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 读”

2022-05-30马梦璐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尾巴双手青蛙

马梦璐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温儒敏认为,“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在學习上,注意力的持久性处于较差的状态;在认知思维上,往往对具体形象的部分显现出较强的感知力;其概括能力的发展仅处于对事物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性的表述概括阶段。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培养孩子的语感。

为了适应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加入了大量的古诗、儿歌、韵文、词串等学生喜闻乐见、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教学材料。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达到理解、记忆、背诵的目的,从而渐渐让孩子形成语言敏感度,初步形成语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分角色朗读、教师引读、齐读等方式。我在进行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这样的朗读方式形式多样,但学生熟悉了这些朗读方式之后兴趣往往会削弱,有时在学生熟悉了文本的基础上使用这些朗读方式,还会发现一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跟随其他学生念读文本,而非朗读,颇有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意味。

在一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尝试,我发现了“演读”形式的妙处。所谓“演读”,即边朗读边表演,通过肢体动作的配合来表达文本。与传统形式的朗读方法相比,低年段的学生明显更喜欢“演读”。他们认为,“演读”更有意思,更能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意思。在我看来,“演读”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一、节奏性演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节奏感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韵文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的朗读基础上,可以进行节奏性演读——教师提供一个节拍,学生边打拍子边朗读韵文。

如一年级的课文《对韵歌》《比尾巴》等,注重押韵,句式结构上往往对仗工整,如“云对雨,雪对风”“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读代讲,把朗读教学转化成“节拍游戏”,每次读文前或快或慢,用鼓掌方式打出一个节奏来,让学生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打节拍,一边打拍一边读文。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兴致盎然,通过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打着拍子读,从而感受韵文的节奏之美,逐渐形成朗读节奏感,培养音韵审美。

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加快节拍带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跟拍跟读,或在某一个句子的几个字上进行朗读节拍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二、模仿式演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文本形式为儿歌,其中又以“动物”主题为主。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模仿式演读的方式,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直观想象。

如教材中的儿歌《轻轻跳》《在一起》《剪窗花》《说话》《雪地里的小画家》等,文本中出现了小兔、小狗、小鸡、小鸭、小猫、小马等学生最喜欢的动物主题。在朗读前,可以让孩子通过想象感受小动物们的样子,再引导孩子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模仿动物,边朗读儿歌,边通过肢体表演相应的小动物。学生在这样的演读中,能更快速高效地识记儿歌,肢体动作还帮助他们进入情境,培养了想象力,提升了形象思维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情境式演读,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超出本身理解范畴的词汇或情景,如果只靠传统的朗读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极有可能遇到“已经读得很熟练,却仍是一知半解”的尴尬。这个时候运用情境式演读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材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肥皂用来搓搓手,清水帮我冲冲手,毛巾给我擦擦手”“一只船,扬白帆,漂啊漂啊到台湾”“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在第一段文本中,学生对“搓搓手”“冲冲手”“擦擦手”这几个词,光靠读是感受不到语言的意思的,如果在朗读时能加入三个情景动作——双手互相揉搓,双手五指交替做出水流动作,一只手心擦拭另一只手背互相交替,学生能自然理解三个动词的意义。第二个语段中的“漂啊漂啊”,同样的,没有办法通过朗读来理解其意思,此时可以指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伸出左手,不断弯曲好似翻腾波浪拖着小船前进。营造出这样的情境,学生即刻就能理解“漂”的意义。第三个语段中,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小朋友来说“热情”这个词太抽象了,但如果我们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朗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伸出双手做拥抱自己的动作,不用老师解释,学生就能理解“热情”的含义了。

又如《四季》一文的教学,在初步读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的情境式演读。

“草芽尖尖”——学生双手手指肚互碰,做出“尖”的动作;

“我是春天”——学生双手做“花朵”状;

“荷叶圆圆”——学生手指围“圆”状;

“我是夏天”——学生双手做扇风动作;

“谷穗弯弯”——学生做弯腰动作;

“我是秋天”——学生双手交叉向前伸展,做丰收动作;

“雪人大肚子一挺”——学生挺肚子;

“我就是冬天”——学生紧抱自己打哆嗦。

之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顺序、四季的代表景物、四季的气候特点等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迎刃而解。这种情境式演读的方式对学生以后理解难度更高的词语提供了一个思考理解的新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建构文章的脉络,理清事情的条理。

四、拓展性演读,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写话与习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文段,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性演读,来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拓展性演读即在充分明晰文章语言表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练习,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叙写的句子表演出来。

如课文《青蛙写诗》,在朗读青蛙写的诗后,教师一般会拓展这样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一想,青蛙有可能写的是什么呢?”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猜一猜,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个设计固然不错,但还是忽略了文本本身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艺术与美感。我们不妨细细品读,青蛙的诗是这样的“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通过品读“呱”字排列时体现出来的节奏感,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青蛙在下雨的池塘里到底在唱什么呀?谁来当个会说话的小青蛙?”学生们一边学着青蛙的样子一边说出了“凉爽,凉爽,真凉爽”“开心,开心,真开心”“好玩,好玩,真好玩”等这些符合故事场景又贴合文本富有趣味性的句式。

以上四种演读形式均基于学生的朗读与肢体动作的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充分思考、大胆想象、行为预设、比较模仿等过程,调动起了全身的感官,真正地沉浸在朗读学习思考的氛围中。这样的学习模式,除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之外,更有效地培养了低年段学生的语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春阳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尾巴双手青蛙
洗好双手七步走
我用双手改变贫穷
双手握生死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小青蛙捉虫
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
谁能叫醒小青蛙?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