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现代诗审美教学策略探析
2022-05-30吴昌龙
吴昌龙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诗的国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不仅选编了古诗词,还将一些品质典雅、质量上乘的现代诗加以选编,供学生学习。这些现代诗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充满想象和童真,成为学生磨炼语言、激发想象、浸润心灵、审美鉴赏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现代诗的语言表达、韵律、情感、意境等方面,探寻审美意蕴下的统編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
一、品味语言的陌生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童诗、歌谣在词、句运用上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特别是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为诗歌增添了新鲜感和新奇感。陌生化语言往往能够营造超现实的情境。
如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中的诗句:“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其中“驮”字用得甚为巧妙,极为夸张、离奇。课堂中,教师问学生:“这个‘驮字能否换成别的字?”学生的答案呈现多元化:有的说可以换成“载”字,有的说可以换成“背”字,有的说可以换成“托”字,还有的说可以换成“承”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载着”“背着”“托着”“承着”这四个词语和“驮着”展开比较,认识到:“托着”更多的是人才有的一种动作;“载着”“背着”“承着”用在句子中,感觉鸟儿已经疲倦,负重而飞,十分艰难;而诗中的“驮着”不仅显示出一种轻松自在,更是一种离奇、夸张的表达。
在句式方面,同样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如四年级下册《绿》中的“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一句,反复句式的运用,诗人以梦幻般的方式拉开了人和现实的距离,以出奇破格的方式营造了一幅逼真的梦幻图,获得了陌生化的效果。教学时,可紧扣这一句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实施仿写拓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己的作品,在品评中明晰仿写的优劣,进而实现自我语言运用能力的优化和提升。
二、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诗歌先天就是用来诵读的,其骨子里就藏着一种节奏美、韵律美。那么,如何通过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诗句的韵律美呢?
1. 扫清障碍,尝试练读。一首诗,朗读上需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是前提,多音字、形近字、轻重音误读等问题要落实;流利是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顺句子,强调一气呵成,自然连贯;有感情是指能够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从音调、节奏等角度把诗中饱含的深情传达出来。
2. 立足难点,示范导读。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节奏感、跳跃性是学生朗读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因此,针对“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立足朗读疑难,给予学生在音调、语调、轻重音等方面的朗读指导。同时,通过配乐、增加手势语等方式来增强朗读示范的感染力,使学生感同身受,心向往之,激情投入,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组展读,评价优化。从评价角度看,可通过小组展读的方式,组织学生共读共学,互评互促。以往的教学评价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俯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小组评价变“俯视”为“平视”,甚至“仰视”,学生朗读的自信心有了,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三、体验诗句的情感美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不少情感真挚的现代诗,这些现代诗表达了多元丰富的情感,成为浸润学生心灵的精神食粮。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呢?
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对单元语文要素做必要的任务分解,并分配在单元内不同的课文中。《短诗三首》紧扣“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韵味”的目标要素进行朗读指导。第一首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朗读时语速要稍慢,语调要轻柔;第二首由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句,朗读时要读出反问语气,感情层层递进;第三首情感真实,朗读时语调适度上扬。《绿》紧扣“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独特表达”的目标要素。对于这样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可从关键词语入手。如“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一句,指导学生抓住“倒翻”“到处”等词,想象绿色扑面而来的景象。朗读时,语调轻松活泼,要读出对绿的赞美,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情感。《白桦》紧扣“借助优美的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白桦的形象”的目标要素进行朗读指导。如“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这些词语写出了白桦的形态美、色彩美。朗读时要在欢快中加上深沉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白桦的高贵、挺拔,感受诗人对白桦、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紧扣“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诗歌的情感”的目标要素,学生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诗歌阅读技巧,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新颖独特以及饱含情感的诗句这几个方面交流阅读体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四、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对儿童的文学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诗除了把语言表达、思维想象、情感陶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外,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也一直被普遍视为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都重视对意境的营造。因此,教学需要从意象入手,激活和唤醒童年思维的记忆,尝试在普遍生活经验中学会发现与印证。
1. 积累审美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认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经验培养。以《白桦》课后第二题为例。从经验角度说,学生对“白桦”这类树木或许是陌生的,但学生又能够从杨树、柳树、梧桐等常见树木中获得类似的经验印证,即白桦具有形态美、色彩美。这种印证既有助于学生对题目中描写的六种意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同时又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交流中将白桦的美情景化、拟人化,通过大胆想象,进而全面感受白桦的高洁、挺拔、气质非凡。
2. 培养审美心理。审美心理不同于审美经验。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还未达到成熟的阶段,他们更多的是依赖情绪交流。学生的感性思维占据思维能力的上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解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展开。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要抓住诗中的一个个意象,找准特点,抓住事物和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去品味、感受、想象,进而领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美。
3. 运用审美技巧。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设计了导引系统、正文系统、练习系统和助学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单元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同的系统发挥不同的教学价值。如助学系统,通过设置课前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插图等板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单元语文要素的目标和功能,充分运用审美技巧,挖掘课内外的相关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就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插图资源。一间间窑洞构成了黄土高坡上独特的风景,而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与这简陋的窑洞、贫瘠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认识冲突。学生在反复诵读品味中,明白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法宝。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