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非遗文化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浅析
2022-05-30黄宝安
黄宝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是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福州高楼米线”作为地方非遗文化的代表,是以米为制作原料的民间传统技艺,是当地民众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当前教育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中劳动教育可以说是较为重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门课程。因此,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楼米线”融合进劳动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
一、挖掘教材延伸,自然切入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的共同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寻找合适的课堂内容,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切入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教材内容进一步挖掘升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的。
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中第四课时“我的家乡人”,教师可以很容易延伸到我们的家乡:“课本中有种植有机蔬菜的张叔叔,有侗绣传承人覃奶奶,有能很快修好自行车的胡爷爷,我们也有传承福州高楼米线的陈老师。”再如四年级下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第二课时“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课文展示了山西的“得胜鼓”、浙江杭州的“余杭滚灯”、河南的唢呐技艺、甘肃的香包制作技艺等民间艺术,我们家乡也有独属于我们的文化,那就是高楼村的“福州高楼米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很自然地衍生出当地文化,进而介绍这种文化。如“福州高楼米线”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年间当地的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时会积极鼓励当地的妇女制作,表达他们对来年的期待。教学中,教师可将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悟到,今日的我们更应该延续传统文化,在劳动实践中传承。
二、搭建平台拓展,激发动力
我校作为“福州高楼米线”的传承基地,一直都注重利用这一特殊平台,进行文化活动的拓展衍生,并结合活动创设场景,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切实增加劳动实践经验。
如上文提到的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只停留于表面的历史文化介绍、现场创作技艺,就会显得有点单薄。这时候,可以充分挖掘本班学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传承人”。教师可以这样引出:“特别让老师引以为傲的是,在我们班也有在学习制作‘高楼米线的同学,他们是我们当地文化的‘小小传承人。现在,我们来请他们做小小解说,为大家拉开制作的奥秘。”如此,教师引导学生作为“小小传承人”在课堂上大胆地介绍米线制作模型以及制作工艺,并让他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成品。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然会感叹小小米粒的华丽变身,佩服制作者,由此更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制作的动力。
又如在非遗文化“高楼米线”的宣传活动中,我校在学期末举办少年宫作品展,并让学生作为小小解说员介绍米线成品,介绍福州高楼米线在“选米粒—粘米粒—脱模—固化”的一系列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带领本班学生参与观赏,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米线制作,将劳动实践落到实处。学生惊叹于作品的精妙,对高楼米线有了透彻的了解,能以准确的语言描述它,从而获得大家的赞言,这是对“小小传承人”最大的鼓励。他们的自豪感、自我成就感油然而生,激发出继续学习、感受制作的乐趣。对其他参观者而言,也可以激发他们加入“小小传承人”的行列,传承文化,参与劳动实践,感受劳动实践带来的美好。
总之,我们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真正地以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美好的事物,感受劳动创造美的真谛。
三、引导学生做好方案设计,自主安排
在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活动、注重动手能力外,教师更应该提升学生自身劳动能力。为此,教师应当以活动开展为目的,放手让学生去统筹方案设计等。在这样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统筹安排相关事宜,解决实际问题。
继续以“福州高楼米线”为例,教师可创设校庆的方案设计的任务,并将这个任务带回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大家是组织者,会怎么做?”这自然就诞生一个问题,什么是“高楼米线”。这是学生首先要攻克的一个认知。这时“小小传承人”就发挥其作用了,他们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使其他学生对高楼米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对它有了初步认知,学生才会明白,利用“高楼米线”庆校庆,就是要用我们的双手,去创作作品,用作品来表达我们的爱。这时候,学生就会想:作为观众,他们希望看到什么作品,听到什么介绍?我们作为策划者,综合考虑各种问题后,又要怎么安排?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思考与设计?接下来,学生便着手前期作品的准备:做什么作品,素材在哪里,准备什么材料,怎么做。于是,学生进入产品制作环节,确定好人员及时间的安排。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人关注的角度不一样,在设计中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例如,有的人想要看奇妙的作品,有的人是对其技艺本身好奇想深入了解。通过思考,学生发现作为参观者更注重观赏过程的体验,因此要注重摆放,要做好解说。在做好活动作品的相关事宜后,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应的作品创作了:细化到选择作品的图片素材,打印素材并画轮廓制作作品;谁制作哪一幅作品,总共几幅;完成时限,组织人员固化成品;摆放作品;安排“小小传承人”解说作品。如此教学,引导学生做好了规划,让学生自主安排设计方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四、提升多元评价,总结升华
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不是单纯让他们熟练地劳动。在这样的要求下,教育过程除了注意方法的引导,更应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水平。此时,适宜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认可,就能够进一步激發学生的劳动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
前文提到,“小小传承人”上台解说、充当解说员时,别人的倾听、肯定,都是对他们优秀劳动成果的认可,可以增长他们劳动创作的信心,激发劳动的热情。此外,教学中,学生一些细小的闪光点都应该得到及时回应。如教师将活动的统筹设计带回课堂,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会提出形形色色的方案、问题。对此,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语言认可。最后,在设计活动真正实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对比参照,从中发现自己统筹设计方案的闪光点。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劳动,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切实提升劳动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高楼米线”是当地人民劳动文化的结晶,而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楼米线”,二者有机结合,不但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式,也传承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增添了学生劳动的热情。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