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袖珍学校”如何演绎劳动教育“大精彩”?

2022-05-30王书友

中小学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

王书友

摘要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立足自身“袖珍”特点,探索基于小场地的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育人实践。一是通过建设农耕学堂、开辟种植区角、活用多功能厅,搭建结构立体、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大”平台;二是通过构建系列化校本劳动课程、开展多学科融通的主题式劳动实践活动、围绕劳动教育实施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三是通过建立家校联动合作平台和劳动教育社会资源库,让家校社劳动教育力量全面整合、形成合力。

关键词 劳动教育;以劳育人;农耕学堂;项目式学习;家校社协同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11-0042-03

注释:① 本文系山东省2020年度教育督导学会科研课题“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LJDHKT-20-0020)的研究成果。

在推动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的背景下,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但仍然存在劳动教育理念片面、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教学路径单一、资源空间拓展不足等突出问题。作为一所占地面积仅9亩的“袖珍学校”,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直面校内开展劳动教育先天条件不足的短板缺陷,立足自身特点,通过挖掘校园空间潜力、拓展课程内容建设、协同整合家校社资源,探索基于小场地的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育人实践,演绎了劳动教育的“大精彩”。

一、挖潜校园空间,在小场地广搭劳动平台

向阳小学占地面积小,先天条件有限,我们正视自己的短板,秉持“再小的空间也要有广阔的舞台”的教育信念,在狭小的校园里不断寻找机会、挖掘潜力,搭建了结构立体、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大”平台,让“袖珍”式学校里到处都有学生快乐劳动的身影。

1. 建设农耕学堂,让学生投身真实劳动

我校地处胶州市老城区的中心,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生产劳动的经历。因此,解决好劳动场地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真劳动,成为学校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首要工作。为此,学校将朝阳楼二楼闲置的一个300余平方米的大平台充分利用起来,通过防水处理,架设“空中楼阁”,建设农耕学堂,打造可供学生在校园内播种耕耘的“希望田野”。我们成立了由教师、学生和家长组成的项目组,面向师生和家长征集劳动基地开发方案,并通过对378份方案的研读、讨论,最终站在学生立场,基于童真童趣、图文并茂、实物实景的思路,将农耕学堂分为知识长廊、农具轩、种植园、花卉园、蘑菇房五大板块。

在知识长廊,我们以“超级链接”的方式重点呈现常规农作物、蔬果、花卉等的特性、功能及分布等,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也使学生增加了知识储备,丰富了生活经验。在农具轩,墙上挂着耙、锄、蓑衣等,地上放着犁、辘轳、独轮车等,形形色色的农具实物或相关图片资料,让学生在了解农具、农业的发展变迁中感受社会进步及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在种植园,学校开辟了“春之色”“夏之风”“秋之意”“冬之蕴”四个主题园地,每班自主认领、自主种植。在花卉园,每种鲜花被挂上了“身份证”,学生能够便利地知晓各种花卉的科目、习性、特征、文化意蕴等。此外我们还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蘑菇房,学生们不仅在这里学习体验蘑菇种植的全过程,还将蘑菇义卖所得全部捐给西部地区的帮扶学校,在品尝收获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依托农耕学堂,学生亲自种植花果、亲手操作实验、亲历作物生长,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增长才干、涵养品格。

2. 开辟种植区角,让劳动走进日常生活

农耕学堂虽然设施完善、内容精彩,但空间有限,学生活动需分批进行,开展劳动教育受到一定时空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学校在各班教室开辟“植物角”,让劳动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学校每个班级都组建了多个劳动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一个“蔬菜种植包”。在“植物角”,学生可以根据时令自主种植蔬菜和花草;各劳动小组悉心培育、细致观察,写下生长日记,记录劳动心得;小组之间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温度、湿度、光照、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到了收获季节,全班同学用收获的蔬菜制作美食,在午餐时共同分享。每个劳动小组的种植过程都被记录在《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手册》中,学期末,表现突出的学生还会被学校评为“种植小能手”。藏身教室内的小小种植区角既是劳动场所,又是研学基地,学生在此学习播种施肥、使用工具,一起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以劳增智得到充分展现。

3. 实现一室多用,丰富学生的劳动样态

学生社团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学校没有条件建设更多专用教室,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让多种多样的手工劳动、现代劳动走进校园,丰富学生的劳动样态?基于此,我们转变思路,“螺蛳壳里做道场”—利用小空間开拓大视野,把一个多功能厅打造成多种劳动汇聚、展示、交流的场所,实现了一室多用。

我们把多功能厅分成几个区角,分别供3D打印、机器人、创客、版画、剪纸、编织、烙葫芦、废品巧利用等劳动社团使用。每周四下午,各个社团的学生从校园的四面八方赶到多功能厅,各自搭台,同时开展活动。例如:版画社团的学生们摇身变成小工匠,一个个忙着创作画面、刻制版画、墨印版画,全神贯注地劳作着……多个劳动社团集结于此,多功能厅得到充分利用、激活。在这里,我们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乐趣为开端,和同伴一起向多种类型且颇具难度的手工劳动、现代劳动等发起挑战,学习与他人合作,培养发明意识,提升创造力。

二、拓展课程内容,在小校园丰富劳动体验

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坚持“以劳育人”的理念,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努力在小校园内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1.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形成系列化校本劳动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可以为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提供相关内容。其中“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为此,学校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根据节气变化设计开发了“跟着‘节气去劳动”校本劳动课程。

课程涵盖六方面内容,分别是“跟着节气知常识—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跟着节气赏诗词—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跟着节气做美食—品味中华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跟着节气练手工—领略指尖上的文化之美”“跟着节气学种植—分享劳动创造美好的乐趣”“跟着节气观天气—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课程实施围绕二十四节气依次展开。比如:在“惊蛰”节气到来时,学校会发布《向阳小学跟着节气去劳动—“惊蛰”活动方案》,要求每个班分成六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项上述劳动内容进行劳动实践与成果展示,包括制作“惊蛰”主题黑板报、吟诵与“惊蛰”有关的诗词、根据习俗制作“惊蛰”时要吃的美食、制作与“惊蛰”有关的艺术作品等。围绕每个项目,各个年级可根据学生情况具体设计、组织不同的劳动实践。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能够增长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文化,而且通过亲身体验蕴藏在节气中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 促进多学科融通,开展主题式劳动实践活动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是当前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根据各门学科都有丰富的劳动元素的特点,深度挖掘教材,找准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同时引领教师强化学科间的整合,通过多学科融通,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种子发芽了》《种辣椒》等内容时,科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种子的结构、发芽的条件和种植辣椒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回家生豆芽、种辣椒并建立成长记录本;数学教师带领学生测量农作物播种的株间距,计算种子发芽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记录、描写作物的成长过程;美术教师鼓励学生画下农作物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状态;劳动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并调整适合种子生长的温度,收获后在餐厅进行厨艺展示等。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使全学科进行“劳动大合唱”,由此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落到了实处。

3. 实施项目式学习,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内涵

为了让劳动教育不仅仅停留于表层的“动动手”,我们探索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了形式多样、成果多元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协作的跨学科学习中能够“动动脑”,通过深入实践、深度探究,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围绕颇受学生喜爱的我校校花向日葵,我们打造了校本课程—向日葵课程,将种植、探究向日葵作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从刨地播种到培育管理,从收割翻晒到榨油义卖,学生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过程。与此同时,他们在动动手、流流汗的过程中,还在各学科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如探究“为什么向日葵总是围着太阳转”、写向日葵成长观察日记、测量向日葵的生长高度、演唱向日葵主题儿歌等,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向日葵主题学习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种植向日葵的基本技能、提高了探究能力,而且还感受了劳动的艰辛与崇高,领悟了向日葵的谦逊品质、抱团精神等,增强了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意识。

三、协同家校社资源,在小天地延伸劳动场域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劳动积极性较高,但在家庭或社会中劳动意愿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家长代劳多,二是社会机会少,三是缺少评价激励。基于此,学校探索以开放的姿态实施劳动教育课程,通过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劳动教育样态,从而让家校社劳动教育力量全面整合、形成合力。[1]

1. 用好家庭小场地,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提供劳动机会、培养劳动习惯方面,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结合“弘扬好家风”等德育活动,设计打造了“亲子六项”家庭劳动,形成劳动教育家庭作业清单,建立家校联动合作平台,共同帮助学生在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是分层设置实施。“亲子六项”家庭劳动包括“我的地盘我做主”“今天家务我来做”“今天我当厨”“感恩进行时”“亲子私房菜”和“今天我当家”六个主题,其中前四项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后两项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在每项家庭劳动中,我们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劳动任务,分类分层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我的地盘我做主”活动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要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清洗自己的手帕、袜子等;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要主动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清洗自己的衣物等。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向阳小学亲子家务大比武”活动,对学生参与家务实践的成果进行集中检阅和展示,评选出“当家小能手”“明星小厨师”“感恩小明星”等奖项,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是重视激励评价。我们统一印发《阳光少年亲子家务实践活动手册》,用以全程记录学生参与家务实践的表现和情况。评价分为优、良、合格三个等级,表现优秀者每学期可积累10分,六年级毕业时,累积100分以上者可参评优秀毕业生。为了使家务劳动不流于形式,评价时我们采用自评、家评、互评的方式,其中自评主要讲故事,家评主要讲进步,互评主要讲心得,从而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的助推器。

2. 盘活社会大资源,涵养学生劳动精神

学校注重对企业、社区、福利院等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提供多维度、多形式社會实践,丰富学生的劳动经历,引导学生在服务奉献中感悟劳动的价值。

一是灵活使用社会场所,开展劳动周实践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根据时令特点,围绕播种、管理、收获三个时段,安排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基地研学活动。在胶州市九龙山采摘园、胶河源农产品种植园等研学基地,学生了解新式滴灌技术、接触良种培育技术、观摩先进播种机械、学习蔬菜种植知识等,在亲身体验中开拓劳动视野、感知劳动价值,领会“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二是多维连接社会机构,组织公益服务活动。在每学期、每个特定节点、一些特殊节日里,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例如:我们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在世界卫生日组织学生拿着工具走上街道、走进小区,清扫卫生、美化环境;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给老人送服务、送歌声、送祝福等。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增加了劳动体验,更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历练了担当精神,培养了奉献品格。

参考文献:

[1] 吴安春,傅海燕.聚焦劳动素养 破解劳动教育难题[N].光明日报,2022-05-31.

(编辑 黄子珂)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
“全过程控制”工程项目式教学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LC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浅谈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