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实效朗读训练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2022-05-30严斯慧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圆明园课文文本

严斯慧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创新朗读教学的方式,优化朗读教学的设计,提升朗读教学的实效,运用合理的教學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讲授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朗读技巧和方法的系统讲解,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朗读。

一方面,要读出感情。在朗读前教师要带领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主题,了解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并对文本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准确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如果不介绍作家萧红的生平和背景,学生就很难将“火烧云”的神奇美妙与热爱生活相联结。

另一方面,要读出节奏。节奏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文本的轻重缓急,准确的节奏把控可以更好地体现和表达文本的跌宕起伏。教师应该注意多向学生讲授朗读的技巧,包括朗读时的重音、停连等,这样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文章,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早自习前让学生自由朗读,对学生预习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使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例如,在教学《月是故乡明》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是借助月亮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情感。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与父母分别的生活,所以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也就无法明白为什么作者想要看到故乡的月亮。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朗读前启发他们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试着与作者拉近距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朗读体验

情境教学是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朗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和体会文本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朗读才更动人,更精彩。比如,在对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昔日辉煌灿烂的圆明园场景呈现在学生眼前,将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圆明园的盛况。然后再向学生播放遭列强焚毁后的圆明园场景。这样直接的、实况化的、由盛到衰的转变,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此时,对圆明园由衷的痛惜之感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就溢于言表了。情境教学能拉近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从而推动学生朗读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让学生的朗读感受更为真切和具体。

四、拓宽范围和路径,加强学生的阅读迁移

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文本,必然是经过精心挑选而出的最佳、最适合学习的文章。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若学生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只注重学习语言文字,而忽略了体味文章的内涵,那么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来说,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语感的提升也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教师应该创新语文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内在的含义。例如,在课文《怀念母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层次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很多学生在朗读文章的第二段内容时,都会用比较高亢的声调,但这种朗读方式并不完全正确,高亢的朗读不能完全表现此时的情感。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对“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段文字有正确感情认知。除了必要的示范朗读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读完之后,提问:“你们离开过自己的母亲吗?有哪些体会呢?”“如果母亲离开你们一年、二年呢?你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用心去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当中,纵使学生没有办法产生具体的认知,但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也是可以进行理解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非常适合学生朗读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的风骨,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抓实朗读训练,作用可见一斑。只有反复地读,才能增强语感,丰富词汇的积累,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基”可“承”。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圆明园课文文本
梦回圆明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游圆明园有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圆明园里过大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