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说明文单元整合教学探索

2022-05-30马嘉雯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讲解员说明文文本

马嘉雯

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对待。而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在内容上通常扣住单篇文本进行知识训练,忽视单元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文本的解读,缺乏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在呈现方式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课堂缺乏交互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整体、协调的发展。基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说明文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以单篇教学和知识训练为主的常态,进行开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对说明文单元整合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一、单元整合:发掘文本的核心教育价值

说明文与其他的文体相比,既没有鲜明丰盈的人物形象,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语言也大多平实朴素。在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较为理性的方式解读课文,从说明对象到对象特征,再到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色,层次分明地拆解文章,虽然扣住了文体的特点,却忽视了挖掘课文更为宽广丰厚的人文内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都是事物说明文。若按照传统教学说明文的方式对课文进行逐篇解读的话,学生每节课都在按照“明对象、抓特征、知方法、理顺序、品语言”的公式机械化地运转,得到的只是知识点的训练,这实际上窄化了说明文的教学价值。要发掘出文本的核心教育价值,就需要能够探寻文本间的内在共性,将人文主题和各种语文要素有机整合起来。通过深入研读分析不难发现,本单元三篇课文的说明对象均是沉淀着人类文明印记的人文艺术。抓住这一内容上的共性,我们可以提炼出单元主题“文明的印记”,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任务。“寻迹文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单元内容,并重点感受文字表达中所显现出的桥梁、园林、绘画的文化魅力;“学做讲解员”,创设情境,通过文段的精读、对比、赏析,体会说明这些事物的具体方法,揣摩如何表达;“争做讲解员”让学生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定格身边的文明印记,切实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且学以致用,在讲解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在一系列的积极语言实践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有了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对中华文明的情感和认知得到了整体的提高,整个过程摆脱了逐篇教学的机械重复,充满美感和诗意。

二、情境设计:勾连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学生只有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了在生命、生活中的意义,语文学习才真正发挥了价值。而传统的语文学习往往局限于文本和课堂,说明文的内容又着眼于介绍事物,离真实的生活很遥远,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设计既切合单元主题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来解决语文课堂的问题,还原语文的真实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可提炼为“文明的印记”,指向的依然是文本中的桥梁、园林和绘画,与学生的生活还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需要创设情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学生在以往的参观、旅游活动中对讲解员的这一职业都有所了解,这里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做一个文明印记的讲解员,把令我们感到骄傲的人类文明印记讲给别人听,搭建起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的桥梁。在这个学生熟悉又与单元学习相适切的情境中,学生分三个层次学习如何讲解:实习讲解员——抓住事物特征,初级讲解员——巧用说明方法,金牌讲解员——追求美的感受,将说明的知识和表达的技巧融入讲解技能的逐层提升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的延学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是第一次来到美丽的苏州,用课上学到的知识,向他们介绍一下我们苏州人熟悉又热爱的苏州园林。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将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认知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中实现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审美创作能力的多重提升。

三、平台辅助:拓展学习时空,优化交互方式

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教材内容单向地讲给学生听,学生接触的学习资源很狭窄,且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如果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就可以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任务一“寻迹文明”放到课堂外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前向学生推送前学任务指导学生自读,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三篇文章的内容形成初步理解,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架构,梳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同时还可利用线上平台向学生推送园林导览片、导游词等,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加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为课堂上“作为讲解员介绍苏州园林”的活动做铺垫。这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同时,课堂的交互方式也可以通过媒体技术的使用而得到优化。以往的说明文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师生问答为主。在分析文本时,教师先出示句子,然后请学生分析说明方法和作用,以此感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师立场构建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甚至会游离在课堂活动之外。而借助媒体技术如点通、希沃白板5等,就可以在课堂上实现多屏交互。学生在终端上对说明方法的圈点勾画以及创作的解说词可以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通过点评功能可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实时评价。屏幕输出的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和生成。这样在保留线下教学优势的同时融入云端交互的智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主构建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实现的。从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真正让课堂聚焦核心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要突破现有的困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需重点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情境性地学习,发现学生批判性的思维。那就要挣脱传统说明文教学浅表性思维的惯性,教师的眼光应从单篇的课文、零散的知识技能中跳脱出来,努力以素养为本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注重教材中说明文文本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思想方法和人文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构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打通说明文文本和现实之间的壁垒。更要注重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和交互化更强的语文课堂,让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成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主动构建者。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讲解员说明文文本
博物馆当讲解员
说明文阅读专练
怎样当好讲解员
我当小小讲解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是小小讲解员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