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有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及技巧探讨
2022-05-30王兴桂
王兴桂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观察、实验、探究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接受教育”,教师讲解、传授,学生倾听、记忆,尽量理解和消化,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鉴于此,教师要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指向目标,确定探究的课题,制订好探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开放他们的学习时间、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放”作为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精神、自行掌握操作能力、自我拓展科学思路的方法有着重要意义;同样,“收”作为教师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维持教学基本目的,特别是有效把控安全和教学秩序的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收、放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具体考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科学课堂应该怎样做到“放得开”和“收得拢”,笔者对此做了如下思考和探索。
一、“放得开”的课堂,要做到有序、有度、有效
科学教学中所谓的“放”,是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让学生以独立个体和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从课程预习、课堂学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总结,到总体拓展、创新升华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把课堂和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放得开”,需要教师、学生都抛开固有的思想束缚,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实现各自的教、学目标,但更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周密设计,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课堂的“放”不是无序放任,而是由简入繁,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例如,笔者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知道的磁铁》一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预想和设计了一些实验情境。实验时笔者引导学生用磁铁吸物做实验,并向学生说明:“实验准备的这些材料,你们可以尽情地组合,但每一项实验结果必须做好记录。”学生用磁铁做各种组合实验,但出现两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组课前有预习准备的学生,很自然地找出磁铁的一些特殊属性,并且记录得当,实验结果一目了然;另外一部分学生明显没有课前预习,实验时随意组合,看似热闹,实则毫无头绪,所得的实验结果也是杂乱无序。从中可以看出,有序地贯彻、执行教学预案是上好科学课的基本条件。
其次,所谓的“度”,是指课堂纪律、教学内容需要有“度”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氛围。笔者在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时对学生提出:“地球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假说。学生用头饰扮演地球、太阳角色。由于没有限制一定的空间幅度,学生天马行空地生成了: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有可能绕太阳转半圈后又往回转。课堂气氛貌似热闹,却做了许多无用功,成为课堂控制失败的反面典型。
再次,小学正是学生好奇心、探究欲较为强烈的阶段,科学学科正适切学生的这些欲望。科学课堂中,学生会随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每节课都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教师。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机智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还要有“放得开”的魄力。当然,更为关键的是不管是有序有度的放开,还是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及毫无关联的问题提问,科学教师在课前都应做好充分的预案,尽可能周全地考虑每一种情况,并准备与之相配套的几种机动处理方法。
二、“收得攏”的结局,要做到有理、有据、有余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放飞自我”的前提条件是要在有限条件和可控范围之内。但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还不是很强,课堂内外都会出现“收不拢”的现象,那么,怎样在开放的基础上合理、完满地收局呢?对此,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在实施“收”的阶段,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点拨、启发,并对学生的态度及认知能力等做合理评价,这样就能做到收得多而不乱,避免以偏概全,让学生的认识更全面、透彻、深刻。例如,笔者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食物在体内是如何旅行的,用画的形式把猜想路线画下来。这时,有部分学生甚至猜想有可能经过心脏。如何收呢?首先,笔者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想,然后质疑,这些是消化器官吗?接着播放食物在体内消化过程的X光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修正之前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心脏不是消化器官,起不了消化作用。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再通过看、摸、按等方式知道消化器官大体的形状、位置、特点、作用,最后模拟食道、胃是如何工作的,再一次直观感受消化器官的作用,并辅以游戏、动漫收尾。如此做到有章可循,一切皆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第二,就科学课程中实验这一环节而言,正常过程是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对事物实现从外在了解到内在认识、直至提升的一个过程,目标维度层层递进,使学生思维线性地发展和提升。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后,如何收局也是一个关键。这里所说的“局”就是在具体科目范围内,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但不能跳跃到其他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放而不散、收放有序。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课中,笔者先要求学生回家利用冰箱延伸做几小项实验。考虑到安全等因素,笔者严格限制了实验范围,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灵活机动地去做实验项目,通过详细的数据记录去分析、推理实验结果,并把这些数据作为后续研究的依据,与课堂上实验项目相结合。这样的方式取得预习预热的效果,课堂实验时学生兴趣盎然,上手非常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针对性明确的“收”往往比毫无节制的“放”效果更好。
第三,相比较而言,科学课堂里对学生各种思路、状态的收拢,最检验教师把握控制能力。课堂中要将“收”放在重点上,如课堂秩序、实验课的安全。这些是原则性的,必须坚决做好。其实在收紧而留有余地时,还有一个简单的技巧:笔者往往在某一课程总结时留给学生总结发挥,大部分学生总结收拢时难免有偏差,此时笔者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让学生的掌握更加透彻。这种“留余”也给学生更大的拓展空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堂课的完结,并不代表学生对某个单项学习内容探究学习的结束,教师在课尾时要善于把“小课堂”变为“大天地”,引导学生去开辟第二课堂。这样可以再次激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去搜集、观察、实践,让学生于每一堂科学课都有启发、有扩展、有收获。实践证明,高明的教师非常善用反馈信息,能够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收得拢,使学生余味未尽、充满期望。
总之,每一堂课的“放”与“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放”中有“收”,“收”中有“放”,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科学课堂的“放”与“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放得开”和“收得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把握。做到“放”之灵动活泼,“收”之完满圆润,两者之间又收放有度、自如舒展,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应努力追寻的方向。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灵秀镇塔前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