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年级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与研究

2022-05-30储维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刘胡兰敌人词语

储维维

“红色经典课文”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其他课文所不具备、无法替代的。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课文占很大的比重,其中低年级红色经典课文主要有: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研讨革命文化方面教材的教学,对立德树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大有裨益。笔者以现行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刘胡兰》一课为例,谈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红色经典课文的具体教法。

一、营造教学情境,找寻历史与课堂的连接点

《刘胡兰》一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革命教育、英雄精神对这群“10后”来说过于遥远。我们深知,阅读一旦不能与已有的经验和情感产生联结,文本就变成了独立于读者的外部存在,读者也就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其教育和影响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前建立一个适当的教学场,便会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一年级“我爱阅读”里有一篇小故事《王二小》,当时孩子们不仅读了故事,还观看了电影,对王二小机智勇敢、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印象深刻。教师课前可以播放主题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简单跟大家聊聊对王二小的印象,启发学生意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英雄,她的名字叫——刘胡兰。这样的情境,及时引到今天要学的课文,不仅显得顺理成章,还让孩子们对刘胡兰的英雄形象有了初步感知,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巧用随文识字,突破词语理解的重难点

崔峦先生曾说过:“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压舱石。”红色经典类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文中涉及的一些词语,儿童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很难理解。有的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量引入图片、文字、视频,占据了很多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时间,学科要求的落实成了虚谈。如果让孩子在特定的语境下,借助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随文识字,很多困难便会迎刃而解。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识字和理解词语的难度,还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刘胡兰》这一课中也有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如教学第一小节时,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孩子读课文,一边适时提问:“国民党反动派”是什么人呢?孩子们结合自己平时看的影视剧或者其他的生活经验,第一反应肯定是“坏人”,方向对了,教师再明确说出具体的意思:他们其实是国民党当中反对共产党的一些人,一直与人民为敌,所以文中又称这样的人为“敌人”。而那些原来与我们一条心,后来又与敌人一条心,背叛了我们的人,就称之为“叛徒”。看似无关的三个词语,在情境的串接和延伸下,便一下子化解了孩子们内心的疑问,难点突破了,文本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同样的方法,在读到第二小节中的词语“收买”和“威胁”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首先找到劉胡兰两次说的话,再分别想一想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第一次“我不知道”是在敌人“收买”她的情况下说的,结合敌人说的话,学生不难理解“收买”就是敌人的一种手段,用金钱诱惑刘胡兰出卖革命同志。教师此时抓住教学契机,拓展资料:这里的一百块钱指的是大洋,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刘胡兰却不为所动!由此孩子们一下子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树立起了刘胡兰毫不屈服的形象,有了代入感,读起来就更加铿锵有力了。教师因势利导:收买不成,敌人凶相毕露,变成了威胁,“威胁”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下文中敌人说的话说说你的理解。有了之前方法的铺垫,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敌人用枪毙和铡死来威逼、吓唬刘胡兰,让她说出共产党员名单,这就叫“威胁”。刘胡兰为了保守党的秘密,毫不屈服,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像她这样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就叫“牺牲”,在正义的事业中牺牲的人就叫“烈士”。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除了能识记生字外,还能把课文的内容理解、人物的形象把握等联结起来,让识字教学更为厚实。

三、咀嚼关键词句,链接语言文字的生长点

教学实践证明红色经典类课文中,常常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反复研读,细细品味,体会文本表达的深刻内涵,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充分激扬其内在的情感力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刘胡兰》第三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读到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设疑:从哪些词语看出了刘胡兰的毫不屈服?学生可能会说:从“钢铁铸成”可以看出,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刘胡兰比成了钢铁。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钢铁很坚硬,刘胡兰那么瘦弱的身体,现在已是血淋淋的,为什么说她像钢铁呢?这个问题有难度,学生陷入了思考,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观察插图中刘胡兰面对敌人昂首挺胸的样子。此时,音乐响起,教师引读:耳光无情地打在她的脸上,鲜血直流,但——“刘胡兰像钢铁……也不动摇”;皮鞕狠狠地抽在她的身上,皮开肉绽,但——“刘胡兰像钢铁……也不动摇”;枪托重重地砸在她的胸口,钻心刺骨,但——“刘胡兰像钢铁……也不动摇”。读着读着,教室里仿佛站着一群“刘胡兰”,他们一个个昂首挺胸,言语铿锵有力,也用行动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态度,“言意共生”此时此刻相得益彰。

四、关注课文朗读,直达情感价值的制高点

一部作品就是一部史诗,就是革命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赞歌。教学此类文章,情感性是第一位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将思想和灵魂注入文本,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教学《刘胡兰》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刘胡兰面对敌人时毫不屈服的形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重点练习读好刘胡兰与敌人的三次对话。要想读好对话,先得了解每一次对话发生的背景。第一次对话发生在敌人收买刘胡兰时,第二次对话发生在敌人威胁刘胡兰时,第三次对话发生在刘胡兰面对死亡之时。从横向看,刘胡兰三次的语言,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面对敌人的收买还是威胁,她都一直毫不屈服,保守着党的秘密。从纵向看,刘胡兰说话的语气一次比一次大声,也一次比一次坚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学生只有沉浸到这些文字中,才能品味出语言承载的人物精神风貌。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练习朗读。可以指名读,其他人评价并挑战;可以前后对比着读;也可以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学生内心只要贴近了人物形象,感情表达自然就贴切和充沛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和红色记忆便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在这样的浸染下,孩子们长大立志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了正确的指引方向。

总之,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挖掘红色经典课文教学资源,认真研究学生,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才能够将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刘胡兰敌人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乐谱:刘胡兰颂
敌人派(下)
在刘胡兰像前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