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教育研究
2022-05-30颜肇鹏
颜肇鹏
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福建“闽西”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和闽西群众在各个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底蕴与育人价值,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内容,成为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绝佳材料,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一、红色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
红色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工具,成为开展融合教育的重要基础。
首先是教育内容的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革命传统教育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如选取近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重要人物的故事与历史材料,突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进而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而福建闽西红色资源内容丰富,成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红色资源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其次是教育目标的契合。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以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资源作为开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目标与课程也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例如,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即可以借助红色资源内容,向学生讲解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带领学生参观闽西红色历史遗迹等,使其逐渐产生民族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
再次是教育方法的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采用生活化教学,将学习内容扩大至学生生活之中,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中要求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方法生成知识。闽西红色资源不仅有大量的红色故事,也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所以,从内容、目标、方法三个角度看,地方红色资源与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有高度的契合。将红色资源引入、融合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二、红色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的具体路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备受瞩目。闽西作为我国革命老区,地方红色资源丰富,是优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在融合育人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教学原则,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更加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优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历史与现实结合,消除距离感。
《课程标准》中要求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开展品德教育,而闽西红色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年代差异,如果不能有效消除这一时间差感,或将不利于二者的有效融合。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际调查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到闽西地区,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的变化,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从而缩小红色历史故事与学生现实社会生活的差距,确保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党爱国热情。其次,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应处理好历史遗迹与学生生活在时空上的距离,在借助红色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实际,使用红色资源开展育人工作。
2.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社会活动中提升育人效果。
红色资源中既有共产党人与群众共同奋斗的故事,也有他们生活、工作场所遗存。教师在讲解红色故事,让学生了解共产党人精神时,同样需要配合亲身的实践、参观,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
首先,要求在育人过程中将课本的理论教学与现实的红色故事结合起来,而不是依赖课本进行简单的宣教。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一课中有大量的案例,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在融合过程中,教师即可发挥各个阶段地方红色资源的价值,让学生深切感受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树立起努力学习、复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
其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亦需要开拓第二课堂,将红色故事、历史旧址等作为补充,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可借助暑假、周末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红色精神,体验红色文化,告别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又如,在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时教师可开展“重走长征路”“追寻伟人足迹”等活动,增强学生体验,零距离触摸红色故事,增强红色资源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 传承与创新结合,提高课程育人高度。
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脱胎于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将红色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也需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与精神价值,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高度。例如,毛泽东主席进行“才溪乡调查”时体现出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而后将毛主席个人经历与地方党史故事贯穿在一起,揭示“实事求是”等精神在当下社会的时代价值,让学生树立起学习、传承红色精神的意识。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成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之一。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4. 课程与文化结合,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文化育人是指将红色资源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将红色资源融入到文化与课程建设之中,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首先,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极其重要,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可以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将红色故事、历史伟人名言等制作成校园文化墙、校园宣传标语。如周恩来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类的标示、标语能够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
其次,红色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过程中,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编制校本教材,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我们爱和平》一节课时,教师即可将地方的红色资源融入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当地抗日战争的故事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进而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树立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思想,树立远大的志向。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阶段,探究二者融合育人之路能够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