。本文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团队反思在竞赛任务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三)竞赛任务、学习投入与创新行为
学习投入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指学生投入精力、时间并持续努力以达到学习目标,一般用活力、奉献和专注衡量。尽管现有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及效果,但竞赛任务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仍有空间。竞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好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投入。竞赛要求参赛者必须掌握理论性、操作性知识,这促使其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补充知识、提升技能和加强训练,从而以满意的状态呈现参赛作品。相比于传统教学,竞赛教学会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和短板。为完成并赢得竞赛,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弥补短板。高水平的学习投入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其产生创新行为的重要途径[16]。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往往越能促进其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进而提升其学习信心和批判性思维水平,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潜能。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3:学习投入在竞赛任务对创新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四)团队反思与学习投入
有效的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均能在实现团队绩效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竞赛过程中,参与竞赛的团队由目标学习取向较高的成员组成,他们为每个阶段设定目标,并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去实现目标,以获得竞赛的优异成绩。这一过程需要团队对竞赛任务进行反思,包括其目标、运用策略及行动[17]。高水平反思能整合所有成员的知识,了解各成员的技能[18],反思团队的现状和各成员的问题,进而促使各成员增加学习投入力度,调整竞赛策略,避免竞赛失误。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团队反思对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研究設计及实证分析
此次研究变量的测量指标均来自成熟量表,并根据研究目的对量表进行了情景化修改。问卷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测量。其中竞赛任务、团队反思均有8个题项,学习投入有7个题项,创新行为有6个题项。此外,主要针对参加过竞赛的大学生,以线上和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共回收513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56.53%。此外,在数据分析时,将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删除。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同一答卷者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进而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本研究在程序控制方面做到在问卷中不涉及研究问题及变量名称,并强调对答卷者的匿名保护。在统计控制方面,首先利用Stata13.0软件得到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43.51%,低于50%的临界值;其次,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0.363至0.599之间,未超过严重共同方法偏差临界值0.9。这表明此次研究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
(二)信、效度分析
利用Stata13.0对各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Cronbacha系数均大于0.8,表示量表信度合格,适合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量表效度方面,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复合信度(CR)均大于 0.8,意味着该量表收敛效度合格。此外,模型具有合格的拟合效果([χ2/df]=2.849,RMSEA=0.08,CFI=0.885,TLI=0.872,SRMR=0.065),同时AVE算术平方根均大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如表1所示,对角线下方为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绝对值,说明各变量可以有效区分。
四、模型检验
(一)假设检验
使用Stata13.0软件对假设模型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将各潜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处理后模型VIF值为1.72(VIF<2),表明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为防止缺失变量产生内生性影响数据分析,将竞赛任务二次项加入稳健性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M1是将控制变量作为自变量,M2是在M1的基础上加入竞赛任务和竞赛任务的二次项,M3和M4、M5是分别将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作为因变量,M6和M7是在M2的基础上依次加入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模型M2可知,竞赛任务对创新行为的回归系数是0.710(P<0.001),竞赛任务对大学生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验证。由模型M3、M6和M7可得出,竞赛任务对团队反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均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竞赛任务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中,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均具有中介传导作用,即假设H2、H3假设成立。由M4和M5可知,竞赛任务和团队反思对学习投入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H4假设成立。
(二)中介效应检验
竞赛任务对创新行为产生具有显著影响,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对创新行为也产生显著影响,为检验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利用bootstrap取样1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并选择95%偏差校正置信区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竞赛任务通过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显著,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值均是显著的,置信区间均未包含0;竞赛任务对创新行为的总间接效应值为0.414,置信区间也没有包含0,P<0.001。可见,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在竞赛任务中均起到中介作用,并且是链式中介作用,即假设H2、H3和H4均得到验证。
五、结论
不少学者研究了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但以竞赛教学激发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中介变量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探究竞赛任务激发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心理机制,构建具有中介作用的关系模型,实证分析了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竞赛任务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反思和学习投入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竞赛任务能强化团队反思和加大学习投入,高水平的团队反思有助于加大个体学习投入、激发其创新行为。以上研究结果为竞赛教学相关研究以及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竞赛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工具,需与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研究证实了竞赛任务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采取有效的竞赛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还积极响应了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推动高校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设一支竞赛教学精英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竞赛教学能力培养是必要的。
团队反思在竞赛任务与创新行为关系中发挥着关键的中介作用。该结论丰富了大学生创新行为机制研究,为理解竞赛任务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成员的学习投入力度及其创新行为受到团队整体反思质量的影响,团队成员从多角度理解团队目标、发现自身问题和检查内部阻碍,进而提升团队反思水平。此外,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高水平反思团队能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成员的知识与能力,促使各成员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SIEDENTOP D, MAND C L, TAGGART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strategies for grade 5-12[M]. Palo Alto: Calif Mayfield Pub, 1986: 20-25.
[2] 邓小朱.“理论 + 实践 + 技能” 竞赛教学模式的质量评价:以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5):31-34.
[3] 公为刚.网球教学中小组合作结合组间竞赛教学模式的适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3):117-119.
[4] 王智宁,刘梦丽,李晓磊.团队反思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跨层次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软科学,2019(11):64-68,74.
[5] 袁庆宏,张华磊,王震,等.研发团队跨界活动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团队反思的中介作用和授权领导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5(3):13-23.
[6] 张文勤,刘云.研发团队反思的结构检验及其对团队效能与效率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1(3):26-33.
[7] FREDRICKS J A, BLUMENFELD P C, PARIS A H. 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1):59-109.
[8] 胡小勇,徐欢云,陈泽璇.学习者信息素养、在线学习投入及学习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7-84.
[9] 林杰,刘衍玲,彭文波.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0(4):89-96.
[10] 贾绪计,李雅倩,蔡林,等.自我妨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学业浮力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2):227-233.
[11] AMABILE T M. A mod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8(10):123-167.
[12] WOODMAN R W, SCHOENFELDT L F. An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creative behavior[J].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90(24):279-290.
[13] 李春陽,郑艺,付铁,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08-210.
[14] WEST M A. Reflexivity and work group effectiveness:a conceptual integration[A]. in M A West ( Ed . ) . Handbook of work group psychology[C]. Chichester, England:John Wiley & Sons, 1996:555-579.
[15] 马永红,杨雨萌,孙维.博士生内部人身份感知何以影响其创新能力:基于学习投入和导师督导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9):80-86.
[16] KLEIN H J, NOE R A, WANG C W.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course outcomes:the impact of delivery mode,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perceived barriers and enablers[J]. Personnel Psychology,2006(3):665-702.
[17] FACCHIN S, TSCHAN F. The reflective group:group reflexivity enhances team performance sometimes[C]. 10th Congress of the Swiss Society of Psychology, Zurich, 2007.
[18] 张文勤,孙锐.知识员工目标取向与知识团队反思对知识活动行为的交互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5):33-41,7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