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三读”中发展言语思维

2022-05-30李华萍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萧瑟首词词人

李华萍

“思维活动绝不是空无依傍的,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思维活动的固定形式,也就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文字”,思维与语言相互依附。依据“言语思维”的有关理论,思想的过程就是寻找合适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将内在的思想表现为一种可供阅读与鉴赏的言语形式。笔者在教学《定风波》时,依照言语思维理论,结合日常古诗词教学所用的“三读法”(读准、读懂、读透),做了以下尝试。

一、读准,感言语之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诵读的目的是积累。诵读诗文,可以领悟诗文内在的韵律之美以及由此获得心灵的愉悦。当我们诵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会感受到感伤而又多情的苏轼;当我们诵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会领悟到安闲自适的苏轼;当我们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会邂逅理趣盎然的苏轼;当我们诵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会认识到旷达豪迈的苏轼。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首《定风波》,去领略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2.走进文本,读准正音

师:请同学们先根据课文注释默读这首《定风波》,思考一下这首词在阅读中要注意的地方。

生1:“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任”字要重读,因为它突出了此人雨打风吹都无所谓的心情。

生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应读得平缓一些,低沉一些,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此人在遭遇风雨后的心绪。

“诗词是格式化的音乐艺术,是人格化的语言艺术,是浅显化的深刻美”,学生初读,对诗词的停顿、重读、思想、情感、志趣等把握不准确或理解不深刻是正常的。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解决诗词读音、节奏、停顿、语调、重音等的同时,让学生的理解尽量接近诗词所言说的思想感情的“中心点”,为学生走进词人的心灵进行跨越时空却又绵延相连的灵魂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读懂,得言语之意

读懂诗文建立在“晓意”的基础上。“晓意”的第一步是理解词语的含义,第二步是理解整首词的内涵。

1.理解文本,读懂晓意

师:“吟啸”是什么意思?

生1:是“吟咏长啸”的意思,古人喜欢“啸”。

师:“吟”是“吟咏”的意思。可是在本词中“啸”该如何理解?

生2:“啸”在这里就是指吹口哨吧。

师:你能通过“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来理解词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吗?“料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3:“料峭”是寒冷的意思。

师:是的,一般我们都说“春寒料峭”。再来看“萧瑟”,书上的解释是“风吹雨落的声音”,大家觉得是否合适?

生4:我觉得不合适。按照这个解释,这句的意思就是“回头看刚才风吹雨落的声音的地方”,并不符合词意。

师:是啊,古汉语词典对“萧瑟”有三个解释,我们联系具体的例句一起来体会一下:

①秋风声,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②寂寞凄凉的样子,如杜甫诗“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③寂静的样子,如张协诗“峥嵘幽霭,萧瑟虚玄”。

师:在这三个注释里,并没有“风吹雨落的声音”,但这个理解与哪一个注释相关,或是哪一个注释的引申呢?

生5:是第一个吧,都和声音有关。

生6:我认为不对。字典里说的是“秋风”,而本词是“春风”,解释不通。

生7:我认为是第三个注释——“寂静的样子”。根据这一注释,整句话就变成了“回头看刚才还是(风吹雨打的地方),此时已经安静了”,同时,这样的解释正与词末“也无风雨也无晴”相互照应。

2.领会词意,提出质疑

生1:我想知道“料峭春风吹酒醒”中“酒醒”是不是真的指苏轼喝酒,还是另有意思?

生2:可能是说他没有从以前的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风雨,他就豁然开朗了。

生3:他没有喝酒,“醉”是他当时的心情。

生4:在古诗文里,“酒”往往和愁结合在一起。

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东坡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说本诗是酒后所写也有道理。

三、读透,体言语之情

诗文的阅读,既要深入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更要含英咀华,汲取前人思想的精华。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所以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潜入文本,品析语言。

1.深入文本,读透体情

师:“竹杖芒鞋”这样的“装束”怎么可能“轻胜马”呢?

生1:这里的“轻”并不是“身轻”,而是“心轻”,即心里很轻松。

师:说得太好了!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活的写照,与词人“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一致。

生2:“骑马”的应该是官者的形象,“轻胜马”可以看出作者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物外的。

师:作者最后写“归去”,那么,他是要去哪里?

生3:从前面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看出,作者是去沙湖买田“终老”。应该是一种退隐的洒脱心态。

师:在小引中,词人写道“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在词中,词人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那这里的“风雨”又该怎么理解?

生4:表面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实际上应该是“人生的风雨”。

生5:在苏轼的心灵深处,风雨阴晴是一样的,他既不因天雨而感伤,也不因天晴而欣喜,超然物外,不为外界的“风雨”所动。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以上的理解来归纳这首词的情感指向了。

生6:词人借自然界的“风雨”来喻指人生和政治的“风雨”,这种坦然面对的态度,表现了词人旷达和乐观的情怀。

师:古人说,诗词诵读的最高境界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旨皆若出于吾之心”。请同学们在对苏轼以及苏轼的词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诗词之美。

2.基于文本,言为心声

师:学习了这首词,你对苏轼一定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了吧,你现在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

生1:我想说,如能携子之手,迎山头斜照,悟人生雨晴,岂不快哉!

生2:东坡先生,你的“洒脱”是不是无奈的选择?当政治的风雨再次降临,你是否依然能泰然处之?

生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不管是“突围”,还是“逃离”,你就是你!

师: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世事无常,人生的风雨,经苏轼的过滤,变成了天边的彩虹。愿我们活得和苏轼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把文本规范的语言转化为言语表达,是言语思维训练的重要题旨。在读透体情环节中,“披文以入情”,从对“竹杖芒鞋轻胜马”这一句的疑惑谈起,解疑释疑,逐渐摸到作者的情感脉络,最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出了对词主题的理解。而在拓展环节,学生能将在这首词中感悟到的内容经由思维的提炼,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实现了一种新的建构和运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萧瑟首词词人
风萧瑟
我的1919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驱散萧瑟感
林逋梅妻鹤子
歌剧《伤逝·风萧瑟》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