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个“明确”,突破文言藩篱
2022-05-30王佳琳
王佳琳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有着较高的要求,明确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如何突破文言藩篱,提升思维能力,是文言文备考的重点。“文言文阅读试题强调‘文‘言并重的考查,除了翻译题目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还要求考生以读懂为目标,以字词句的理解为突破口,强化对文意的理解,从而由‘言走向‘文。”文言文试题中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题正是“强化对文意的理解”的集中体现。
纵观近三年的10套高考文言文试题,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本文以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为例,剖析文言文内容概括题的主要失分点,强调明确“文段主语”,明确“关键词义”,明确“细节比对”,以期能够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做题正确率。
一、明确文段主语,规避出题陷阱
首先来看一下近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内容概括题选项的设置:
【示例1】(2022年新高考I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
【解析】
回看答案A对应的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对此句的理解是做对本题的重点。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向孟尝君求救,并请求孟尝君出使其他诸侯国以解魏国之困,并非孟尝君主动要求。明确句子的主语,明确句子的指向,也就是动作的发出者,可以有效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同样的出题陷阱在2020年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
【示例2】(2020年全国新课标I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答案】C
【解析】
回看答案C对应的原文——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发出免赋税动作的主语是朝廷,而非苏轼。文章C选项故意混淆主语,表述为免赋税的是苏轼,部分考生忽视这个细节,极容易掉进出题人的陷阱。这就要求在以后的备考中,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准句子主语,规避做题陷阱。
二、明确关键字义,建构知识内存
文言文复习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如果真正掌握考纲要求的实词虚词,会有效降低考场的失误率,切实提高做题的自信心。
【示例1】(2021年新高考I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答案】B
【解析】
回看答案B对应的原文——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做对此题,重点在读懂关键字义“安”字,“安”字在高考72篇必背篇目中反复出现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司马迁《陈涉世家》)……由上述例子推断出“安”译为“哪,哪能,怎么”。代入到文言文试题原文“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意思为“使百姓吃穿有余,那么他们自然不去做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刑重法呢?”懂得了“安”的意思,可以很容易推断出B选项为错误选项。太宗并不是认为严刑重法达不到目的,而是认为“哪里需要用重法”。
同样,通过关键字义来推断选项的在近三年高考题中多次出现:
【示例2】(2020年新高考I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 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 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答案】D
【解析】
回看答案D对应的原文——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系”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贾谊《过秦论》)……在这些课文中,“系”译为“捆绑、抓捕”,可知原文段落應译为“魏忠贤命令巡抚从严追查,捆绑抓捕左光斗的亲信随从十四人。”可知D选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为错误选项,群从只是捆绑抓捕,并未迫害致死,母亲是因为哀伤儿子致死,非迫害致死。
【示例3】(2022年全国甲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 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D.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答案】B
【解析】
回看答案B对应的原文——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本句关键点在于“德”字,关联学过的课本,依据“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司马迁《垓下之战》)“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等例子,可以推断出“德”为“恩德,给予恩德”,故原文重在说明“楚国如果愿意与齐国绝交,就是给予秦国恩德,施恩”而非“得到秦国的恩惠”由此可推出B选项为错误选项。
对关键字词的解读,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意,进而提升做题的正确率。在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中,要以72篇必背古诗文为基础,重视考纲范围内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才能有效搭建鉴赏支架,提升做题能力。
三、明确细节比对,精准揣摩程度
做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题,除了找准主语和辨析词义,尤其不能忽略的是细节比对。
1. 前后文细节
【示例1】(2022年全国乙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答案】D
【解析】
回看答案D对应的原文——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找准定位后,对细节进行比对。“岂所以定命安存”结合前文不应耽误百姓农时一句,此句应该译为:“难道这就是让百姓安身立命,并使后人称颂自己是明君的方法吗?”精准进行细节比对,安身立命的不是君主,而是百姓,D选项故意混淆事实,故D选项为错误选项。
再看2021年全国甲卷试题:
【示例2】(2021年全国甲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 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 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 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答案】D
【解析】
回看答案D对应的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结合前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契丹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恰逢这时王继忠给契丹進言和宋朝修好的利处,故契丹先遣李兴议和,而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故D选项为错误选项。
同样的考点在2020年新高考II卷中也有体现:
【示例3】(2020年新高考II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
B. 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得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
C. 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D. 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
【答案】C
【解析】
回看答案C对应的原文——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原文讲述的是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便二次上疏诬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回家,但结果是后文补充的一句“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如果只注重事件本身,不认真理清后文中的事态发展,会影响对选项的判断。精准定位考点后,通过前后文辩证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做题正确率。
2. 程度细节
2021年新高考II卷和2020年全国新课标II卷的文言文内容概括试题,更多的是对程度细节的考查:
【示例1】(2021年新高考II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答案】A
【解析】
回看答案A对应的原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做此题要注意细节比对,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仅仅拨给祖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从“不供给兵器”和“不提供军队”这两个细节可以明显看出司马睿并不是全力支持北伐,只是象征性地赞助一些物质,并没有给予祖逖实质性的帮助。从支持的程度而言,A选项所言“尽力支持”为错误选项。
【示例2】(2020年全国新课标II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 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 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 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答案】C
【解析】
回看答案C对应的原文——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金人来归还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去。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授予王安中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等官,与辽国降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
通过文中“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授予王安中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等官,与辽国降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这个细节,可以知道“归”意味着“归还燕山府一地”。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史实是金强宋弱,从强弱的程度来看,绝对不可能是“归顺”,故C选项为错误选项。
做题时首先要给考点定位,精准比对前后文,注重程度细节的判断,才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内容与概括一题,需要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对四个选项做出精准比对,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务必打破文言文阅读藩篱,在做此类题型时做到明晰语段主语、找准关键词义、精准比对细节,方能在茫茫题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高考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