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花木兰》的跨文化维度解析

2022-05-30陈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花木兰

陈红

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瑰宝,花木兰传奇,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热议的话题。借鉴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呈现与意义。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涉及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对美国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国传说人物“花木兰”的文化维度分析,有助于理解中西视域下花木兰形象的演进,更好地阐释“木兰”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

关键词:《花木兰》 跨文化交流 文化维度理论 多元文

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花木兰如何从普通的邻家少女成长为驰骋沙场、荣归故里的女英雄,其中的女扮男装、替父出征、沙场点兵、凯旋而归等情节为人熟知,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善良、果敢、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从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到豫剧电影《花木兰》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木兰传奇一直被续写、传承,早已成为歌颂中国传统女性光辉形象的经典叙事作品。

一.电影《花木兰》在美国拍摄上映

二十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经典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被更多地挪用进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之中。作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电影早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影视手段,电影对叙事话题和人物进行了加工与重新呈现。迪士尼是一家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影视公司,其真人版影片《花木兰》通过对中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影视塑造,参与到“花木兰”叙事话语之中,“唤起人们对遥远传说的回忆”。[1]25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花木兰传奇,与中国古代诗歌《木兰辞》,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等艺术作品共同丰富了“木兰叙事”,是中西视域融合的产物。

借鉴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迪士尼电影《花木兰》能够从中发现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式和意义。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不仅国家之间的文化多样性一直留存下来,国家内部的差异性似乎也在增加。种族群体对其身份有了新的认知,并且呼吁对这一事实的政治认可。当然,这些种族差异其实始终存在。改变的只是群体之间的接触程度,而这一点又进一步强化了群体成员对自己的身份认同。”[2]384-385这种文化多样性精彩地演绎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融,帮助读者增进对于花木兰形象的多元化理解,也有助于丰富其文化内涵。

二.花木兰形象的文化维度解析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包括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霍氏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把文化分解成易于辨识的要素特质,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坐标系,是人们可以暗中不同那个的文化维度来认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处理文化冲突。”[3]产生于中国古代父权社会下的花木兰传奇凸现了女英雄形象,它将女性的善良孝顺与男性的果敢坚毅集于一体。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花木兰的故事走出了国门。它与西方思想理念相融合,展现出“高权力国家”背景下个体的独特发展。对美国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国传说人物“花木兰”的文化维度分析,有利于理解中西视域下花木兰形象的演进,更好地阐释“木兰”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

(一)集体主义影响下独特的女英雄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是霍夫斯泰德关注的重要文化维度,霍氏认为“个体主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而集体主义指的是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3]80-81集体主义强调集团内部互相照顾,并保持忠诚;而个体主义则看重个人成就和竞争意识。[4]前者要求群里内部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和保持忠诚,遵守秩序、统一思想、服从命令,因此社会等级感强;与社会等级分明的前者相比,后者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为了成就个体的独特发展,成员间的关系常常既是伙伴又是竞争对手。

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木兰的形象正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部电影以中国花木兰传说为蓝本,其中的替父出征、舍身救人等电影情节反映出的以“仁”、“义”为基础的中华传统美德,是集体主义的写照。但是,与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相比,影片中的花木兰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影片从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我的”的故事,不同于其它描写木兰的故事。当木兰听到父亲关于“气是为战士的准备的”,“把你的天赋藏起来、并压制它的声音”等告诫后,她没有无条件服从,而是对自身强大的气和父亲的训诫深感困惑。不同于传统木兰叙事,影片将重点放在了木兰隐瞒身份进入军营后的经历。在这里,木兰面对着种种挑战:花军的新身份使得她必须用智慧、勇气和坚强等男性气质特点为国效力;她常常在女性身份和男性伪装之间挣扎不安;和敌方女巫的交锋使得她尴尬的处境雪上加霜。面对女巫“你是谁?”的质问,她勇敢地选择面对真实的自我,向战友说明自己女性的身份。暴露身份被逐出军营后,木兰不得不学会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期望的冲突。终于,木兰利用谋略和真诚说服了战友,共同打败敌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印证了个体主义。在故事的最后部分,木兰的勇敢和坚韧感动了女巫,二人最终和解;木兰也荣归故乡和家人团聚,同时改变了花父对于女性角色的偏见。这里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互助精神和相互理解。

这部电影在展现花木兰作为中国优秀女性形象杰出代表的基础上,赋予了人物鲜明的个体特征,使其形象更加立体化,成为儒家思想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体主义结合的產物。首先,电影生动刻画了在中华集体主义映照下,花木兰既孝顺懂事、善解人意,又肩负着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军人使命,着重指出了女主人公的忠、孝、勇、毅的品质。其次,在集体群像衬托的鲜明对比下,花木兰形象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同于以往木兰叙事中过分强调其作为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电影中的木兰尽管痛苦和挣扎,主动承认女子身份,接受大家的猜疑和指责。她敢于直面命运,打破社会陈规挑战传统。最后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人们摆脱了偏见,赢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这恰好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二)权力距离与木兰的无声反抗

霍夫斯泰德提出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组织和机构中,弱势群体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表现出的期待和接纳程度”。[2]49它反映了社会等级关系和规则制度,人们根据身份和分工的不同,拥有各自的地位,行使不同的权利和责任。权力距离的高低正是说明了社会内部成员间地位的差异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在高权力距离国家中,等级制度严明,财富的分配根据人的地位而定,为了稳固社会结构,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弱势群体服从强势群体,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在低权力距离的国家中,人民追求平等、自由,社会环境较为宽松,个体期望得到认可和尊重。集体为个体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集体的发展又依赖于个人间的合作。不同于高权力距离文化中个人服从集体的上下级关系,协商和共赢是低权力距离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它强调个体和集体共生互补,彼此促进。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要守秩序,朋友间要讲义气。这种五伦的思想正是高权力距离的充分体现。电影《花木兰》中多次出现沉默的场景反映了木兰在高权力距离下做出的反应,或无奈服从、亦或积蓄力量。故事一开始,花父就告诫木兰要隐藏其强大的气来给家族带来荣耀。少年木兰听后,虽然伤心不满,但却保持了无奈的沉默。成年后,木兰没有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屈从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那是服从的沉默。面对柔然敌军猛烈的进攻,为了营救战友,木兰不得不暴露女性身份,被驱逐军营时,她再一次选择了沉默,但这次的沉默不代表着无奈和屈服,而是对于权力距离的无声挑战。在木兰和女巫的交锋的过程中,后者以一种以激进的反抗者的身份,迫使木兰不得不正视自己的性别伪装。经历了内心矛盾和冲突,木兰敢于直面女性身份,逐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成功地营救了国王和战友。木兰的沉默表明在高权力距离因素的影响下,个人寻求发展遇到阻碍后内心的困惑和挣扎。这说明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社会,个体想要自由、平等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有利条件,更需要自身的勇气和胆识。

沉默这一复杂现象,可以表示同意、默许甚至委屈;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感受的深刻、立场的严肃和能量的积蓄”。[5]影片《花木兰》中的沉默不仅表达对未来的无奈和自己的婚姻不自由,更探讨了高权力距离对于女性身份和个性发展的阻碍作用,揭露当时社会权力分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在困境中,从无奈和屈从的不发声,到为了坚守理想和信念的沉默,再到一飞冲天的勇气和魄力,木兰逐渐成长为兼具中国传统妇女美德和西方人文思想的女英雄形象。电影对花木兰故事的改编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国经典文化的内涵。此外,在与西方人文思想交流的过程中,花木兰形象的演变标志着中西文化的结合,它也焕发新的生机,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阴柔气质和阳刚气概糅合的产物

一般来说,阴柔气质包括温柔、感性和体贴等特点;阳刚气质则包含理性、坚韧和务实等特征。霍夫斯泰德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具有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的特征”。[2]131作为女性的花木兰,善良、孝顺,听从母亲的安排,想通过相亲来增加家族的荣耀。之后,出于对于父亲身体状况及安危的担忧,冒险顶替父亲入伍参军;化身男性身份——花军后,“他”甘于吃苦、英勇杀敌、援助战友、营救皇帝。因此,在花木兰的身上,女性的阴柔气质和男性的阳刚气概同时并存,并将二者完美结合。

中西方哲学都曾论及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的杂糅。中国古典书籍《山海经》中记载了天地初为一片混沌之气,而后盘古生于其中,最后幻化成山川河流,鸟兽鱼虫等。道教思想家老子认为万物之源为道,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相互作用的思想。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气为本元,阴阳相济、互补融合的观念。在古希腊,伊奥尼亚学派的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始于气,气产生日月星辰,这和女性气质阴柔的气质相吻合。同时,气质地似水,具有流动性,又代表着活力,因此又具有男性阳刚的气质。影片中,气作为男勇士的重要特征和专属气质,木兰为代表的女性战士对之向往。传统的男女气质观受到了挑战。但最终,新的社会身份的获得—加入皇帝护卫队标志着木兰获得了社会认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可以在某一个体兼容。作品的创新意义不言而喻。

在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形象完美结合了男性阳刚气质与女性阴柔气质。在影片中,气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符号,自然的丰沛之气和木兰的女性气质交相呼应,帮助木兰很好地利用这种和谐共处的关系,在危险或严酷的环境中,从容应对、化险为夷。随着木兰的成长,这股女性气质散发出更强的活力。可是,在父权社会中,气被赋予了男性主义的特征,具有了武力和强权的内涵。影片中,当花父发现木兰体内蕴藏着源源不断的气,他告诫木兰隐藏她的气,并且学会压制女性的声音。这是传统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偏见,气被贴上了男性主义的标签,认为只有男勇士才能够拥有并使用气。反映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不认可,也使得木兰困惑不已。但凭借超凡的决心和勇气,木兰在军事训练时脱颖而出;被误解并放逐时毅然地面对质疑,同时理性平和面对,帮助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点充分地展现了男性阳刚气质的一面。最终,花木兰不但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而且依靠自身的“忠”、“勇”、“真”挑战和战胜了社会偏见。木兰体现了男性阳刚气质和女性阴柔气质的完美结合,她的气也转变成了浩然之气。

电影《花木兰》彰显了气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花木兰通过获得代表着勇敢、果断的男性气概,同战友一起营救出皇帝,挽救了国家;同时,木兰充分利用自身的坚韧、善良的女性气质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因此,影片中的气作为重要的文化象征,集中体现了中西方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

在古今中外的传说、诗词和中西方的影视作品中,花木兰作为女英雄的生动形象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得到新的阐释。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花木兰挺身而出,替父从军,克服重重困难,在战场上和男子一样通过自身的本领和才智保家卫国,为后世树立了女性英雄典范。这些故事情节被诗人、作家、导演等艺术家们带有创造性的重写和改写,也在一代代读者和观众之间进行不断地体验和交流。它们不但丰富了对于花木兰艺术形象的文化理解,也增添了说不尽的艺术魅力。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出发,中西方的读者和研究者不难发现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成功地融合了善良、包容的阴柔气质和果敢、自信的阳刚气质。尽管面对着种种社会阻碍和陈规偏见,木兰仍然通过坚韧不懈的努力,从处于被动弱势地位和受保护的传统女性成长为敢于挑战社会偏见、直面自我的女英雄。美国电影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不仅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着眼于传递着西方文化要素,主张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融合,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巫汉详:《文艺符号新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荷]霍夫斯泰德等:《文化與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版)》,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李文娟: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4]翟石磊,李川:身份认知与文化维度——中美文化背景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对比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段李敏:机构话语中的沉默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跨语言文化研究》2020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花木兰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
《花木兰》导演和他的大女主故事
安阳有个“花木兰”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语用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